凱歌
摘 要:牧區牧民定居已經是大勢所趨,由此而發生的種種變革,不僅僅是生產方式的轉型和生活方式的逐步改變,更為深刻的是裕固族游牧社會的巨大變革和傳統民族文化快速變遷。明花鄉雙海子村是1999年從肅南縣蓮花鄉四個不同的村子移居而來的農牧民,現有113戶居民約440人,全村分為深井子方田、湖邊子方田、賀家墩方田、黃土坡方田、上井方田、馬蹄方田。前四個方田分別是從蓮花鄉的四個村搬遷而來,他們在搬遷之前都從事游牧生活。經過初期生態移民點建設,這些生態移民已經逐步穩定了下來,也完成了從游牧到定居,從牧民到農民的轉變之后,生活水平都有很大的提高,但也存在著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
關鍵詞:定居;現狀;存在問題;建議
1 牧民定居后的現狀
1.1 選擇定居的原因
定居是改變靠天養畜、擺脫貧苦、加快牧區現代化進程的根本出路,因為游牧生產嚴重制約于自然條件,游牧的存在使牧區社會的教育、衛生和文化的發展受到制約。
大多牧民自身認為定居后,學齡兒童的教育能夠得到保障,家庭人口可以得到基本的醫療條件,老人們有較定的居所,能享受現代生活條件。
更重要的原因是由于牧區人口在過去年間的持續快速增,牲畜數量持續增加,超過了草原生態系統的支撐力,導致草場資源嚴重退化,牧區經濟增長不穩定乃至處于停滯狀態,草原資源和社會經濟發展之間關系出現嚴重的失調局面。
1.2 定居實施情況
全鄉牧戶基本實現了定居。對于移民至明花鄉雙海子村的裕固族人民來說,集中居住代替了原來分散居住的模式,過去傳統的生產生活經營方式在新居住地不能進行了,新的生產方式必然決定著生活方式的變化。牧民未定居之前實際上已經被安置在一個預先規定好的空間里。房子都是政府統一規劃的,每戶房間都劃為三大間,中堂為客廳,房后是羊圈、農田。牧定居后,告別了游牧生活,過起了集中定培的生活,各村由過去的以游牧為主,兼營種植業到以種植業為主,兼營畜牧業。
1.3 居住模式的變化
1)傳統居住方式
作為游牧民族,裕固族在歷史上主要以氈帳為家,隨水草遷徙。直到20世紀50年代,大部分裕固族牧民仍然以帳篷為主要居住場所。傳統的帳篷多用牛毛褐子縫制而成,用木桿支撐圍護,支撐帳篷木桿的多少決定帳篷的大小,這是家庭規模、經濟條件、富裕程度的體現。富裕的人家多為9桿、13桿帳,普通牧民家的帳篷多為4桿或2桿;明花區人家的帳篷最小,多為2桿。
帳篷過去多為圓錐形,現方形居多。扎立帳篷,多選擇避風向陽的地點,帳內陳設較為講究,左右兩側是用原木搭成的貼地板床,上面鋪墊上厚厚的氈片,供全家人安睡、會客。男性和客人一般住右邊,左邊則用來陳放日常生活用具和女性的床位。
2)半定居和定居
半定居和定居生活的牧民大都蓋有土木結構的房屋,從建材的選擇到結構樣式,基本上與鄰近漢族地區相同。院內有人的住房、灶房、堆放雜物的房屋,還有自家飼養的各種牲畜的圈棚。但各戶人家一般都相距一兩千米甚至幾十千米。
移民至雙海子村后,當地居民全部采取了集中居住的方式。當地的住宅采取的是磚混結構,臥室、廚房、廁所、羊圈等各功能區劃分清楚。隨著當地人經濟收入的提高,一部分人家里鋪上了地板磚,改造了取暖設施。住房條件與搬遷之前相比有了非常大的改善。
以上居住方式的變遷,無論是定居放牧還是半游牧半定居,雖然保留了自身居住風格的一些形式和風格,但也深深刻上了漢民族農耕居住文化的烙印。
1.4 是否想回到原居住地
