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佳純
摘 要:建筑設計在不斷的發展過程中,建筑形式的變化是隨著時代的變遷而變化著,同時建筑的形式和功能也收到了建筑實體技術進步的推動。中國建筑實體技術與建筑形式功能相互影響,彼此之間相互互動。建筑形式與功能隨著建筑實體技術的進步不斷的多樣化、豐富化,對建筑形式和功能更高的追求由推動了建筑實體技術的進步。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實體技術與建筑形式在并行發展的過程中,又存在諸多的內在聯系,所以本文主要針對新時代中國建筑實體技術與建筑形式功能的互動展開探討。
關鍵詞:建筑;實體技術;形式;功能
1 前言
建筑是人類文明發展歷史上的重要載體,柏拉圖在《理想國》中提到建筑是提供給人居住的地方,即建筑最早的功能就是提供給人類居住的地方,避免被野獸侵犯。但是建筑在人類發展的過程中深深的課上了時代的印記,建筑的功能不斷的豐富,樣式也更加的多元化,這種多元化是受到不同的歷史背景、文化背景所影響,所以建筑也是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是人類歷史上重要的物質文化遺產。
建筑的發展離不開建筑技術的支持,我國傳統的古代建筑發展的過程中有茅草屋、木屋等材料組成,建筑材料直接決定了建筑的施工技術和建筑的表現形式,如我國古代的木質結構,可以不用一顆釘子就把建筑支撐起來,這種精湛的建筑實體技術更加推動了木結構建筑在我國的發展,留下了很多舉世聞名的建筑。隨著時代的發展,科學技術極大的解放了生產力,推動了建筑功能和形式的進步。科學技術的發展,推動了建筑形式功能和藝術的結合,建筑的功能從傳統的遮風擋雨,轉變成為了提供給人類舒適的居住地點。
2 中國建筑實體技術與建筑形式功能相互影響
從工業話時代到信息化時代發展的過程中,科學文化也在不斷的變化之中,尤其是在新形勢下我國對于環境保護、人類與自然的和諧相處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現代建筑理論也在科學技術發展的推動之下,表現出了新的形式。建筑技術不在是單純機械性的改造自然,而是順應自然與環境,選擇環境友好型技術減少對于環境本源的影響,是科學、技術與自然的結合。尤其是我國的大中型公共建筑更加最求個性化的建設,建筑技術的進步也推動了建筑個性化的發展,使得建筑的功能和形式更加的多元,在不同的層次上建筑實體技術與建筑形式功能都有相互作用。
2.1 信息科技與建筑形式功能
工業時代的發展解放了工人階級的生產力,提高了工業生產的勞動力。信息時代更大的推動了社會科學的進步,信息化時代的發展給新時代中國建筑帶來了更多的可能性。信息科學技術的進步給建筑設計方法帶了了新的革命,傳統的建筑設計方法大多是以二維圖紙手工畫圖為主,信息技術的進步使得傳統的建筑設計步入了三維設計,三維設計方法使得建筑設計過程更加的方便直觀,效率更高。此外,信息化設計手段,如犀牛等軟件能夠實現參數化設計,在程序中編入程序能夠自動生成建筑形體,極大的豐富了建筑形式,通過參數化設計能夠生成一些超越人類想象空間的形態,使得建筑形式和功能更加的豐富。如“SOHO 銀河”外觀變化多端,如行云流水般。
BIM技術在建設過程中的應用更是將實體建筑的建設過程搬入了電腦,通過電腦模擬技術能夠直觀的看到建筑的功能和形態,通過系列BIM技術豐富了建設設計的手段,使得建筑設計更加的智能化,尤其是綠色建筑設計過程中,能夠分析建筑節能設計,為建筑選擇合適的布置形式和功能,通過節能設計能夠直接決定建筑的朝向、窗戶開口的大小和角度,使得建筑與自然環境融合成為一體,減少建筑對環境的影響。
2.2 生態科技與建筑形式功能
