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圓圓
摘 要:現(xiàn)代數(shù)學教學的首要任務是培養(yǎng)學生的數(shù)學能力。的確,數(shù)學教學中傳授知識是一方面,但更重要的應是發(fā)展學生的數(shù)學能力,使學生學會數(shù)學的思考、研究和解決問題。眾所周知,數(shù)學能力的核心是數(shù)學思維能力,而圖形變換最大的特點就是注重考察學生的猜想、探索與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解題靈活多變,是考察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的一把良尺.
關鍵詞:平移;翻折;旋轉
中考是初中教學的指揮棒.從近幾年的中考試題我們看出,中考具有一定的選拔性,因此,在試卷上重視基礎知識考察的同時,也加強了對數(shù)學能力包括思維能力,運算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的考查,試題的應用性、創(chuàng)新性明顯增強。
平移、翻折和旋轉是幾何變換中的三種基礎變換.所謂幾何變換就是根據(jù)確定的法則,對所給的圖形(或某一部分)施行某種位置變化,然后在新的圖形中分析有關圖形之間的關系.平移、翻折和旋轉中題型豐富多彩,解題靈活多變,很好得體現(xiàn)了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所以,近幾年中考明顯加大了這方面的考察力度。
中考中,幾何變換常見的題型有填空、選擇、作圖以及綜合題等。平移、軸對稱、旋轉等變換常結合三角形全等、三角形相似、勾股定理、方程、函數(shù)等知識進行綜合應用。下面我將平移、翻折與旋轉在中考中的應用做以下歸納總結。
1 平移在中考中的應用
綜觀近幾年各省市中考試卷,一批立意新穎、構造精巧、考點突出的新題活題脫穎而出。這些試題很好地考查了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知識遷移能力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為課堂教學吹了一股清新的風。
例1.(1)(2018.長沙)在平面直角坐標系中,將點A(-2,3)向右平移3個單位長度,再向下平移2個單位長度后得到的點A′的坐標是___.
(2)(2017.大連)在平面直角坐標系xOy中,線段AB的兩個端點坐標分別為A(﹣1,﹣1),B(1,2),平移線段AB,得到線段A′B′,已知A′的坐標為(3,﹣1),則點B′的坐標為( )
A(4,2) B(5,2) C(6,2) D(5,3)
(1)(2)兩小題考察的是點或線段在坐標系中平移后的坐標變化規(guī)律“左減右加”,“上加下減”,屬于基礎題.
例2.(2013.廣東省)有一副直角三角板,在三角板ABC中,∠BAC=90°,AB=AC=6,在三角板DEF中,∠FDE=90°,DF=4,DE= 。將這副直角三角板按如圖(1)所示位置擺放,點B與點F重合,直角邊BA與FD在同一條直線上,現(xiàn)固定三角板ABC,將三角板DEF沿射線BA方向平行移動,當點F運動到點A時停止運動。
(1)如圖(2),當三角板DEF運動到點D與點A重合時,設EF與BC交于點M,則∠EMC= 度。
(2)如圖(3),在三角板DEF運動過程中,當EF經過點C時,求FC的長。
(3)在三角板DEF運動過程中,設BF=x,兩塊三角板重疊部分面積為y,求y與x的函數(shù)解析式,并求出對應的x取值范圍。
圖1 圖2 圖3
這是2013年廣東省初中畢業(yè)生學業(yè)考試的一道壓軸題(第25題,9分),考察了平移變換的性質,銳角三角函數(shù)的定義,特殊角的三角函數(shù)值,三角形的外角性質,等腰直角三角形的判定及性質,同時數(shù)學中分類討論的思想在本題中也得到了很好的體現(xiàn)。
2 折疊問題在中考中的應用.
