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義 熊洪艷
摘要:血府逐瘀湯為清·王清任所創,是治療血瘀證的代表方、常用方,因配伍精妙,臨床療效顯著,故可用于多科血瘀證疾病的治療。當前我國腦病隨老年人口數量的增長而有較大幅度的增加。血府逐瘀湯在治療中醫腦病方面有獨特療效,現將近年來血府逐瘀湯治療腦病的流行病學調查、臨床應用等內容進行綜合分析,希冀為臨床、教學和科研提供進一步參考。
關鍵詞:血府逐瘀湯;中醫腦病;臨床應用;綜述
中圖分類號:R74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2349(2018)08-0088-04
血府逐瘀湯出自《醫林改錯》,為清·王清任所創。王清任為“近代解剖學家”,傾其一生醫學心得和臨床經驗總結,創作了唯一的一部傳世佳作《醫林改錯》,全書載方33首。王清任特別重視實踐,對人體解剖和氣血理論做出了進一步發揮,在解剖學思想和活血化瘀學說方面有獨特貢獻。王清任根據瘀血停留在人體的不同部位創立了系列“活血逐瘀湯”,其效靈驗,為后世醫家所關注,廣泛推崇于臨床。據《醫林改錯》記載,血府逐瘀湯單獨應用或聯合其它方藥可治療22種癥目[1]。王階等人通過收集文獻資料,發現血府逐瘀湯可治療多科疾病,總計約200個病種[2]。血府逐瘀湯臨床應用范圍廣泛,治療中醫腦病有獨特療效,現將近年來血府逐瘀湯治療腦病的臨床應用概況進行綜述分析。
1 腦病流行病學調查
中醫學對腦及腦病學積累了豐富的理論和臨床經驗,腦病主要有頭痛、中風、癡呆、癇病、不寐等。流行病學調查可以為疾病的預防、診斷和治療提供依據。腦病種類繁多,病變復雜,癥狀廣泛,本文重點介紹幾種臨床上常見的有代表性的腦病流行病學情況。
頭痛在腦病中較為常見,2013年國際頭痛協會發表了第3版《國際頭痛疾患分類》的試用版,將頭痛分為原發性頭痛、繼發性頭痛以及疼痛性顱神經病、其他面痛及其他頭痛[3-4]。世界衛生組織減輕頭痛負擔研究項目調查顯示,中國成人頭痛發病率為24.6%[5]。中國最新流行病學調查表明,我國人群頭痛的年患病率為23.8%,其中偏頭痛為9.3%、緊張型頭痛為10.8%[6]。
中風包括現代醫學腦血管疾病,腦卒中是急性腦血管病的簡稱,是當前人類死亡的第二大疾病,世界衛生組織公布:腦病的中風傷殘調整壽命年(DALYs)排在首位;發展中國家中風死亡占全世界中風死亡的85.5%,其DALYs是發達國家的7倍;2004~2005年衛生部組織完成的全國第三次死因回顧抽樣調查報告顯示,中風已躍升為我國居民死因的首位[6]。
中風癡呆病主要指現代醫學的血管性癡呆,血管性癡呆是癡呆的重要類型,也是血管性認知功能障礙的嚴重階段,曲氏等對我國1980年-2011年社區55歲以上人群中中風癡呆病流行病學進行Meta分析,患病率合并值為0.8%、發病率合并值為0.27/100人·年、死亡率合并值為14.6/100人·年;中風癡呆病的患病率、發病率均隨年齡的增加而升高[7]。
癇病主要指現代醫學的癲癇,癇病是一種反復發作性神志異常的病證,俗稱“羊癇風”[8]。當前,世界上有5000多萬癇病患者,4/5患者在發展中國家;中國有900多萬癇病患者,每年的新增病例約為45萬,農村地區患病率高于城市地區[9-10]。
面痛包括現代醫學的三叉神經痛,三叉神經痛以三叉神經走行分布區陣發性劇烈疼痛為主。1756年法國的Nicolas Andri首先報道面痛,面痛在我國多見于40歲以上女性,發病率隨年齡增加而增長[6]。而面痛在美國的年發病率為4~5/10萬[11]。
不寐主要指現代醫學的失眠癥,不寐是以經常不能獲得正常睡眠為特征的病證。不寐是多個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美國調查顯示,約有10%的成人患有不寐,多發于婦女和老年人;中國睡眠研究會對6個城市進行調研發現,中國內地成人不寐患者高達57%,遠高于歐美等發達國家[12]。
從上述流行病學情況可以看出,腦病嚴重威脅著我國民生的公共衛生健康,必須給予高度重視,深入研究腦病,降低腦病的患病率、發病率、致殘率、死亡率是當前首要任務,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理論意義。
2 腦病血瘀病理機制
