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瑛 劉景俊
【關鍵詞】 課程體系;愛慧課程;原則;架構;形式
【中圖分類號】 G63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8)12—0082—02
課程是學校落實文化理念及實施教育教學活動的核心載體,為每一名學生的發展提供適合的課程是教育工作者的神圣使命和價值追求。北京第二實驗小學蘭州分校在2015年開始籌備建設階段,就將課程建設作為一項重要的工作提早謀劃、逐步實施。在嘗試實踐的過程中,我們清醒地認識到,學校的課程并不是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的簡單相加,而是這三者在學校的一種重新整合,這種整合是在國家課程政策指導下,在學校辦學理念引領下,為實現自己的培養目標所采取的一種課程領導行為。
辦學理念是學校課程建設的上位概念和指導思想,我們在課程建設的工作初期,就深入學習總校北京第二實驗小學“以愛育愛”為核心的“雙主體育人”辦學理念和“全人”教育的培養目標,并將蘭州分校以“愛慧博遠”為校訓的文化框架體系作為我們課程建設的靈魂與指導方向。在梳理辦學理念,確定培養目標,明確課程建設的根本意義和實踐價值,以 “愛慧博遠”文化理念落實為主線,以問題改進和實踐創新為根本,堅持三級課程有機整合,充分挖掘和利用校內外優質教育資源,通過學校、家庭、社會的有效合作,形成“三位一體”(即學生課程、教師課程、家長課程)的宏觀課程建構意識,共同構建以“全人”教育為目標的“愛慧課程體系”,在學生課程板塊形成了“幸福沙漏——學生愛慧課程體系”。
一、愛慧課程的運行原則
筆者所在學校愛慧課程以《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和教育部印發的《義務教育課程設置實驗方案》的精神作為主要理論指導,明確工作目標,落實工作措施,通力合作,搭建平臺,使師生在自育互育中舒展生長,并始終遵循生本化、整體性、發展性和科學性四大課程運行原則
1. 生本化原則。滿足社會的需要,滿足人的身心發展的需要,尊重學生意愿,以學生的持續、全面發展為本,服務指導于學生,讓課程適應每位學生發展的需要。
2. 整體性原則。學校課程的開發要從整體上把握課程的目標與結構,學科課程應得到充分重視,活動課程應成為學校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開發潛在的課程資源,重視隱藏在課內外和校園文化中潛在的課程因素及對學生發展的作用,培養學生廣泛的興趣愛好及特長。
3. 發展性原則。學校課程開發的發展性原則是針對學校課程的價值而確立的,課程最大價值在于促進學生成材、教師成長、學校發展、社會發展。學校利用自身資源,構筑有本校特色的適合學生發展的特色課程。
4. 科學性原則。深入系統地學習與課程改革相關的理論,借鑒外來的有益經驗,結合本校實際,實事求是,以科學的精神和嚴謹的態度,解決遇到的實際問題和困難,檢查調查研究,科學決策,邊實驗邊總結,創造性地開展工作。
二、愛慧課程的架構
“幸福沙漏——學生愛慧課程體系”架構圖設計靈感源自于古老的計時裝置——沙漏,幾經解析挖掘其文化蘊藉,從中凝煉出平衡、滲透、歸零、累加、惜時、幸福、永恒、辨證統一等一系列教育元素。沙漏狀的課程構圖形式,與筆者所在學校“雙主題育人”理念有機融合,選擇沙漏作為課程圖式,是希望在課程實踐的過程中師生都能達成這樣的培養目標。
“愛慧”課程體系中,“愛”是基底,是課程體系建構的基礎,浸潤師生具有愛的情感、愛的行為、愛的能力并最終擁有愛的藝術,是學校在“以愛育愛”為核心的“雙主題育人”辦學思路上衍生而出的一系列文化理念,這是筆者所在學校課程的土壤和根基;“慧”是課程形式與內容,在落實國家義務教育課程設置實驗方案的基礎上,通過多層次、多維度開發,在融合、個性、未來、超越的課程理念下,形成立體的、以人為本的課程內容。此二者有機統一,合二為一,形成雙向指向于“全人”教育的宏觀大氣、民主開放的愛慧課程觀念。
“愛慧”課程由四部分內容構成:基礎類課程即必修課程包括語文、數學、英語、音樂、體育、美術、道德與法制、科學、信息技術、心理健康等課程;拓展類課程由“全員智能選修課——潛能學生社團課——特長學生校隊課”梯度課程組成,是學校根據學生需求與發展需要,結合學校課程資源開發狀況開設的,例如,足球、書法、外教口語、旱地冰球、棒壘球等課程;研究類課程即學校特色全學科課程主題研究課;體驗類課程包括校園節會和游學課程。這四部分組成立體、多維的課程體系,力圖培養“一專多能零缺陷”的學生,體現學校辦學理念對學生綜合素質的熏陶和培養。
通過“愛慧”課程體系的實施,藉由“生本、對話、求真、累加”的動態和諧的教學活動,在教學世界和生活世界中共同體悟生命魅力的存在意義,促進生命健康全面發展的價值。實現人文與科學、理論與實踐、共性與個性、知識與行為的完美協調,最終實現“全人”的教育目的。
三、愛慧課程開發與管理
團隊是課程開發的核心,學校擬成立由學校行政、專家和一線教師共同組成的“愛慧”課程研發與管理團隊。由指導小組和研發團隊組成,“愛慧”課程開發管理團隊結構圖如下:
課程研發管理團隊每月舉行一次研討例會,就課程開發的進程及其過程中遇到的問題與取得的成果與大家分享交流,共同出謀劃策,完善修改,并商定下一月各學科課程的計劃與推進。同時,將依托學校信息中心,建立學校課程資源管理庫,以用于課程資源的管理和使用。
四、課程形式
在課程時間設置上,學校積極探索更符合學生特點與需求的課時設置。學校在課程時間上將標準課時從40分鐘調整為35分鐘一節,采用長課時與標準課時相結合并輔以周集中課時的方式進行安排。即正常課堂學習時間為245分鐘=35分×7節;每周智能選修課及主題研究課采用長課時即70分鐘/節;學校還將在每學期選定一周作為社會實踐周,用以體驗類課程的開展與實施。主題研究課兩節連上,智能選修課兩節連上,與地方課單雙周錯開,信息技術、美術、舞蹈兩周一節,兩節連上。學校課程表(總課表、教師課表、班級課表)依據此設置進行安排。
“幸福沙漏——學生愛慧課程體系”以“全人”教育為目標,在體現學校“愛慧博遠”對學生綜合素養的熏陶和培養的同時,力圖引導師生面向未來,以愛育愛、以慧啟慧,以博采眾長為底蘊,以博大精深為宏愿,開拓創新,志存高遠,爭做最好的自己。
(本文系甘肅省“十三五”教育科學規劃課題《國家課程校本化實施的實踐與研究》成果之一,課題立項號為GS[2016]GHB0502)編輯:馬德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