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云雙
《儒林外史》是一部以反映中下層儒士生活為主的現實主義杰作,其涉及的生活面極其廣闊,其中包含了大量中下層平民的生活。記錄了當時普通人繁多的的飲食品種以及多樣的烹制方法,蘊含著豐富的飲食文化資源。其飲食有些仍然被當代人繼承,有些已產生變革,更符合科學要求,適應當代中國人的飲食需求。
第一,飲食中的飯食分作正食、輔食,當代重新分類,劃作主食、副食,還是人們飲食的主要劃分方式。現在的食品店也分成“主食廚房”、“副食商店”。其實這個主副食觀念早在先秦就有了。《黃帝內經》就有這樣的句子:“五谷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糧食被視為主食,而“果”(水果、干果)、“畜”(肉類)、“菜”則是副食,且主食的地位高于副食,現在人們的日常飲食尤其如此。但在一些節日飲食或招待客人的宴會上,人們往往以吃“果”(水果、干果)、“畜”(肉類)、“菜”等副食為主,甚至一些人在酒足菜飽之后,根本就不吃主食,這當然不符合當代科學的飲食衛生習慣,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這種飲食行為也比較普遍,所以引發了現代人的各種疾病。
第二,《儒林外史》的飲食品種中素食占了主要部分,這固然與當時人們的生活水平不高有關,但也正是現代人看重的飲食方式。比如現在南京人特別喜歡吃野菜,這些野菜,在其他地區人來看,一般都是很普通的草而已,但到了南京,它們全都可以成為寶。南京人愛吃的野菜,主要有蘆蒿、菊花腦、苜蓿頭、馬蘭頭、香椿頭、薺菜、野蒜等,還有地皮菜、雞爪菜、茭兒菜等。這些野菜,可以炒著吃,可是做湯,也可以包餃子、做包子。南京人好吃野菜,主要是這些野菜都有很獨特的香味,南京人主要是沖著這股香味去吃的。現代科學證明,南京人多吃野菜也是很科學的,可以預防多種疾病,起到補身的功效。另外,南京人喜歡吃鴨是出了名的,如果舉辦酒席,一定是少不了鴨子,無鴨在南京是不能成席的。南京人吃鴨很講究,方法也特別多,比如著名的板鴨、鹽水鴨等。南京人臨時待客,如果家里匆忙沒準備菜,一般都是去“斬”碗鹽水鴨或者烤鴨。南京人除了吃鴨肉,幾乎鴨子全身都喜歡吃。南京人特別喜歡吃“鴨四件”,就是鴨子的兩只翅膀兩只腳,合起來稱為“四件”,有多種吃法。還喜歡吃鴨血,比如著名的南京小吃鴨血粉絲湯,還喜歡吃鴨腸、鴨心、鴨肝,這些都可以同鴨血一起燒湯吃,也可以單獨配菜吃。還有鴨胗。總之,南京人是非常喜歡吃鴨子的,愛吃鴨,是南京人總體的一個標志。這些現在的南京人喜好的飲食在《儒林外史》中也有很好的記敘。
第三,烹飪方法中“炒”現在依然極為流行。現在的“炒”法更為精細,它的特點大體有三:一是在鍋中加上少量的油,用油與鍋底來作加熱介質,“油”不能多,如果多了就變成“煎”了;二是食物原料一定要切碎,或末、或塊、或絲、或條、或球,然后把切成碎塊的各種食物原料按照一定的順序倒入鍋中,不停攪動;三是根據需要把調料陸續投入,再不斷翻攪至熟,也就是說食物是在熟的過程中入味的。“炒菜”包括清炒、熬炒、煸炒、抓炒、大炒、小炒、生炒、熟炒、干炒、軟炒、老炒、熘炒、爆炒等等細別。其他如燒、燜、燴、燉等都是“炒”的延長或發展。
第四,“羹湯”和飲品現在更為豐富。“羹湯”在南方最為流行,可以說無餐不“湯”。除了傳統的酒、茶等飲品在現代人的生活中依然存在,由于世界市場的形成,飲食文化交流的頻繁,很多外來的飲品也成了人們餐桌上的常見之物。比如啤酒、果制酒、咖啡等,這些都是《儒林外史》的時代所缺乏的。
《儒林外史》描寫的飲食習俗大多在今天依然存在,其中反映的飲食思想對今人仍然具有很多啟發。
第一,《儒林外史》中的飲食習俗在當代的延續與變遷。三百年來,中國人的日常飲食變遷比較明顯,但其基本格局變化不大。就平時家居飲食而言,從前是粗茶淡飯,現在隨著科技的發展和食物種類的豐富,人們的飲食也變得多姿多彩。除了像過去一樣,人們自己在家燒食,城市里人們的生活節奏加快,快餐業也隨之興起,尤其一些單身的上班族,他們的平時飲食既有本土的特色快餐,也有洋快餐,如肯得基、麥當勞等大行其勢。來了客人,菜肴更為多樣,城市里的人們更喜歡下館子。
年節飲食在當代中國的變化較大。隨著人們對傳統文化的日益理解和尊重,《儒林外史》中所描寫的春節、端午節、重陽節等節日飲食越來越受到受到人們的重視,飲食品種大有回歸傳統的傾向。在不可抗拒的全球化到來的今天,正如日常飲食受到外來文化的影響一樣,年節飲食也增加了許多外來的品種。最突出的表現,就是近些年來,中國人過圣誕節的熱情日益高漲,飲食品種也大多取自西方,這也可以看作基督教文化在中國的接受面的擴大,特別是在年青人當中。《儒林外史》中描寫的人生禮儀飲食在當代中國當然普遍存在,如婚宴、壽宴等,但也著上了不少外來文化的色彩,比如壽宴中蛋糕就是必備的食品。