人體大腦與經脈、氣血、津液等有密切的聯系。經脈是運行全身氣血,聯絡臟腑形體官竅,溝通上下內外,感應傳導信息的通路系統,是人體的重要組成部分。大部分腦病可出現“疼痛”癥狀,疼痛與瘀血、經脈失養有密切關系,若人體經脈阻滯,氣血運行不暢就會出現“不通則痛”;若人體氣血津液虧虛,經脈失養就會出現“不榮則痛”。《素問·舉痛論》曰:“經脈流行不止,環周不休,寒氣入經而稽遲,泣而不行,客于脈外則血少,客于脈中則氣不通,故卒然而痛”。由此可知,疼痛與經脈、氣血、寒邪有密切關系。若人體氣血運行不暢,則形成血瘀,瘀血阻于局部,則容易導致頭痛、不寐等腦病。《素問·舉痛論》又曰:“寒氣客于背俞之脈,則脈泣,脈泣則血虛,血虛則痛。”由此可知,疼痛與寒邪、血虛也有密切關系。若腦部血脈出現病變,寒凝血脈,瘀滯內停,新血難生,日久血脈失養,就會形成虛實夾雜病證,例如中風、癡呆等腦病。故腦病的血瘀病理機制主要是由于經脈阻滯,氣血運行不暢形成血瘀,以實證為主;或氣血津液虧虛,經脈失養,血液推動無力,瘀血停滯,久病必瘀,以虛實夾雜為主。
3 血府逐瘀湯治療腦病的臨床應用
腦部疾病譜隨老年人口數量的增長而發生改變,當前有較大幅度的增加。腦病種類繁多,病理機制復雜,癥狀廣泛。以下對臨床上的幾種腦病進行介紹。
3.1 頭痛 頭痛在腦病中較為常見。頭痛首見于《黃帝內經》,并指出外感六淫和內傷雜病是導致頭痛發生的主要病因[13]。瘀血是頭痛的一種常見病因,清·王清任提倡瘀血學說,在《醫林改錯》曰:“查患頭痛者,無表證,無里證,無氣虛痰飲等證,忽犯忽好,百方不效,用此方一劑而愈。”無論外感還是內傷,都可引起人體經脈不通,導致氣血運行不暢,形成血瘀性疼痛。醫者在臨證時,若見血瘀證之癥狀、體征,即可用血府逐瘀湯加減化裁治療,屢試屢驗。霍氏等[14]采用血府逐瘀湯加減治療急性期偏頭痛,觀察組50例用血府逐瘀湯加減,對照組50例用尼莫地平片及谷維素片,結果:觀察組患者偏頭痛發作次數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路氏[15]采用血府逐瘀湯加減治療叢集性頭痛54例,結果:治愈36例,有效14例,無效4例,有效率92.6%。
3.2 缺血性中風 中醫將腦梗死歸屬于缺血性中風范疇。《內經》曰:“血之與氣,病走于上,則為大厥,厥則暴死,氣復反則生,不反則死。”缺血性中風多是在內傷積損基礎上,復因外感或內傷等,引起臟腑陰陽失調,血隨氣逆,肝陽亢盛,內風生動,夾痰夾瘀夾火,橫穿經絡,蒙蔽清竅所致。瘀血既是本病的病理產物又是致病因素。賈氏等[16]用血府逐瘀湯治療急性腦梗死溶栓缺血-再灌注損傷患者,對照組50例溶栓并口服阿托伐他汀鈣片,治療組50例在對照組基礎上加用血府逐瘀湯加減,結果:治療組總有效率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朱氏[17]治療缺血性腦卒中,西醫常規治療聯合血府逐瘀湯,結論:血府逐瘀湯聯合西醫常規治療可明顯提高療效,改善患者癥狀,縮短療程,減少復發。
3.3 出血性中風 《靈樞·百病始生篇》曰:“起居不節,用力過度,則傷陽絡,陽絡傷,則血外溢。”腦出血是非外傷性腦實質內出血,臨床上其致死率與致殘率呈上升趨勢[18]。中醫將腦出血納入出血性中風、頭痛、眩暈等范疇[19,20]。沈氏等[21]用血府逐瘀湯加減聯合西藥治療高血壓腦出血患者,對照組32例采取常規西藥治療,觀察組33例在對照組基礎上聯合血府逐瘀湯加減治療,結果: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93.94%高于對照組71.88%(P<0.05)。
3.4 中風癡呆病 孫思邈認為癡呆與血瘀有關,《千金翼方》曰:“下焦虛寒損,腹中瘀血,令人善忘。”血管性癡呆屬于中醫“中風癡呆病”范疇,在中國是最為常見的癡呆原因之一,田金洲等[22]將血管性癡呆分為腎精虧虛證、痰濁阻竅證、瘀血阻絡證、肝陽上亢證、火熱內盛證、腑滯濁留證、氣血虧虛證7種證型。王氏[23]用血府逐瘀湯合安理申治療血管性癡呆24例,結果:顯效9例,有效11例,無效4例,總有效率83.33%。韓氏等[24]用血府逐瘀膠囊聯合腦苷肌肽治療血管性癡呆110例,療效顯著,可改善患者認知功能、日常活動能力、神經功能損傷的程度[24]。