從與牧民閑談的過程中,希望還搬回去的是存在的,這小部分人是因為生產方式不熟悉,認為從事農業太累,而相對的放牧就較為輕松。而牧民對生產方式不熟悉主要與定居年限有關,如果定居時間長了,熟悉了農業生產方式,將來這部分人可能就不想搬回原居住地了。再者主要是從民族感情方面來考慮問題,因故土難舍。而不想搬回去的個別牧民中,認為自從集中定居后,生活條件比以前好不想搬回去了,說明經過幾年的學習,村民已掌握了農作物的基本種植方法。
2 牧民定居后存在的問題與思考
2.1 定居后牧民面臨的問題
1)水源的問題。雙海子村年降水量僅有80毫米,而蒸發量則高達2000多毫米,水資源的矛盾尤為突出。雙海子村所在的明花鄉在地理位置上是肅南縣的一塊“飛地”,周圍被高臺縣和酒泉市肅州區包圍,這些地方都是漢族居住的地區,經濟上全力發展農業,導致地下水的開采量越來越大,使得雙海子村的地下水位也隨之下降。雙海子村的地下水主要靠祁連山的雪水補給,被開采后補給的速度很慢。這里進行著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水資源爭奪戰。
2)耕地承載力的問題。雙海子村一帶在1999年以前還是戈壁,土壤為沙質,堿性較大,經過十幾年的土壤改良,肥力有了提高,但其承載力仍然有限。當地沒有玉米秸稈還田。現在雙海子村提高產量的主要辦法就是用化肥,這很容易造成土壤的板結。
3)土地荒漠化。明花鄉所在地是荒漠化地區,由于移搬遷,需要開地,在這一地區農田開發與荒漠化的發展速度幾乎是一樣的。同時,農業開發需要大量用水,這樣勢必造成水源的截流和地下水位下降。
4)族群認同問題。同當地人的交談中,我們能體會到這樣的無奈:在他們的眼里,裕固人應當是馳騁在草原上放牧。現在則完全不一樣,每天拿著農具勞動,起早貪黑,歌舞少了。如今的民族符號也僅剩下了裕固語,但是年輕人會聽不會說裕固語的現象已經很普遍。他們的后代,他們后代的后代會變成什么樣的人,同漢族還有什么區別他們不知道。
2.2 問題思考及措施
1)完善基礎設施。明花鄉耕地多鹽堿、漏沙地,水源不足是長期困擾定居牧民生產生活的深層問題。應在農田水利建設以及農田林網建設加大投入,切實解決農業用水困難,大力營造防護林建設,防治農田進一步沙化,鹽堿化。
2)信息支持。牧定定居實施后,當地發展的一個重要條件就是能否獲得各種信息,包括現代農業技術信息、圈養舍飼養畜牧業信息、市場信息等。面對牧民向農民身份轉變的要求,政府要建立更有效、更穩定的現代信息網絡系統,盡可能地增加牧民獲得可靠信息的機會。
3)政策法律的支持。在牧民集中定居的過程中,其生活方式的轉變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是通過一系列優惠政策的落實來實現的。比如良種補貼、農機補貼,有力地推動了牧民轉變為農民再社會化的進程。
其次在法律支持方面,隨著農產品銷售的增加,不可避免地會產生一些合同糾紛,為此村民越來越意識到需要了解更多的法律常識,保護自身的權益,政府要進行法制宣傳,側重講授一些農牧民利益相關的法律常識。
參考文獻
[1]賀衛光.現代化背景下裕固族地區生活方式變遷調查研究——以肅南裕固族自治縣皇城鎮為例[J].河西學院學報,2014,30(06):1-9.
[2]張曉丹.《對肅南縣經濟發展的若干思考》,甘肅農村口下基層幫助工作調研報告專輯.
[3]明花鄉簡介《肅南年鑒》(2016年),肅南縣地方編纂委員會辦公室 編.
[4]鄭筱筠、高子厚主編.裕固族甘肅肅南縣大草灘村調查[M].昆明:云南大學出版社,2004年7月.
[5]高丙鐘主編.現代化與民族生活方式的變遷[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年11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