匡瑜
摘 要:本文首先通過分析當今外部環境因素的影響,對比傳統廣播新聞報道與新媒體形式新聞報道的異同,找出各自的優點與劣勢,進而得出傳統廣播新聞報道的特色與所處困境,最后提出在外部環境影響和同業競爭中,廣播新聞報道如何利用自身優勢,著力創新,走出一條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關鍵詞:媒介融合;廣播新聞報道;困境;出路
改革開放四十年來,我國的國民經濟極大發展,社會經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社會習俗和文化習慣也有所改變。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以來,計算機技術的飛躍式發展更使大眾信息傳播的方式產生了徹底的變革,曾經在大眾傳播領域中占有絕對領導地位的廣播新聞報道,逐漸在新媒體的夾擊中失去了昔日地位。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以來,國內外計算機技術的飛躍式發展,以技術手段的革新顛覆了大眾傳播的舊有格局。以互聯網為傳播渠道,以計算機和移動通訊設備為載體,信息的傳播變得更加迅捷,信息受眾與傳播者之間、受眾與受眾之間互動的頻次與傳統媒體時代不可同日而語。新媒體夾道而來,部分大眾傳媒受眾已將互聯網作為主要信息的獲取渠道,傳統媒體的收看、收視及收聽率逐漸降低。在這種情況影響下,傳統媒體紛紛積極轉型與互聯網媒體相交,發生了媒介融合,如部分報紙媒體停止發行,把內容轉向互聯網主頁、微博或微信;電視媒體將節目以互聯網點播的形式放在互聯網上供用戶觀看等。電臺廣播本身具有獨特的傳播渠道,與電視、報紙媒體不同的是,即使將內容放到互聯網上供用戶收聽,根據調查,電臺廣播的受眾現仍以傳統直播頻率為主,且收聽時間、頻次與受眾人群構成均具有其獨特表征。因此,在當今媒介融合的整體趨勢下,廣播新聞報道作為廣播媒體最重要的表現形式,應探索出一條發揮自身優勢,以內容取勝的發展道路。
1 大眾傳播的外部環境因素
1.1 社會經濟發展,個體表達訴求增強
改革開放四十年來,我國國民經濟持續快速發展,社會政治穩定,有了長期穩定的經濟來源和安定的社會環境,人民的經濟生活和精神生活共同發展,對商品經濟和文化生活的訴求逐漸提高。尤其是進入2000年后,隨著國內外各層次交流的增加和深入,喇叭褲、錄音機等時代流行標志不再顯著,我國大眾審美變得更加多樣化。而隨著綜合國力的提升,在掌握社會流行話語權的青年人帶領下,人們的集體性格也發生了變化。這體現在個體意識注重自我尊重,對于表達自我的訴求越來越突出;標新立異不再是獨特的現象,有別于人也常見于社會生活之中。在民眾追求自我、尋求外部關注的意識驅動下,新媒體為個體表達提供了簡單有效的傳播渠道,因此,互聯網媒體一經產生便迅速爆發,全面沖擊傳統媒體。這場大眾傳播方式的變革,究其根源,是來自于受眾的意志要求。
1.2 科學技術發展,為傳播提供創新載體
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民眾逐漸享受到計算機科技飛躍式發展帶來的各項便利,電話線、網絡光纖等基礎通訊設施的持續建設使互聯網的普及具備了前提條件。在這期間,互聯網以新聞門戶網站為主要內容展現形式,以新聞評論、論壇和博客為信息交流的主要方式。網絡信息交流絕大部分是公開的,更易產生觀點碰撞、引起話題,進而擴大信息交流范圍,這種裂變式影響甚至對社會輿論產生影響。互聯網媒體的存在,使受眾傳統媒體單項傳播的方式逐漸失去吸引力。此外,智能手機逐漸普及也進一步提高了互聯網媒體的使用率。智能手機功能較完善,使用粘性強,傳播受眾可在任意時間通過手機接入互聯網媒體發布和獲取信息,進一步促進了互聯網媒體的興盛。
2 傳統廣播新聞報道與新媒體新聞報道的異同
廣播新聞報道是廣播電臺以口播新聞、廣播講話、錄音或現場報道、實況轉播,錄音剪輯和配樂廣播等體裁,使用音響和口語,通過電臺直播頻率進行的信息傳播。而新媒體新聞報道則是采取以互聯網為傳輸渠道,通過門戶網站,微博、微信等客戶端,使用文字、音頻、視頻等形式發布新聞信息。廣播新聞報道與新媒體新聞報道既具有相同之處,也有相異之處。
2.1 廣播新聞報道與新媒體新聞報道的相同之處
廣播新聞報道與新媒體新聞報道都是對于新聞的報道,具有新聞采集的過程,都應遵循新聞傳播關于及時、真實、客觀、準確的原則。兩種新聞報道都有可能接受到受眾的反饋,且都有可能與受眾產生互動。
2.2 廣播新聞報道與新媒體新聞報道的相異之處
首先,二者對于新聞的采集有所不同。廣播新聞報道因其行政背景,在重大事件、突發事件中可在行政部門獲得獨立采訪的權力;而新媒體中僅有“觸網”的報紙媒體具有同一采訪權利,大多數新媒體新聞報道聚焦于公開發布的消息,通過網絡數據抓取已存在的信息,少數新聞門戶網站具有新聞采編人員,但采編內容主要面對社會生活中的一般內容。