近年來,圖形的折疊問題成為中考數(shù)學中的一個亮點,有關翻折的考題日趨增加。折疊問題是近幾年中考的熱點,通常是把某個圖形按照給定的條件折疊,通過折疊前后圖形變換的相互關系來命題.圖形翻折型問題具有可操作性,教學中應突出探究活動過程,讓學生親歷“做數(shù)學”的過程。解題中,以下幾點為解題關鍵:(1)互相重合的點是以折痕為對稱軸的對稱點,連結兩重合點的線段被折痕垂直平分;(2)互相重合的線段是以折痕為對稱軸的對稱線段;(3)互相重合的部分是全等圖形,也是以折痕為對稱軸的對稱圖形。折疊型問題立意新穎,變幻巧妙,有效得培養(yǎng)了學生的識圖能力及靈活運用數(shù)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下面我們一起來探究這種題型的解法。
2.1 三角形中的折疊問題
例3.(1)(2013.郴州)如圖4,在Rt△ACB中∠ACB=90°,∠A=25°,D是AB上一點.將Rt△ABC沿CD折疊,使B落在AC邊上的B′處,則∠ADB′等于( )
A.25° B.30° C. 35° D. 40°
(2)(2018.天津)如圖5,將一個三角形紙片ABC沿過點B的直線折疊,使點C落在AB邊上的點E處,折痕為DB,則下列結論一定正確的是( )
A.AD=BD B.AE=AC C.ED+EB=DB D.AE+CB=AB
圖4 圖5 圖6 圖7
第(1)小題先根據(jù)三角形內角和定理求出∠B的度數(shù),再由圖形翻折變換的性質得出∠CB′D的度數(shù),最后由三角形外角的性質即可得出結論。本題考查的是圖形的翻折變換及三角形外角的性質,圖形翻折不變性的性質是解答此題的關鍵。第(2)小題先根據(jù)折疊可得BE=BC,利用等量代換可得AB=AE+BE=AE+BC的長。此題主要考查了翻折變換,折疊是一種對稱變換,折疊前后的圖形全等是本題的解題關鍵。
2.2 四邊形中的折疊問題
例4.(1)(2013.梧州)如圖6,把矩形ABCD沿直線EF折疊,若∠1=20°,則∠2=( )
A.80° B.70° C.40° D.20°
(2)(2015.揚州)如圖7,E,F(xiàn)分別是□ABCD的邊AD、BC上的點,EF=6,∠DEF=60°,將四邊形EFCD沿EF翻折,得到EFC′D′,ED′交BC于點G,則△GEF的周長為( )
A.6 B.12 C.18 D.24
(3)(2013.河南省)如圖8,矩形ABCD中,AB=3,BC=4,點E是BC邊上一點,連接AE,把∠B沿AE折疊,使點B落在點B′處,當△CEB′為直角三角形時,BE的長為______。
圖8
第(1)小題考查了平行線和折疊的性質。
第(2)小題根據(jù)平行四邊形的性質得到AD∥BC,由平行線的性質得到∠AEG=∠EGF,根據(jù)折疊的性質得到∠GEF=∠DEF=60°,推出△EGF是等邊三角形,于是得到結論。
第(3)小題考察了矩形的性質,折疊的性質以及勾股定理的應用。解決本題的突破口是當△CEB′為直角三角形時有三種可能①可能是∠ECB′=90°②可能是∠EB′C=90°③可能是∠CEB′=90°。
翻折變換在幾何計算與證明中也很普遍。它是幾何中的一種重要變換,運用翻折變換可以將分散的線段、角或圖形集中到一起,利于問題的研究和解決。
例5.(2013·遵義)如圖9,將一張矩形紙片ABCD沿直線MN折疊,使點C落在點A處,點D落在點E處,直線MN交BC于點M,交AD于點N。
圖9
(1)求證:CM=CN;
(2)若△CMN的面積與△CDN的面積比為3:1,求 的值。
第(1)小問由折疊的性質可得:∠ANM=∠CNM,由四邊形ABCD是矩形,可得∠ANM=∠CMN,則可證得∠CMN=∠CNM,繼而可得CM=CN;第(2)小問先過點N作NH⊥BC于點H,由△CMN的面積與△CDN的面積比為3:1,易得MC=3ND=3HC,然后設DN=x,由勾股定理,可求得MN的長,繼而求得答案。本題考查了矩形的性質、折疊的性質、勾股定理以及三角形的面積。難度適中,注意掌握輔助線的作法和數(shù)形結合的思想與方程的思想.
