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夢琳
摘 要:決策后悔(Decisionregret)是指當個體意識到或者想象出如果先前采取其他的行為,行為的結果會更好時,所產生的后悔情緒[1]。影響后悔的因素有很多,做或不做是其中一個的重要因素。同時,后果的嚴重程度同樣影響著后悔的強度。而對于同一決策事件,不同個體的后悔水平應該不同。在個性心理特征中,個體的情緒特質、成就動機及風險偏好是可能影響決策后悔的重要因素。
關鍵詞:決策;后悔
1 前言
決策就是在頭腦中進行一場方案的殺戮:在眾多可選項中,淘汰替代方案,選出一個最佳方案。那么,決策完成后,那么那些被拋棄的方案,被遺忘了嗎?相信大多數人的答案都是--沒忘。事實是,不僅沒忘,人們還會將當前決策的取得的結果與預期的結果進行比較,甚至還會與被遺棄的方案可能取得的成就相比較。前者的比較,如果當前的結果和做選擇時候的預期相符,帶來某種程度的滿足,反之則帶來不滿情緒。產生不滿情緒后,有可能產生后者的比較:如果自己當時能夠如何如何,現在想必會怎樣怎樣,如果當時自己選擇了其他計劃,結果可能就不一樣。這樣的話題往往會引起很多人的共鳴,大家都不自覺地開始反思當年作出的那些錯誤決定,不自覺就會產生一段懺悔,“如果可以時光倒流,自己一定不會做相同的決定”。生活中需要作出各種大大小小的決策,小到一日三餐吃什么,今天穿什么,大到研究生考試報考哪一個學校,畢業后該從事哪方面的工作。在日常生活中,當人們做出決策之后,總是會不可避免地問自己此類的問題,并對不同選擇所造成的結果進行比較。一旦發現淘汰的其他選擇比當前做出的選擇帶來更好的結果時,人們便會后悔當初的選
擇[2]。
決策后悔(Decisionregret)是指當個體意識到或者想象出如果先前采取其他的行為,行為的結果會更好時,所產生的后悔情緒。Zeelenber的決策合理化理論認為,決策后悔包含兩個部分:與決策的合理性有關的后悔和與后果的嚴重性有關的后悔[3]。即決策過程后悔和決策結果后悔兩個維度,前者指因感到自己當初決策加工過程不正當而導致的后悔;后者指按某種標準,對結果進行反事實比較而導致的后果。
2 決策后悔的影響因素
2.1作為和不作為對決策后悔的影響
在決策后悔中,作為/不作為是影響后悔的重要因素。研究者認為,同樣的損失,由做一件事情導致的后果比由沒有做一件事情導致的后果更后悔,也即“作為效應”。但另一些研究者對此提出了不同解釋。Julie Feldman 等(1999)認為,之前的研究之所以認為作為比不作為更后悔,是因為先前研究假設消除了很多現實生活中影響后悔的因素[4]。事實上,作為還是不作為對后悔都是有影響的,而且是會變化的,因為我們無法控制使其他條件都一致。例如,決策往往是根據以前的經歷或事件做出的,人們總結以往的失敗經驗,做出更好的決策。這些先前的結果、經驗或事件的存在在日常生活中是非常普遍的的,并且可能對當前決策結果產生相當大的影響。所以,當先前的結果不理想的時候,人們就會傾向于采取行動來改善未來的結果,在這種情況下,不作為則會產生更多的后悔體驗,這是我們稱之為不作為效應的結果。
2.2 結果對決策后悔的影響
決策結果也會對決策后悔產生影響,比如,結果對決策者而言是不是重要的,以及決策者采取的決策是否是造成負性結果的主要原因都會影響決策后悔。
有研究證明,當決策者對決策行為的結果比較看重時,決策者就會對決策結果產生很高的期望值。即使之前的同樣決策也會造成這樣的結果,決策者都不會對這個結果感到滿意從而后悔自己做出的選擇。同時也研究者認為決策結果對決策者造成的損失會影響后悔的輕度。人們會感到強烈的后悔體驗,當決策失誤帶來嚴重的后果時。前文提到,后悔是用已出現的決策結果與被拋棄的備選選項造成的結果進行比較時產生的情緒,二者的之間的差別會影響后悔的程度。當現有決策造成的結果越不理想時,決策者會越后悔沒有選擇其他備選項。而且當出現負面結果時,人們會更容易產生反事實思維,更可能會想象到由備選選項所帶來的正性結果。所以,當決策所帶來的結果不理想的時候,決策者更容易體驗到后悔情緒。
