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肖雨
1898年,張之洞在武昌東門外卓刀泉創辦湖北農務學堂,召集有志于學習農業知識紳商士人入堂學習,開創了中國近代農業教育的先河。學堂設立之初,以傳播普通的農學知識為目的來培養學生,后又增設蠶科,各科招生30名,共60人,開設植物、土壤、化學、種植等課程。1906年,農務學堂開設高等正科,更名為湖北高等農業學堂,分設農桑、畜牧、森林三科,僅農學課程就包括農學、園藝學、農化、植物、養蠶、畜牧、水產、土壤、肥料、氣象、農工、物理、化學、農政等21門課,設實習項目25種,學制四年定學額120名,由普通中學堂及高等高等小學堂畢業生升入。由于此前中國并無農學,學堂教習多延用外國人。在1899年至1912年間,湖北農務學堂共聘用日籍教師十多人。
其中,美代清彥在鄂時間最長,長達11年之久。本稿擬從履歷、招聘及在湖北農務學堂的活動等方面對美代清彥進行論述。
美代清彥,生卒年份不詳,1895年1月,任兵庫縣農事試驗場場長,年俸720日元;同年8月任滋賀縣農事試驗場場長,敘高等官八等,年俸720日元;1900年2月,開始任職于農務局;1900年~1912年,赴任湖北農務學堂;1912年9月~1913年4月,接受農商務省的任命,前往印度支那、南洋視察農業。①雖然對于美代清彥的學習經歷不夠詳盡,從其工作經歷中可知他是一位非常具有經驗的農學家。談及湖北農務學堂日本教習的招聘,不可避免介紹當時作為湖北留日學生監督的錢恂。錢恂,字念劬,1853年出生于浙江省湖州府歸安縣。1889年,作為薛福成出使大臣團的一員,遠渡英、法、意大利、比利時。1891至1892年,隨許景澄出使俄國、德國。1893年,從俄國回國,次年,又隨薛福成渡法,任職于駐法公使館。1895年,結束歐洲的任職,歸國。翌年,入張之洞門下,擔任自強軍的洋操提調。1898年,擔任張之洞創辦的湖北農務學堂和工藝學堂提調。1899年,被張之洞任命為湖北留日學生監督。在日期間,作為張之洞的代言人斡旋于各方勢力間。其中,湖北農務學堂日本教習的聘用就與錢恂息息相關。從張之洞與錢恂的電報對話中,可以推測出其中的經過。
光緒二十五年十二月十九日,錢恂發電報報告農務學堂招聘日本教習一事:農師一,薪月三百,期三年,請示。其一稍緩。恂。
效。②
光緒二十五年十二月二十日,錢恂再就前述事件,電報張之洞;農學士二,險美代次③,均實職,已選代應聘。薪期一律,恂偕行。此大學部長鄭重酌定,請允。恂。號。④
光緒二十五年十二月二十五日,錢恂接到張之洞電報:農師月薪三百元,期三年可照定。但務須聘一實施者偕來,方有速效。中國初講農學,深者不如淺者之足以取信于眾也。至要。有。⑤
光緒二十五年十二月二十七日,錢恂再次發電張之洞,匯報前述事情:制革場基是面積尺,非丈,劉家墩一半已足。農師均現任試驗場長,正合用。胡生事遵商。恂。寢。⑥
據朝日新聞1900年2月2日東京朝刊記載:農學士清國聘用 清國湖北省農務學堂選聘我國農學士二名滋賀縣即使美代清彥、長崎縣技師吉田永二郎,十四日在在錢恂陪同下從橫出発。兩名日籍教習在錢恂的陪同下,從橫濱出發前往農務學堂任職。光緒二十五年末二十六年初即為公歷1900年2月,正與朝日新聞的記載相吻合。又朝日新聞1900年10月17日東京朝刊記載:武昌農學校教師的帰任 張之洞氏所創辦武昌農務學堂所聘本邦教師,由于地方的暴動皆回朝,今已無生命之憂,速令前往武昌赴任。農學士美代清彥、吉田永二郎両氏和峰村、中西兩養蠶教師本月十七日出発再赴武昌。新聞中所說的暴亂,大概是義和團運動和反洋教運動。1900年春夏之交,義和團運動的北方地區蓬勃發展,對長江流域的影響甚大,1898年被撲滅的反洋教運動,在革命勢力的影響下又卷土重來。這兩個運動反對帝國主義,憎恨居住在中國的外國人。湖北農務學堂的日籍教習可能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在1900年春夏之季返回了日本。義和團運動和反洋教運動平息后,日本教習又在秋季返回武昌任教。