數(shù)學是研究數(shù)與形的科學。圖形翻折型問題的解決應抓住數(shù)形轉化為突破口,引導學生研究“數(shù)”與“形”,“翻折”是“形”的變化——軸對稱圖形、全等形、相似形;“翻折”是數(shù)量相等——線段之間、角角之間的相等。“翻折”為“數(shù)”與“形”之間的轉化搭起了橋梁.解決此類問題的思路是:先弄清對稱軸(折痕),明確圖中哪些線段相等(重合),哪些角相等(重合),哪些三角形全等(重合),然后找出線段間的數(shù)量關系,最后利用勾股定理、相似比或三角函數(shù)列方程,完成“數(shù)”與“形”之間的轉化,進而求得其解。
3 旋轉變換在中考中的應用
旋轉變換與現(xiàn)實生活聯(lián)系緊密,許多美麗的圖案可以由旋轉變換設計而成,于是,中考中加大了對旋轉變換的考察,這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實踐與操作能力,可以讓學生充分發(fā)揮自己的想象力,形成空間觀念和運動變化意識,加強圖形變換與現(xiàn)實生活的聯(lián)系。解這類題要求考生具備扎實的數(shù)學基本功,較強的觀察力,豐富的想象力及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解題時要切實把握幾何圖形運動過程,并注意運動過程中的特殊位置,抓住圖形旋轉前后變量與不變量,在“動”中求“靜”,在“靜”中探求“動”的一般規(guī)律。
3.1 線段的旋轉
例6(2013.珠海9分)如圖10,在Rt△ABC中,∠C=90°,點P為AC邊上的一點,將線段AP繞點A順時針方向旋轉(點P對應點P′),當AP旋轉至AP′⊥AB時,點B、P、P′恰好在同一直線上,此時作P′E⊥AC于點E。
圖10
(1)求證:∠CBP=∠ABP;
(2)求證:AE=CP;
(3)當 ,BP′= 時,求線段AB的長。
本題考察了旋轉的性質,等腰三角形的性質,角平分線的性質,三角形內角和定理,三角形全等的判定與性質,三角形相似的判定與性質,勾股定理的應用等等,是一道綜合性很強的題目。
3.2 三角形的旋轉(直角三角形考察的最多)
例7:(1)(2018.浙江金華)如圖11,將△ABC繞點C順時針旋轉90°得到△EDC,若點A,D,E在同一條直線上,∠ACB=20°,則∠ADC的度數(shù)是( )
A.55° B.60 C.65° D.70°
圖11 圖12 圖13
(2)(2013.東營)將等腰直角三角形AOB按如圖12所示放置,然后繞點O逆時針旋轉90°至 的位置,點B的橫坐標為2,則點A的坐標為( )
A.(1,1) B.( ) C.(-1,1) D.( )
(3)(2013.廣東省)如圖13,將一張直角三角板紙片ABC沿中位線DE剪開后,在平面上將△BDE繞著CB的中點D逆時針旋轉180°,點E到了點E′位置,則四邊形ACE′E的形狀是 。
第(1)題考查的是旋轉的性質,熟知圖形旋轉前后對應邊、對應角均相等的性質是解答此題的關鍵.根據(jù)旋轉的性質可知,旋轉前后的兩個圖形是全等的,且旋轉角度數(shù)是一樣的。∠ACE=90°,AC=CE,∠DCE=∠ACB=20°,可求出∠E的度數(shù),根據(jù)外角的性質可求得∠ADC的度數(shù)。第(2)小題考查了旋轉的概念及性質,在直角坐標系中將問題轉化為直角三角形的旋轉,然后利用旋轉的性質求出相應的線段長,再根據(jù)點的坐標特征確定點的坐標。第(3)小題是旋轉的性質、三角形中位線定理與平行四邊形判定定理的綜合應用。
新課標中,幾何內容的最大特點就是突出了圖形變換,其中有平移、翻折、旋轉等。旋轉變換題型多樣,變化靈活,從考查學生空間想像能力與動手操作能力的實踐操作題,到直接運用旋轉相關性質的說理計算題,發(fā)展到基于旋轉操作的綜合題,甚至是壓軸題。各地的中考試題出現(xiàn)了許多有關圖形旋轉問題。
例8:(2013.廣東梅州11分)用如圖①,②所示的兩個直角三角形(部分邊長及角的度數(shù)在圖中已標出),完成以下兩個探究問題:
探究一:將以上兩個三角形如圖③拼接(BC和ED重合),在BC邊上有一動點P。(1)當點P運動到∠CFB的角平分線上時,連接AP,求線段AP的長;(2)當點P在運動的過程中出現(xiàn)PA=FC時,求∠PAB的度數(shù)。
探究二:如圖④,將△DEF的頂點D放在△ABC的BC邊上的中點處,并以點D為旋轉中心旋轉△DEF,使△DEF的兩直角邊與△ABC的兩直角邊分別交于M、N兩點,連接MN。在旋轉△DEF的過程中,△AMN的周長是否存在有最小值?若存在,求出它的最小值;若不存在,請說明理由。
這是一道幾何綜合題,考察的知識點有旋轉變換、角平分線的性質、銳角三角函數(shù)的定義、特殊角的三角函數(shù)值、垂徑定理、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性質、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質及二次函數(shù)的性質。難度較大。
3.3 四邊形的旋轉
