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彥如
摘要:如果將記人敘事散文中所記之人、事比作有形的“草”;那么作者才是無形的“風”。“風”的力量帶動了“草”,文章表面寫“草”,實際也是在寫“風”。在高中語文寫人敘事散文教學實踐中,不少教師的教法僅僅停留在關注作為客觀對象的人物身上,而忽視了文章背后的作者。本文結合新課程標準對閱讀、寫作教學的要求,以人教版必修一課文《記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講》為例來探討此類寫人敘事散文的教學。
關鍵詞:《記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講》;中學語文;寫人;閱讀教學
一、課標及教材對寫人敘事散文教學的要求
選入中學語文教材中的現代散文,大致可以分成寫人敘事類、哲理類和寫景抒情類這三種類型。寫人敘事類散文的可讀性較強,有情節、有故事,學生往往更感興趣。初中教材選入的寫人敘事類散文比重很大,并從閱讀教學和寫作兩個角度對教學提出了要求。如部編本七年級下冊第一單元中,單元前說明中明確提示:“注意結合人物生平及其所處時代,透過細節描寫,把握人物特征,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該單元后的寫作板塊中也就“如何寫出人物的精神”這一問題提供了指導。這里的教學重點放在理解作家筆下的人物本身。要求學生能夠走進作品,和作品的人物對話,同時借鑒一些淺層的寫人敘事的方法。
高中各版教材依然選取了一定篇目的記人敘事類散文。如蘇教版必修二中選入了《金岳霖先生》(汪曾祺)、《亡人逸事》(孫犁);人教版必修一中選入了《記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講》(梁實秋)。其中魯迅的《紀念劉和珍君》分別選入了蘇教版必修五和人教版必修一,部編本七年級下冊和蘇教版必修三中都選入了《老王》(楊絳)。人教版必修一第三單元的單元前說明值得注意。“作者描摹他們的音容笑貌,敘述他們的行為事跡,字里行間融入了真摯的情感和深刻的感悟。這些文章可以幫助我們增長見聞,明辨是非,領悟時代精神和人生意義。”“看作者如何在人物描寫中體現對人物品行的評價,如何在敘事中表現或隱或現的情感傾向。”不難看出,較之初中階段而言,高中階段記人敘事類散文的教學將寫作主體——作者的地位加以凸顯,學習作者品評人物的方式、分析理解其創作心理和蘊藏的深層情感才是重點。2017年版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學習任務群中也突出了“以正確的價值觀鑒賞文學作品”、“把握作品內涵,理解作者的創作意圖”等要求。
二、寫人敘事散文教學現狀
在實際教學過程中,不少教師的教法還僅僅停留在關注作為客觀對象的人物,光顧著帶領學生揣摩人物的言行、心理、個性,卻忽視了文章背后站立著的作為主體的作者。舉個例子,如《老王》,明線寫老王的遭遇,暗線寫自己的情感變化。如果僅僅解讀出對老王的同情贊美,抓住“一個幸運者對不幸者的愧怍”這句話反復來講就太淺了,楊絳散文本身大多帶有自敘色彩,況且在殘酷的時代背景之下她又何曾是一個真正的“幸運者”呢?我們更應該看到她在回憶過往時的自我檢討,對知識分子的歷史批判與社會擔當的思考、反省。又如解讀《紀念劉和珍君》,不僅要體會劉和珍君等革命烈士大義凜然,更要從字里行間讀出魯迅自己革命思想變化的全過程。
三、以《記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講》為例的教學探究
(一)閱讀教學層面
《記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講》最早于1963年收錄在《秋室雜文》之中,距梁啟超1921年在清華大學的演講已經40年之久。這篇文章與其說為了懷念梁啟超先生,表達自己的崇敬之意,不如說是借紀念之名來抒懷,抒發的正是自己幾十年來從政為學的精神成長,講自己的家國情懷以及對知識分子命運和責任的思考。我們結合寫作背景和文本內容來進行探究。
(二)寫作教學層面
高中階段更注重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寫作訓練的重點從記敘文轉移到議論文。但會寫人、敘事可以說是寫作的基礎。我們也可以借強調記人散文中主客體的關系來引導學生寫作。仍以《記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講》這篇文章為例。
1.主客體的關系。在寫作中要注意把握好主客體之間的關系,不要站在旁觀者的角度上完全客觀敘述,也不能對人物發表過多主觀評價。如果過于凸顯寫作主體,客體形象將被削弱,反之亦然。梁實秋在這篇文章中并沒有大發議論抒情,但又將自己所想都通過客體表達了出來。《老王》、《背影》等經典篇目亦是如此。
2.選材方面。所寫之人所寫之事,要想打動人必須有一定的真實性,在客觀現實的基礎上進行藝術加工。要盡可能地寫自己的親身經歷、所見所想,而不是做一些離奇的虛構。義務教育課程標準指出“寫作要有真情實感,力求表達自己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感受、體驗和思考”。語文教育專家李鎮西也對學生寫作水平高低提出了判定標準,其中有一點就是“一個班大多數學生的寫作內容——是不是源于自己的生活,是不是表達了真正發自內心的真情實感。”[1]
3.情感層面。主客體之間要有特殊的關系、情感的共鳴,寫一個自己都不甚了解的人,是很難寫好的。這篇文章之所以寫得好,是因為動情,但是作者的情感又很節制,不直抒胸臆而是通過寫寫梁任公先生來寄托自己的思想情感,不直寫梁啟超先生的愛國情懷,而是通過悲壯的古詩文來表達,輔以動作神態的描摹。一篇好的寫作,人物是豐滿的,情感是含蓄的,卻讓人回味無窮。
參考文獻:
[1]李鎮西.作文呼喚真善美[J].語文建設,2010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