3.5 癇病 癲癇與中醫學“癇病”基本相同,王清任認為癇病是由于元氣不能上轉于腦髓,瘀血阻于腦絡,腦失所養而成本病。中醫認為癲癇是由于先天、外因、內傷等因素觸動風火,痰瘀內阻,蒙蔽清竅,元神失控,氣機逆亂引發本病。司氏等[25]對癲癇常見證型進行統計分析,發現痰瘀阻絡證(10.53%)是常見證型之一。王氏等[26]在常規治療基礎上應用血府逐瘀湯加減,治療腦外傷所致難治性癲癇40例,結果:顯效30例,有效8例,無效2例,有效率95.0%。江氏[27]用血府逐瘀湯加蜈蚣全蝎加減治療癲癇,中藥組32例,西藥組28例,結果:中藥組不良反應4例,西藥組不良反應10例,差異有顯著意義(P<0.05)。
3.6 面痛 三叉神經痛的發生與手足陽明經和足少陰經脈循繞側頭面部的走行有密切關系,邪入經絡,瘀血內阻可引發本病[28]。中醫文獻中尚無三叉神經痛的明確記載,根據相似特征及臨床表現,可歸屬于中醫“頭痛、面痛、頰痛、眉棱骨痛”等范疇[28-30]。朱氏等[31]治療三叉神經痛,對照組50例給予DSA引導射頻熱凝治療,觀察組50例在對照組基礎上聯合血府逐瘀湯加減治療,結果:觀察組改善情況優于對照組(P<0.05)。
3.7 不寐 中醫將失眠癥歸屬于不寐范疇,首載于《黃帝內經》。中醫、西醫的理論和實踐各不相同,在治療失眠癥方面各具特色和優勢。西醫治療失眠癥見效快,但易出現依賴性及不良反應[32];中醫藥因綠色自然、簡便驗廉、不良反應少,在治療失眠癥方面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和優勢。王清任首次提出應用活血化瘀法治療不寐,并創制了血府逐瘀湯,因臨床療效顯著,現仍被廣泛應用于臨床。羅氏等[33]用血府逐瘀湯加味治療失眠癥40例,結果:治療后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PSQI)總分較治療前下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梅氏[34]用血府逐瘀湯加減治療頑固性失眠,對照組30例口服舒樂安定片,治療組40例采用血府逐瘀湯加減,結果:治療組有效率為92.5%優于對照組73.33%,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4 討論
血府逐瘀湯是治療血瘀證的代表方、常用方,因配伍精妙,臨床療效顯著,故可用于多科血瘀證疾病的治療。本方由桃紅四物湯和四逆散加桔梗、牛膝而成,其中熟地易生地,白芍易赤芍,枳實易枳殼。方中桃仁、紅花共為君藥,桃仁性善破血活血,紅花偏于祛瘀止痛;赤芍、川芎活血祛瘀,牛膝活血通經,藥勢向下,可引血下行,三藥能加強君藥活血之功,共為臣藥;生地性味甘寒、當歸性味甘溫,二藥可清熱涼血,養血活血,桔梗、枳殼一升一降,寬胸行氣,柴胡理氣行滯,升達清陽,共為佐藥;桔梗還可載藥上行,甘草調和藥性,共為使藥。本方配伍特點:活血和行氣藥相伍,祛瘀與養血藥相配,氣血升降兼顧,攻補兼施,合而用之,可使血活瘀化氣行,則諸證可愈,故為血瘀證之良方。現代藥理研究表明,血府逐瘀湯具有抗纖維化、保護心腦細胞、抗動脈粥樣硬化、改善血液流變學、促進細胞再修復等作用[35]。血府逐瘀湯治療腦病研究意義重大,因療效顯著、不良反應少,價格優廉,綠色天然,具有巨大潛力,故在未來研究中應當深入挖掘血府逐瘀湯臨床用藥特點和規律,遵循循證醫學證據,重視標準化、規范化、科學化,繼承和發展中醫藥理論,以促進中醫藥在臨床、教學和科研領域的創新。
參考文獻:
[1]王清任.醫林改錯[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20-27.
[2]王階.血府逐瘀湯現代研究與應用[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1:7-10.
[3]馮智英,鄒靜,華駕略,等.國際頭痛疾患分類第3版(試用版)-原發性頭痛部分解讀[J].神經病學與神經康復學雜志,2013,10(2):121-140.
[4]Headache Classification Committee of the International Headache Society(IHS).The 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Headache Disorders,3rd edition(beta version)[J].Cephalagia,2013,3:629-808.