2.3 個體因素對決策后悔的影響
2.3.1 自我責任的大小
眾多的研究己證實,面對不良的決策結果,自我責任越大,后悔越強烈。Reb與Connolly(2005)通過實證研究證明,更仔細的決策過程會導致更少的后悔。進一步地,如果決策過程是不當的,那么即使結果良好也可能會后悔。
但同時,也有研究者認為,責任并不一定都會影響決策者的后悔,也并不一定是責任越大后悔體驗越強烈。研究者研究發現,與負性決策結果是由外部因素造成的相比,決策者因為自身所做出的決策帶來的消極后果本質上并不會感受到更多的后悔。Taylor同時還指出,決策者依然會體驗到后悔情緒,即使他認為自己對消極結果是沒有責任的時候。
2.3.2 個性特征
就后悔而言,Landman(1993)指出,個性特征是導致不同的后悔傾向差異的基本因素,這些差異來自個人的悲觀或樂觀的傾向性。樂觀主義者是指具有高度結果預期,并對不同選擇的可能結果有低度反思傾向的個體。悲觀主義者是指具有低度的結果預期,并對不同選擇的可能結果有高度反思傾向的個體。Walchil與Landman(2003)的研究表明,樂觀主義者對結果和反事實思維更不敏感,這意味著他們的后悔更少。
成就動機也影響著決策后悔,當面對同樣失敗的后果時,追求成功者應比避免失敗者有更大的期望與現實的落差。在合理條件下,追求成功者與避免失敗者在過程后悔上無顯著差異,而在結果后悔上,追求成功者的后悔水平顯著低于避免失敗者。
個體自我調節風格、歸因方式以及合理化策略等也會對后悔體驗產生影響。Pierro和Leder等人的實驗結果表明,相對于評估風格的個體,行動風格的個體傾向于向前行動,他們很少去關注過去的事情,因此行動風格的人會更少地體驗到后悔。在后悔與歸因的研究中發現,后悔情緒的產生是因為決策者選擇了內歸因的方式,如果決策者對事件進行外歸因,就會減少后悔情緒的產生。
3 未來研究
后悔雖是一種復雜情緒,但在生活中較為常見。目前的研究仍努力去探究其心理機制。以往有關后悔的研究都是從決策的任務類型來探究影響后悔的因素,主要從行為的角度來探究,但不可否認的是情緒等內部因素對后悔情緒的產生也有著重要的作用。
今后研究也應該從心理健康的角度出發,畢竟長期沉溺于后悔情緒中也不利于人的身心健康。對后悔的應對策略還是沒有較多的探索,也給未來研究提供了新的方向,對后悔應對策略的評估也可作為研究方向。針對中西方不同的文化,后悔的表現以及想法,后悔后的應對策略也必然有所不同。
參考文獻
[1]張結海.后悔的一致性模型:理論和證據.心理學報,1999, 31(4): 451-45
[2]杜柏玲,萬明鋼.后悔理論研究模型:沖突與進展.心理研究, 2009,2(2):3-8
[3]Zeelenbergm,Vandenbosk,VandIjkww,Pieterdr.The inaction effect in the psychology of regret.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psychology,2002,82:314-327
[4]Feldman, J., Miyamoto, J., & Loftus, E. F. (1999). Are actions regretted more than inactions?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 78, 232-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