圖形的運動在中考試題中屢見不鮮,將靜態(tài)的幾何圖形動態(tài)化,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用動態(tài)的觀點去看待問題,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空間想象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這類問題的解題關鍵在于如何“靜中求動”或“動中取靜”。
例9:(2013.黃岡)如圖,矩形ABCD中,AB=4,BC=3,邊CD在直線l上,將矩形ABCD沿直線l作無滑動翻滾,當點A第一次翻滾到點A1位置時,則點A經過的路線長為 。
分析:如圖根據(jù)旋轉的性質知,點A經過的路線長是三段:①以90°為圓心角,AD長為半徑的扇形的弧長;②以90°為圓心角,AB長為半徑的扇形的弧長;③90°為圓心角,矩形ABCD對角線長為半徑的扇形的弧長。本題考查了弧長的計算、矩形的性質以及旋轉的性質。根據(jù)題意畫出點A運動軌跡,是突破解題難點的關鍵。
在圖形的平移、翻折與旋轉運動變化中尋找不變的量:對應邊相等,對應角相等,把握規(guī)律,探究關系,要學會把圖形的對稱性與分類討論的數(shù)學思想結合在一起。翻折與旋轉在三大圖形運動中是比較重要的,考查得較多。另外,從運動變化的圖形的特殊位置,探索出一般的結論或者從中獲得解題啟示,這種由特殊到一般的思想,對我們解決運動變化問題是極為重要的。
4 中考中有關平移、翻折、旋轉的作圖
有關平移、翻折、旋轉的作圖題在中考中也是很受歡迎的,往往與網(wǎng)格結合在一起,具有很強的可操作性,這和新課程的理念相符合。中考中的“格點問題”也秉承了“狠抓基礎,注重過程,滲透思想,突出能力,強調應用,著重創(chuàng)新”這一精神,既突出了“數(shù)形結合”的數(shù)學思想方法,考查了學生對圖形的敏銳觀察力和對數(shù)學規(guī)律的發(fā)現(xiàn)探究能力,又考查了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決策意識和實踐能力。近年來,與格點問題相關的中考題,題型不斷翻新,異彩紛呈。這有利于考查學生的畫圖、計算、觀察、推理、想象等多方面的能力。
4.1 平移和軸對稱的綜合
例10:(2016.甘肅省)如圖14,在平面直角坐標系中,△ABC的頂點A(0,1),B(3,2),C(1,4)均在正方形網(wǎng)格的格點上.
(1)畫出△ABC關于x軸的對稱圖形△A1B1C1。
(2)將△A1B1C1沿x軸方向向左平移3個單位后得到△A2B2C2,寫出頂點A2,B2,C2的坐標。
圖14 圖15
4.2 有關軸對稱和旋轉的綜合
例11:(2017.七臺河)如圖15,在平面直角坐標系中,△ABC的三個頂點都在格點上,點A的坐標為(2,2),請解答下列問題:
(1)畫出△ABC關于y軸對稱的△A1B1C1,并寫出A1的坐標。
(2)畫出△ABC繞點B逆時針旋轉90°后得到的△A2B2C2,并寫出A2的坐標。
(3)畫出△A2B2C2關于原點O成中心對稱的△A3B3C3,并寫出A3的坐標。
4.3 有關平移和旋轉的綜合
例12:(2016.龍東)如圖16,在平面直角坐標系中,點A、B、C的坐標分別為(-1,3)、(-4,1)、(-2,1),先將△ABC沿一確定方向平移得到△A1B1C1,點B的對應點B1的坐標是(1,2),再將△A1B1C1繞原點O順時針旋轉90°得到△A2B2C2,點A1的對應點為點A2。
(1)畫出△A1B1C1。
(2)畫出△A2B2C2。
圖16 圖17
4.4 有關平移、軸對稱和旋轉的綜合
例13:(2013.巴中)△ABC在平面直角坐標系xOy中的位置如圖17所示。
(1)作△ABC關于點C成中心對稱的△A1B1C1。
(2)將△A1B1C1向右平移4個單位,作出平移后的△A2B2C2。
(3)在x軸上求作一點P,使PA1+PC2的值最小,并寫出點P的坐標(不寫解答過程,直接寫出結果)。
以上例題都是在網(wǎng)格中完成作圖,除此之后還有很多題型,比如2013年廣州中考中就有一道題,要求在沒有網(wǎng)格的圖上作出△ABD的軸對稱圖形。其實不管什么題型,理解概念抓住本質是關鍵.
總之,在幾何變換問題中含有一些始終不變的量,抓住這些不變量進行計算、推理是解決變換問題的關鍵。針對初中數(shù)學課程改革和中考命題的變化,我們在解決平移、翻折、旋轉時要有的放矢,培養(yǎng)和重視學生對數(shù)學知識的理解、技能的掌握和綜合應用知識的能力,著實提高學生運用數(shù)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這樣學生在中考的舞臺上才會大展拳腳。
參考文獻
[1]《中學教與學》2017年第10期.
[2]《考試(中考版)》2010年第12期.
[3]《5年中考3年模擬》教育科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