總的看來,與《儒林外史》中的飲食習俗相比,當代中國的飲食習俗的總趨向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科學與健康。當代人的飲食正逐步實現科學化,人們從僅僅滿足口福之樂中解脫出來。當代人追求飲食的科學性,追求健康和長壽,以防“病從口入”。比如《儒林外史》中描寫的腌魚臘肉,由于鹽分太高,不利于健康,容易引起心臟、腸胃等方面的疾病,現在一般很少上人們的餐桌了。酒是一種世界性飲料,對人體的作用一直毀譽不一。從醫學觀點看來,酒有益于人體健康的一面,但飲用不當其危害也很大。嗜酒和酗酒必然損害健康,危害社會。因此,現代社會中,人們對杜少卿等豪飲大醉的情嗜好是不認同的,酒精的危害已為當代人們了解,少喝,不喝或飲低度酒,成為當代趨勢;2)方便與更新。隨著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建成,更多的人加入產業大軍,職工們為了賺錢要節約吃飯時間,快餐業隨之興起。隨著中國與世界接軌的加強,世界上的一些著名快餐企業也紛紛落戶中國,所以近年來中國的快餐業發展也十分迅速,不僅各種方便面食、米食大量出現,漢堡包、三明治、肯德基的家鄉雞、加州牛肉面也在許多大城市受到歡迎。可是,快餐給人們帶來方便的同時,也不利于人們的健康,多吃高蛋白、高脂肪、高熱量的洋快餐如漢堡包、三明治、肯德基的家鄉雞、油炸薯條會引起肥胖疾病等,這些又讓人們對快餐說“不”,相對而言,中式快餐因為衛生健康而日益受到人們的關注。當代世界飲食業在飲食習慣和烹調方法上進行了空前的交流,也極大地豐富了人們的飲食。中國飲食走向世界,世界飲食也走進中國。據專家們預測21世紀后,人們的常用食品中將有一半誰也沒有吃過。二十世紀末蚯蚓已成為時髦的食品,美國食品公司制造的蚯蚓濃湯罐頭和蚯蚓餅干,已暢銷世界各地。用蚯蚓肉末和蘋果汁做的蛋糕,蚯蚓做的面包,蚯蚓干酪等也都受到顧客的歡迎。臺灣的“百利地龍公司”制做各種中式蚯蚓菜肴吸引了世界各地的食客。據專家分析,蚯蚓營養成分齊全,蛋白質含量高于一般肉類,有人類所必需的幾種氨基酸并含有酶和抗菌素,對人大有益處。隨著人口的增長,蛋白質供不應求,開辟新食源將是舉世關注的新課題。這些飲食新習俗顯然與《儒林外史》中的飲食習俗大不相同;3)環保與多樣。由于人口的增多和科技的發展,飲食原料較之從前也擴大了許多,幾乎天上飛的、地上走的、水里游的無不成為人們口中的美食,但是由此引發的生態問題和莫名疾病也困擾著人類,于是人類在攝取飲食原料的同時不能不考慮環境問題,這樣捕殺野生動物的行為越來越遭到人們的鄙棄。多樣化更是當代人的飲食特征,且與環保意識并行不背。
第二,《儒林外史》中的飲食思想的當代意義。孔孟食道是《儒林外史》中占主導地位的飲食思想,它警醒人們不要沉迷于物質享受之中,不要過分貪圖飲食,應該注重提升個人的道德修養,要有兼濟天下的理想,這種飲食思想在當代仍然具有重要意義。當代很多人醉心于口福之樂,過著物欲橫流的日子。這些人一旦進入社會公共領域,將為害整個社會,比如許多貪官污吏,他們的墮落無不從貪圖以飲食為主的物欲享樂開始的。因此,我們在今天提倡孔孟食道,正是通過弘揚傳統文化中的積極因素,更好地為現實社會服務。
食禮在古代社會極為看重,尤其是統治者希望通過這些程序、禮儀來固化人們的尊卑觀念,從而達到有利于統治的目的。當代社會,我們看重的是平等、民主和自由,人們大多可以坐在一起分食、共餐,無須拘禮。但是禮制作為一種文化傳統,仍然保留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之中。一般而言,當人們圍桌而坐時,總是把較好的座位讓年長者或重要的客人,這也可以說是食禮的遺存,但已不再具有尊卑的腐朽氣味,而體現尊重他人的美德。今天,我們雖然不鼓勵提倡那些繁瑣酸腐的傳統食禮,但我們也尊重那些保持傳統食禮的人們,其實那些“禮”已化為“俗”,成為構建人們和諧有序生活的有效聯結。
就飲食品位而言,“精潔、清香”仍是人們的追求,但多了一些科學衛生的標準。古人對飲食不僅追求“精潔、清香”,而且逐賞奇異,比如生長多年的老鴨,埋藏多年的陳酒,隔年的陳茶等,給人的感覺仿佛飲食原料存放的時間越長越稀見越好,事實上這些飲食不一定有利于人們的身體健康。今天,我們的衛生部門根據人體的需要,制定了相應的食品安全衛生標準,在注重色、香、味滿足人們飲食直感的同時更充分考慮到人體的健康需要,不僅要吃出多彩,更要吃出健康。
總之,《儒林外史》的飲食習俗與思想相當豐富,值得我們深入研究,挖掘其中有益的因素,并將其融入整個中國的傳統文化之中,為我們的當代文化建設服務。
參考文獻
[1]趙榮光.中國飲食文化概論[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