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主要通過對西藏教育事業在改革開放后的發展歷程的回顧,對西藏教育事業發展存在的問題進行了梳理,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實現實現教育事業現代化、均等化的途徑。
關鍵詞:改革開放;西藏;基礎教育
基金項目:本文系西藏自治區哲學社會科學專項資金項目青年項目“西藏提高政府公共服務產品供給能力研究”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17CGL003)
國運興衰,系于教育。改革開放40年來,西藏自治區的基礎教育取得了長足的發展,實現了教育事業由小到大、由少到多,形成了以西藏辦學為主、西藏與內地相結合,從幼兒到高等教育涵蓋基礎教育、中等教育、職業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特殊教育等較為完整、科學的教育體系。
1 西藏基礎教育的歷史回顧與現狀
現代意義上的學校在舊西藏是不存在的,當時的適齡兒童入學率不足2%,青壯年文盲率高達95%以上。[1]2014年年底,西藏共有各類學校1696所,教學點388個,在校學生總數達60.85萬人。學前教育毛入園率59.11%、小學教育階段毛入學率達到99.64%、初中教育階段毛入學率達98.91%、高中教育階段毛入學率達73.37%、高等教育階段毛入學率達27.76%。累計脫盲人數181.5萬人,人均受教育年限達到8.5年,青壯年文盲率下降0.57%。[2]2016年年底,西藏共有各類學校9496所,其中高等學校7所、普通高中31所、中等職業學校10所、初中98所、普通小學805所、特殊教育學校5所;在校學生總數達505051人,其中高等學校在校學生4150人,普通高中在校學生56897人,中等職業學校在校學生18157人,初中在校學生120283人,小學在校學生302892人,特殊教育在校學生2672人;小學、初中、普通高中、中等職業學校、高等學校師生比分別為:14.37、11.96、11.41、14.02、15.35。
1.1 改革開放之初,西藏教育事業迎來了大發展
改革開放之初教育援藏力度不斷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不斷加大,西藏的教育事業迎來了大發展。1982年,我地區實現了中小學生減免學雜費政策,這項政策比我國其他地區早了20多年。1985年,開始實行“三包”政策,并在我國17個不同省份開設西藏班,1300多名西藏農牧民子女到“內地班”普通中學就學。我區對在校學生實行包吃、包住、報學習費用的“三包”政策,在一定程度上解除了農牧民子女的后顧自由,為他們提供了獲得教育的機會。從1985年算起到2015年為止,西藏投入“三包”經費80.74億元資金,占同期西藏教育投入的9.5%。2015年西藏西藏“三包”經費投入生均標準達到了3000元。2018年我區再次提升“三包”經費保準,調整后的資金標準為,學前教育階段:二類區3120元、三類區3220元、四類區或邊境縣3320元;義務教育階段:二類區3620元、三類區3720元、四類區或邊境縣3820元;高中教育階段:二類區4120元、三類區4220元、四類區或邊境縣4320元。經費結構比例為伙食費占80%至87%,服裝費及裝備費占10%至15%,作業本和學習用品費占3%至5%。[3]在改革開放之初,正是這樣的好政策讓西藏的教育事業的發展迎來了春天。
1.2 上世紀90年代,普及九年義務教育讓藏教育事業上了新臺階
1994年,我區開始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國家以援藏項目形式興建日喀則市二中、乃東縣中學、錯那縣中學、貢覺縣中學、嘉黎縣中學等五所現代化中學,共投入資金5036萬元,大力促進了西藏義務教育的發展。1998年開始,中央財政每年固定撥款700萬元用于支持西藏班的發展。1998年到2000年,國家在西藏投入1.37億元資項目資金,在西藏共建了153所小學和4所初中。進一步夯實了西藏的基礎教學事業基礎。90年代,西藏基礎教育借著普及九年義務教育的東風,得到了較大的發展。
1.3 21世紀頭10年,西藏教育事業有了大變化