據《華中農業大學校史》記載,美代清彥在學堂任教的期限為1900年至1910年。日本雜志《實業之日本》1913年7月刊美代清彥所載《余所調查的海外最多望的米產地》一文的編者按部分稱,美代農學士1897年赴任漢口,1912年回國。同年9月,受農商務省命令前往印度支那及蘭領印度視察農業,來回九個月,1913年5月回國。又,日本雜志《日本經濟新志》1913年9月刊所載美代清彥《印度支那及南洋視察談》這一演講文中,美代自稱在支那生活了十三年之久,對支那人十分了解。⑦再者,根據雙方簽訂的合同來看,三年為一期,三年期滿,可再續簽。1900年2月到1912年2月的十二年期間,可簽訂四次合同。因此,筆者認為美代清彥離開農務學堂回到日本的時間為1912年。
美代清彥除了日常在農務學堂講授農科、畜牧知識外,還曾受張之洞之命令,前往湖北省西北部考察農情,并把這一過程及建議記錄于所著的《鄂省西北農業視察記》。“余應聘來鄂三年矣,今受鄂督張公、端公之命,游歷湖北省西北部考察農地、俾與實業。乃以光緒二十八年十一月某日即日本明治三十五年十月十五日(以后月日皆用陽歷),從武昌登程,是日登大坂公司之大元船,翌日午后四點三十五分鐘由漢口起碇溯江而上。(中略)此間所歷日數五十二,所經之路,陸路千三百八十里再加百五十吉羅密達;水路千三百四十里五分再加四百四十九英里”。⑧開頭部分就詳細說明了出發時間地點、所經過之處的時間、所費之時以及里程。美代清彥把此次視察分為五程:“第一程漢口至宜昌”、“第二程沙市至襄陽”、“第三程襄陽至鄖陽”、“第四程襄陽至沔陽”、“第五程漢川至應山”。美代每到一處,考察其地理位置、地形、地勢、土質,分析其所種植農作物、,貿易品,并就湖北地區的農業與美國、日本的農業進行了對比,根據所分析之結果,繪制了湖北西北部宜種植作物假想圖。并于視察記結尾,提出了改良農事之建議,“第一設立勸業委員:一由各州縣之大小置三名至五名,二勸業委員奉農務局及各州縣之命,充當地勸業之任,三農務局召集勸業委員,開勸業會,每年一次;第二設置農務分局:一沙市分局,司棉稻及灌溉果樹森林之試驗,及獎勵事,二襄陽分局,司棉蠶桑稻及灌溉果樹煙草森林之試驗及獎勵事;三荊門州分局,司牧馬之事”。⑨然而由于張之洞并未完全實施這些政策,這些建議并沒有起到太大作用。
宣統元年,程蔭南陳請改良高等農務學一書中,指出農務學堂存在“辦事周章,更有端數”的問題,稱“日本教習美代清彥每月薪水四百三十元。查該員年齡過大,且在中國多年,習染最深,與學生每形玩忽。前監督黃以已擬辭退,因年限未滿,免留教授。今既滿限,不應定約復留”。湖廣總督復禮:查美代清彥一員,前后教授各班學生尚能翕服,轉瞬畢業,未便遽易生手,應俟學生此次畢業后,另行核辦。由于史料不足,對美代清彥的年齡不得而知。程稱美代“年齡過大”,這一說法是否屬實,需要進一步探討。美代回國后,又被任命為農商務省囑托員,前往印度支那、南洋視察農業,其中歷時九個月之久,舟車勞頓,絕不是一個老者可以承受的。
在中國農學開設之初,美代清彥在我國任教十余年,教學效果顯著,傳播了農業知識和科技,促進了湖北農業的發展。1911年,湖廣總督為其奏請賞給三等第一寶星,得到攝政王批準。⑩
注釋
①根據日本《官報》整理。
②趙德馨:《張之洞全集6》,武漢出版社2008年版。
③疑為誤記,應為“美代清彥”。
④同上。
⑤同上。
⑥同上。
⑦日本雜志《日本經濟新志》1913年9月刊所載美代清彥《印度支那及南洋視察談》。
⑧[日]美代清彥著,朱滋譯翻譯《鄂省西北農業視察記》,光緒刊,收錄《農學叢書》第六帙。
⑨同上。
⑩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外務部檔案,檔號18-290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