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丹
隨著部編語文教材的古詩文篇目的增加,整個小學6個年級12冊共選有古詩文132篇,占課文總數的30%左右。由此可見,小學古詩詞教學的地位更加凸顯,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格外重要。
如何展示詩詞的深遠意境和厚重文化,讓學生不懼怕古詩的學習,化繁為簡地學習詩詞,遇見詩詞的美好?簡約,就是不復雜,簡省的意思。這個簡省不是簡陋膚淺,而是經過提煉形成的精約簡省,其實就是針對詩詞特有的文學形式,適度適當挖掘詩詞教學內容,簡約而不簡單地建構開放的詩詞課堂。
一、導引情動,激發學生讀詩
溫儒敏先生在部編教材解讀中,特別強調了教古詩最好的辦法是反復誦讀,讀得滾瓜爛熟。不用有過多的闡釋,也不要太多活動,寧可多讀幾遍、多讀幾篇。
簡明的語言引導讀詩
詩詞有它獨特的美,一字一句,一情一悟,都會瞬間蕩滌學生內心。
“我們就這樣輕輕地讀,只要讀上三四遍,就讀到心坎里了?!?/p>
“你們聽,老師讀的時候,有的地方快,有的地方慢,有的時候聲音重一點,有的時候輕一些……這就是韻味,也叫抑揚頓挫?!?/p>
“來,你們跟著老師一起來試試,聲音響亮,字正腔圓?!?/p>
“如果我們把作者想表達情感的文字再稍微重讀一點,就更有味道了。”
相信在教師這樣簡單明了,富有詩情畫意的語言中,學生的讀,就不是一遍又一遍的重復和反復,而是有層次、有目標、有導向地去讀詩。
簡約的表情引領讀詩
在讀古詩的指導上,除了語言的鼓勵,還有學生的模仿。這就需要教師有策略地運用恰到好處的情態,讓學生去看、去學、去動。教學“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時,老師的一個微微的蹙眉,會讓學生感受到詩人的愁悶;“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最喜小兒亡賴,溪頭臥剝蓮蓬。”教師范讀中一個發自內心的笑容,就會讓學生仿佛看到一個可愛頑皮的小孩子……學生有滋味地讀,有情有調地讀,也是自發內心的。
簡單的動作引路讀詩
“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教師一個嗅的動作,會恰到好處地引領學生置身于充滿香氣的花草中;在“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中,教師手的遠望動作,會讓學生感受到登高望遠的意境;“舉頭望名月,低頭思故鄉”中 “舉”和“低”,會讓學生在自然的動作中感悟到詩人的那份思鄉之情……
簡簡單單的語言、點點滴滴的表情、普普通通的動作,一切似乎在不經意之間,卻引領學生多讀、熟讀、讀好、好讀,從而引領學生真正走進古詩之門。
遇見古詩,從師語情動開始,走進詩詞是一份快樂。
二、詩畫再現,引發學生懂詩
古詩是詩中有畫,畫中有詩。通過插圖、畫畫讓學生理解體會,比教師單一的講解效果好得多。
如在《鋤禾》教學時,采用讀古詩,想畫面的方式來教學。
“這首古詩中農民鋤禾是在什么時間?”
“中午。”
“你從哪個字看出來的呢?”
“日當午?!?/p>
此時,教師隨即在黑板上畫一輪太陽,學生感受著太陽的炙熱,不知不覺地放慢聲音,重讀了“日”這個字,就仿佛自己走在烈日下。
“汗滴禾下土,你們似乎看到了什么?”
“一個農民在烈日下勞作,汗珠一滴滴往下落?!?/p>
“落在哪里?”
“落在泥土中,田地里?!?/p>
師追問:“一滴,兩滴還是三滴?”
教師一邊啟發,一邊板畫,只見這農民的汗水如雨一樣灑在田地里。
學生再讀“汗滴禾下土”,就情不自禁地讀出農民的辛苦勞作的不容易!
就這樣簡簡單單的引導,清清爽爽的幾筆,就勾勒出古詩《鋤禾》的畫面。這畫面,不是教師一味地講解,不是教師的嚼字品詞,更不是帶領一年級的學生枯燥地理解詩意。古詩的意境和含義,就在這讀一讀,想一想,說一說,畫一畫,再讀一讀中,學生就懂得“粒粒皆辛苦”的道理。
遇見古詩,從讀詩想畫開始,看見詩詞是一份驚喜!
三、 字詞著眼,啟發學生悟詩
古詩詞里面的每一個字,都飽含作者的獨特感受,也是詩人精心推敲的智慧結晶。教師幫助學生在詩詞和字畫之間找到內在聯系,并讓他們在讀故事的時候,讀出想象、讀出畫面、讀出詩情,才能走進詩詞的真境界,走進詩人的真情感。
教學中,抓住“詩眼”和關鍵字詞,巧妙設計教學點,就能讓詩中的畫變得更寫意,讓詩中的情更走進學生的心靈。如《春雨》教學:
師:同學們,你們看“雨”這個字,你們能大膽想象一下,把雨字的筆畫變形為雨中的什么事物嗎?
生:橫、豎可以是一顆發芽的小禾苗
生:雨的外框“豎”和“橫折”,可以看作是剛發芽的小柳枝,那四個點就是小雨滴。
此時此刻,這一個“雨”字,不再是一個孤獨的漢字。在老師的巧妙設計下,學生將字形和字義交融,相得益彰。他們感受出來的不僅僅是“雨”的字形表意,而是根據字形的結構,勾勒出具有代表性的圖畫,突破了文字與詩意的含義。
教師在漢字中尋找詩與音的美妙之感。關注古詩詞里的漢字,通過字理、字源的深入探究,強化對字形的認知,豐富字義的理解。也許就是這一個字,就搭建起學生與作者的詩詞橋梁,見字如見畫,見字如聞聲,見字如察情,見字如見人,讀出詩人情感,讀出美妙體驗。
遇見古詩,從一字一詞入手,讀懂詩人是一份幸福!
古詩詞教學就在教師的一言一語、一動一畫,一情一境中,變得格外不簡單。遇見古詩,從聲入手,從畫著眼,從情深入,感受詩詞的美好!
(作者單位:江蘇省無錫市育英融創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