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談會后,我國開始實行對口援藏計劃。在多個省市點對點、一對一的援助下,我區的教育事業得到了空前的發展。2002年,18個援藏省市確定了158個援藏教育項目,大大地改善了我區的辦學條件。2000年2005,我區在基礎教育上累計投入28.5億元,主要用于擴建校舍、興建基礎設施、優化學習環境、改善教學條件。2007年,我區首先實現九年制免費教育。截至2010年年底,我區擁有普通高中29所,在校學生40728人;擁有普通初中93所,在校學生138992人;擁有普通小學872所,在校學生299408人。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99.2%、初中入學率98.2%、高中入學率60.1%。2011年秋季,西藏開始實行高中階段免費教育政策,為更多的農牧民群眾減輕了子女上學的負擔,讓更多農牧民子女擁有了獲得更高學歷的機會。
1.4 新時代,西藏教育事業迎來了新機遇
十八大以來,中國進入了新時代。新時代對我區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也為我區教育事業的發展提供了新的機遇。習近平同志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推動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發展,高度重視農村義務教育,辦好學前教育、特殊教育和網絡教育,普及高中階段教育,努力讓每個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4]借助新機遇,我區目前已基本建成公辦為主的普惠性學前雙語教育網絡,小學入學率達到99.5%、初中入學率達到99.3%。未來,西藏將緊抓時代機遇,確保小學入學率達到99.8%、初中入學率達到99.4%,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達到93.4%。[5]
2 西藏基礎教育存在的問題
改革開放40年來,西藏基礎教育取得了輝煌的成就。但囿于西藏的特殊地環境、經濟社會發展水平較低、學校建設運行成本較高、部分農牧民教育意識較差等諸多因素的影響,制約、限制了西藏基礎教育的發展。
2.1 教育經費投入不足是制約西藏基礎教育發展的主要因素
教育投入是教育發展的基礎。盡管我區的生均教育經費逐年提高,但總體而言經費投入還是不足,不能滿足教育現狀的需求。我區對于教學教育經費投入逐年增高,但是還是不能滿足小學現代化學校建設的需求。同時,還存在著部分學校建校為止不合理,導致農牧民子女升學路途較遠,甚至導致部分學生產生了厭學情緒。資金投入不足導致現代化的教學設備較少,教育現代化手段落后,影響了農牧民子女公平接受教育的機會。近些年來,西藏基礎教育經費實際支出值要大于國家基礎教育支出的平均水平,但由于學校運行成本較高、資金使用效率較低,導致了教育投入并不能滿足現代教學的需求。
2.2 基礎設施落后是制約西藏教育事業發展的重要因素
基礎設施是教育事業發展的重要保障。我區部分學校的建設規模偏小,校舍不足,基礎設施配套較差,同時也存在著高原校園維護維修費用較高,維護維修費用不足等問題。學校建設過程中現代化的教學場所配套不足,往往只是修了教學樓、宿舍樓等主體設施,而對于圖書館、實驗室、活動室、微機室等設施并未配套建設。現代化的教學工具提供不足,試驗用具、教學用具、圖書資料、計算機等設備嚴重缺乏。信息化建設較為落后,有的學校沒有配備遠程教學設備,沒有組建校園網絡,導致學習學習渠道單一,學習興趣不濃。部分學校的水電保障不足,影響了學校的正常教學秩序。
2.3 師資短缺是制約西藏教育事業發展的內在因素
高素質教師隊伍堅實是西藏教育事業發展的重大保障。教師是推動西藏教育事業發展的主動因素,是具有決定性因素之一。這些年倆我區的教師數量不斷增加,師生比例總體趨于下降狀態。如:1982年我區普通小學擁有教師1194人,普通小學在校學生16763人,師生比為14.04;2010年我區普通小學擁有教師12044人,普通小學在校學生179696人,師生比為14.92;2014年我區普通小學擁有教師14104人,普通小學在校人數179967人,師生比為12.76。2016年我區普通小學在校學生302892人,擁有教師21084人,師生比為14.37。普通初中師生比由峰值23.81,下降到2016年的11.96。從數據中我們不難看出教師的增長速度大于學生的增長速度、且教師負擔學生的數量逐漸減少。盡管如此,教師人數還是滿足不了當前教學的需求。同時,也存在著相關制度不完善,教師向更好的地方流動的現象,導致城鄉教育基本服務水平相差較大等問題。