其次,二者新聞的制作有所不同。廣播電臺因其行政媒體的屬性,在廣播新聞制作和播出的各個環節均需層級審核后方可播報;而新媒體新聞傳播者或互聯網媒體企業中新聞版塊的制作者,更多的是處于新聞發生地點的個體。在新聞報道的制作上,廣播新聞報道立足于嚴肅新聞,新聞報道以口播新聞等傳統體裁形式;新媒體新聞報道則可采取文字、圖片、視頻或音頻,或幾者相結合等多種體裁進行,且因其語言、形式活潑多樣化等特色受到不同偏好受眾的歡迎。
最后,二者的受眾參與度不同。廣播新聞報道以單向傳播為主,受眾在對節目內容參與和反饋主要采取致電、致函的方式。信息傳播者在接到受眾反饋后,一般也采取單獨回電或回函,整體信息的交互存在于傳播者與受眾之間,不對其他受眾公開。新媒體新聞報道的展示方式一般為新聞報道文本后綴受眾評論區,受眾可在閱讀或觀看新聞報道后直接發表評論看法,且反饋與新聞同樣公開。在全面展示輿論風向的同時,受眾之間可就不同觀點交流,進一步加深互動程度。
3 傳統廣播新聞報道的特色與困境
3.1 廣播新聞報道的受眾分析
廣播新聞報道因以聲音傳播的方式,與傳統報紙媒體和電視媒體具有不同的受眾群體。長期以來,受眾收聽廣播的場所最常顯示為“在家中”及“在車上”,且收聽方式以傳統直播頻率為主。根據中國廣視索福瑞媒介研究(CSM)對于城市廣播收聽率的調查顯示,從2012年起,城市廣播收聽場所在車上的比率逐年上升,車載廣播收聽率在2016年達62.6%。這表示在城市交通早晚高峰時,廣播新聞報道收聽率同時達到最高。但與此同時,在家收聽作為主要收聽廣播場所的比率持續下降,且下降比率大于車載廣播收聽率的增量。因此,從整體看,廣播新聞報道仍然被分流了部分受眾,廣播新聞報道收聽率不容樂觀。
3.2 廣播新聞報道的特色
從傳播內容上看,新聞和時事報道作為最受歡迎的節目類型,以其嚴肅、客觀、及時、準確等播出特色,擁有較為穩定的受眾群體。(12城市)如北京廣播電臺新聞廣播(FM100.6/AM828/CFM90.4)的《整點快報》節目,通過直播的方式滾動報道北京和國內外時事,受到聽眾廣泛喜愛。
從傳播方式上看,廣播新聞報道以人類聽覺為通道,以聲音為信息傳播主要方式。電臺播音員在向受眾傳達新聞報道的同時,其專業播音語言可通過語音語調、語速節奏的變化展現新聞場景,傳遞出電臺或播音員本身對新聞消息的看法和感受,以聲音帶動受眾產生共情。同時,現場報道或錄音報道將場外聲音收入報道中,在播出時完整還原新聞現場,給受眾以身臨其境的感觸。
3.3 廣播新聞報道的困境
與新媒體新聞利用互聯網數據對新聞進行挖掘和整理,進而創造出更多話題相比,廣播新聞報道仍以傳統形式對新聞進行采編播放,弱于對受眾反饋的收集和后期延伸性的新聞主題的追尋,使廣播新聞產生“及時性強但后繼乏力”之感。此外,相較于廣播新聞報道,新媒體新聞報道因其不受限制的行業特征,更善于使用感染力強的語言撰寫新聞文本,有時還會在編輯時加入部分主觀感受和評論,使新聞報道看起來情感更直接、更深刻,影響力更加廣泛。
總體來說,在新媒體席卷而來之時,廣播新聞報道雖然獨具特色,但囿于傳播方式,困于缺乏創意;仍守在傳統新聞報道的行走路線中,在新聞報道內容、形式,以及與受眾的互動方式上,都缺乏變革型的創新。
4 傳統廣播新聞報道的出路之探
在當今大眾傳媒行業媒介融合的大趨勢下,廣播新聞報道應充分利用自身優勢,順應時代潮流,走出一條獨特的發展道路。
廣播新聞報道首要是要守住新聞從業者的職業道德和素養,擺正公正客觀的態度,守住新聞輿論工作的通則,順應新時代人們內心的訴求;以新聞紀錄歷史進程,將社會責任感和對時代的情感融入新聞的采集中,牢記新聞應以內容致勝,在制作中注重挖掘新聞本身的吸引力;同時發揚傳統廣播新聞報道長期樹立起來的品牌優勢,適時集中投入力量,開展重大事件的深度報道,使廣播新聞報道展現出獨立的采編特色和鮮明的報道風格。
廣播新聞報道還應主動融合新媒體,探求新媒體的渠道優勢,積極創造渠道和技術的共享條件,如深度學習大數據獲取的用戶偏好,分析廣播新聞報道受眾組成和收聽特點,有針對性地調整節目組合方式,在新聞報道節目中增強互動;同時在廣播報道的技術上追求創新,如使用技術手段更好地還原新聞現場等。在傳統的新聞報道中,應探索廣播新聞報道節目的新形式,抓好重大典型、重大時間的報道,充分發揮傳統廣播的獨特優勢。節目編排要靈活,增強節目的吸引力。著力吸引新時期的受眾,如嘗試廣播新聞與廣播劇的結合等。新聞報道要及時,寫稿、編稿以及審稿要快,注重新聞時效性,增強廣播新聞報道的綜合競爭力。
參考文獻
[1]成文勝.《廣播新聞》[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3.
[2]李文寶電視新聞報道在新媒體語境下的策略探討[J].西部廣播電視,2015(23):49.
[3]王志.新媒體環境下廣播媒體面臨的挑戰[J].記者搖籃,2017(02):2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