[5]李炳祺.對602例頭痛患者流行病學問卷調查[J].現代醫院,2011,11(7):72-73.
[6]呂傳真、周良輔.實用神經病學[M].4版.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14:252,144,889.
[7]曲艷吉,卓琳,王華麗,等.1980-2011年中國社區55歲及以上人群中血管性癡呆流行病學的Meta分析[J].中國卒中雜志,2013,8(7):533-543.
[8]周仲瑛.中醫內科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3:172.
[9]洪震.癲癇流行病學研究[J].中國現代神經疾病雜志,2014,14(11):919-923.
[10]常琳,王小姍.中國癲癇流行病學調查研究進展[J].國際神經病學神經外科學雜志,2012,39(2):161-164.
[11]謝光武.原發性三叉神經痛的治療新進展[A].浙江省醫學會疼痛學分會.浙江省醫學會疼痛學分會成立大會暨首屆浙江省醫學會疼痛學分會學術年會論文匯編[C].浙江省醫學會疼痛學分會,2011:5.
[12]中國睡眠研究會.中國失眠癥診斷和治療指南[J].中華醫學雜志,2017,97(24):1844-1856.
[13]周仲瑛.中醫內科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3:303.
[14]霍麗榮,周平.血府逐瘀湯加減治療急性期偏頭痛的療效及對血清ICAM-1和IL-6水平的影響[J].四川中醫,2017,35(4):124-126.
[15]路毅.血府逐瘀湯加減治療叢集性頭痛54例[J].河南中醫學院學報,2008,(1):61-62.
[16]賈世杰,王輝,張新廣,等.血府逐瘀湯用于急性腦梗死溶栓缺血-再灌注損傷50例[J].中國藥業,2015,24(22):226-227.
[17]朱衛東.血府逐瘀湯治療缺血性腦卒中[J].吉林中醫藥,2015,35(9):907-910.
[18]殷俊,陳磊,翟國鎖,等.高血壓腦出血患者微創手術后繼發腦水腫的影響因素[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3,33(1):54-56.
[19]呂士君,焦久存,牛玉國.腦出血中醫病因病機之古今[J].遼寧中醫雜志,2007,(11):1541-1542.
[20]王永炎,魯兆麟.中醫內科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285-542.
[21]沈涌,羅烈嵐.血府逐瘀湯加減聯合西藥治療高血壓腦出血患者的臨床觀察[J].中國中醫急癥,2015,24(2):337-339.
[22]田金洲,韓明向,涂晉文,等.血管性癡呆的診斷、辨證及療效判定標準[J].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2000,(5):16-24.
[23]王玉宇.血府逐瘀湯合安理申治療血管性癡呆24例療效觀察[J].浙江中醫雜志,2013,48(10):730-731.
[24]韓麗,李鵬超,張志敏,等.血府逐瘀膠囊聯合腦苷肌肽治療血管性癡呆的療效觀察[J].現代藥物與臨床,2016,31(10):1591-1594.
[25]司富春,宋雪杰,李潔,等.癲癇證候和方藥分布規律文獻分析[J].中醫雜志,2014,55(6):508-512.
[26]王景春,田佳新.血府逐瘀湯在腦外傷所致難治性癲癇的療效觀察[J].陜西中醫,2015,36(6):653-654.
[27]江霞.血府逐瘀湯加蜈蚣全蝎治療癲癇32例[J].浙江中西醫結合雜志,2006,(6):381-382.
[28]陳小玲,胡慶鐵.三叉神經痛的辨證論治[J].新中醫,1997,(3):62-63.
[29]周星楠.針灸治療三叉神經痛的臨床實踐[J].中國醫院用藥評價與分析,2016,16(S1):165.
[30]陳玉璽.張明波老師治療原發性三叉神經痛臨床經驗總結[D].遼寧中醫藥大學,2015.
[31]朱洪寬,張順吉,陳永倫.DSA引導射頻熱凝聯合血府逐瘀方治療原發性三叉神經痛療效及對血漿β-內啡肽及P物質的影響[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7,(27):3020-3022.
[32]中醫中醫科學院失眠癥中醫臨床實踐指南課題組.失眠癥中醫臨床實踐指南(WHO/WPO)[J].世界睡眠醫學雜志,2016,3(1):8-25.
[33]羅春蕾,張天嵩,張偉偉,等.血府逐瘀湯加味治療失眠癥40例臨床觀察[J].新中醫,2017,49(3):33-36.
[34]梅世明.血府逐瘀湯治療頑固性失眠臨床觀察[J].中醫學報,2011,26(10):1244-1245.
[35]吳劍宏,陳幸誼.血府逐瘀湯方劑的現代藥理研究進展[J].中成藥,2013,35(5):1054-1058.
(收稿日期:2018-0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