2.4 “民族文化”課本建設進程緩慢是制約西藏教育事業發展的又一因素
民族文化教育是少數民族地區教育的一大特色,也是少數民族學習本民族文化的重要途徑。發展雙語教學是少數民族地區不可缺少的重要舉措,是推進少數民族地區教育事業發展的重要法寶。在我區,藏語教材建設較為落后,使用教材基本上是通過對漢語教材直接翻譯得來的,并且沒有很好地把西藏文化等內容寫入教材中,這種生拉硬套的形式不利于藏、漢文化的交流融合,也不利于西藏教育事業的長遠發展。[6]
3 西藏教育現代化的實現路徑
教育現代化是西藏教育未來發展的方向。西藏要建立起教育觀念現代化、教育內容現代化、教育裝備現代化、師資隊伍現代化、教育管理現代化的現代化教育就必須加大教育經費的投入、就必須加強教育基礎設施建設、就必須打造一支優良的教師隊伍。
3.1 加大教育經費投入,提高經費使用效率
西藏教育事業發展離不開財政投入,要提高教育生均經費補助的水平,切實建立以國家撥款為主、對口援藏省市幫扶、自主投入不減的多渠道經費籌措渠道,建立起地縣級財政教育投入配套資金保障機制,鼓勵社會、個人、企業投資辦學。加大對高寒、高海拔、邊疆地區的教育投入力度,加大對農牧區學校的教育投入力度,縮小西藏東中西區域教育差距、縮小城鄉教育差距,實現教育均等化,讓每一個兒童都能平等的接受教育。
3.2 改善辦學條件,提升教學質量
學校的教學條件的好壞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教學的質量、也影響著學校的入學率和升學率。我區要加大對地處偏遠的、經濟狀況較差的農牧區的教育資金投入,改善其教學條件,讓每一個學校都有圖書館、活動室、實驗室、微機室,讓每一個學校都有多媒體教育資源系統,讓每一學生都能通過網絡學習知識、增長知識,讓每一學生都能通過現代化的教學手段接受最好的教育。
3.3 提升教師素質,提高教學能力
師資水平的高與低決定著一所學校教學質量的好與壞,良好的師資隊伍能提升一所學校的整體教學水平。提高教師隊伍素質也是我區學校建設的關鍵所在,更是縮小教學差距的不二法寶。要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就要發揮命名校輻射和骨干教師帶動作用;要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就要加大師資培訓工作,做好教師隨崗培訓、集中培訓、遠程培訓、脫崗培訓工作,不斷提升教師教學能力;要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就要引進優秀人才,把那些優秀的師范畢業尤其是那些既懂漢語、又懂藏語的師范畢業生引進西藏,打造一支教學能力強、業務本領高的高素質師資隊伍。
綜上所述,改革開放40年來,西藏教育事業取得了長足的發展,基礎教育的整體質量不斷提高,辦學規模逐步擴大,師資隊伍建設良好。在新的時代,讓我們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不斷推動西藏教育事業向前發展。
參考文獻
[1]杜青林.西藏發展進步的光輝道路—紀念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N].人民日報,2008-11-28.
[2]中國教育年鑒編輯部.中國教育年鑒(2015)[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年:709-717.
[3]劉洪明.西藏再次提高教育“三包”補助標準[OL/EB]. http://www.gov.cn/xinwen/2018-06/13/content_5298360.htm.
[4]本書編寫組.黨的十九大報告學習輔導讀本[M].人民出版社,2017年10月:45.
[5]齊扎拉.2018西藏政府工作報告[OL/EB]. http://www.xizang.gov.cn/main/sytt/201802/t20180210_154526.html.
[6]江衛華等.西藏基礎教育發展現狀與前景綜述[J].教育與教學研究,2012(09):5-8.
作者簡介
白銀川(1982-),男,漢,陜西,講師,研究方向:公共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