對于環境保護的日益重視,生態科技技術不斷的發展給建筑的形式和功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單體建筑的污水處理和反復利用系統,能夠使得建筑產生的廢水通過集中回收、加工處理然后實現對于中水的重復利用,形成良性的可持續發展。光伏發電、風能發電等技術的發展給建筑帶來了不同的形式,在建筑實體中增加發電的功能攻擊建筑所需要的能源。另外,分布式能源的發展,也給建筑形式帶來了新的形式,建筑發展更加趨向于生態化。尤其是分布式能源,能夠解決大型建筑的能源自給自足。大型公共建筑是能源消耗的大戶,分布式能源技術的發展,為建筑提供豐富的清潔能源。
2.3 新興材料與建筑形式功能
科學技術的發展另外改變的就是建筑材料的變化,建筑材料又古代傳統的木質結構、砌體結構變成了鋼筋混凝土結構,大型公共建筑更是采用了大跨度的網架結構。尤其是水立方、鳥巢等體育場館的建設過程,更是代表了新時代中國最高的建設水平。鳥巢場館在建設過程中使用了大量的新型鋼材,通過鋼材的相互連接完成了建筑的主要形式,實現了建筑的形式和功能。另外的水立方的場館在建設過程中,外層的皮膚則是選用節能型的材料,能夠有效的方式熱能在建筑內外的傳導,使得場館內節能效果更好。
2.4 施工技術與建筑形式功能
建筑實體技術除了建筑設計工具、生態設計、建筑材料等,最重要的部分就是建筑施工技術,建筑施工技術是建筑方案實現的唯一途徑。施工技術的發展使得建筑越來越高、建筑外形越來越復雜。下面以新時代中國建筑為例,分析施工技術對于建筑形式和功能的影響。
2.4.1 中國尊
中國尊用地面積11478平方米,總建筑面積43.7萬平方米,其中地上35萬平方米,地下8.7萬平方米,建筑總高528米,建筑層數地上108層、地下7層(不含夾層),可容納1.2萬人辦公。中國尊建成之后將會是北京第一高樓,中國尊在設計過程中結合了傳統的中國審美觀念,同時也集成了當今時代的潮流。中國尊外觀是以弧形為主,弧形外形能夠有效的減少高樓在風荷載作用下的受力,減少在風荷載作用下的高樓的晃動與位移。
智能頂升鋼平臺,擁有14項專利,長43米、寬43米、最大高度38米,有7層樓高,平臺頂推力達4800噸。施工電梯可直達平臺,兩臺大型動臂式塔吊、臨建設施、物料堆場等與模架融合,工人們在全封閉平臺內作業,可同時進行4層核心筒立體施工,實現了在現場最大化施工,使得建筑設計能夠更好的完成。減少了施工難度,提高了施工效率。
2.4.2 上海中心大廈
上海中心大廈的落成刷新了上海的新高度,上海中心大廈在建設施工過程中施工困難之一就是大體積混凝土在澆筑過程中的難度,由于上海中心大廈樓層較高,主樓深基坑是全球少見的超深、超大、無橫梁支撐的單體建筑基坑,其大底板是一塊直徑121米,厚6米的圓形鋼筋混凝土平臺,11200㎡的面積相當于1.6個標準足球場大小,厚度則達到兩層樓高,是世界民用建筑底板體積之最。大體積混凝土在澆筑過程中,施工難度大,前所未有。通過上海中心大廈的建設,也提高了大體積混凝土在澆筑過程中的技術,為今后大體積混凝土的澆筑提供了新的施工方法。
3 結束語
建筑設計在發展過程中,建筑形式的變化是隨著時代的變遷而變化著,同時建筑的形式和功能也收到了建筑實體技術進步的推動。中國建筑實體技術與建筑形式功能相互影響,彼此之間相互互動。本文主要針對新時代中國建筑實體技術與建筑形式功能的互動展開,主要從信息科技與建筑形式功能、生態科技與建筑形式功能、新興材料與建筑形式功能、施工技術與建筑形式功能四個方面展開探討,分析新時代中國建筑實體技術與建筑形式功能的互動。
參考文獻
[1]尚真真.淺談新時代背景下的中國建筑設計[J].科教文匯,2007(22):187-187.
[2]王悅,虞剛.上下波動的空間——基于互動技術的垂直空間限定初探[C].2016年全國建筑院系建筑數字技術教學研討會.2016.
[3]李信言.傳統建筑形式與現代技術及功能的結合[J].城市建設理論研究:電子版,20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