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義軍
2015年3月16日,國務院發布了新的足球改革方案,即《中國足球發展改革總體方案》[1](以下簡稱《方案》)。《方案》的發布為我國足球各項事業的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關于校園足球的表述是《方案》的重點內容之一:“要發揮足球的育人功能、推進校園足球普及、促進文化學習與足球技能共同發展、促進青少年足球人才規模化成長、擴充師資隊伍。”發展校園足球成為我國足球發展的重點之一。
體育與健康教育作為學校教育的一部分,其目的是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更能積極主動的參與到體育與健康課程中來,學習知識的同時塑造健康身體。足球運動作為一項極具教育和實踐意義的球類項目,它本身所特有的魅力是其他運動項目所無法替代的。將足球教學引進課堂,對學生來說,無論是性格培養、興趣的激發,還是身體素質的增強都有著積極的作用。
任何一項體育運動,都有著其獨特的運動精神,作為世界第一運動的足球,其本身所蘊含的體育精神更是值得學習。足球是一項集體項目,開展校園足球,能夠讓青少年學生親身體會到足球場上的團結協作,以及進攻時的拼盡全力、落后時的奮力拼搏、疲憊時的堅持到底,學習并親身感受這些精神有利于增強學生的意志力品質,進而養成協同合作、堅持到底、不拋棄、不放棄的優良性格。
青少年參與體育運動的首要原因是“有趣”,所以帶領學生快樂地參與體育運動,培養運動興趣,在教學初期顯得尤為重要。如果參與某項運動沒有樂趣,那么他們就會選擇其他的運動來代替當前的運動。體育與健康課程要常思常新,因為處在青少年時期的學生對新鮮事物的好奇心比較大,課堂內容的多樣性可以激發學生進行體育活動的興趣,而足球運動不論從觀賞角度還是自身參與到運動中,隊友間的傳接配合、對手間的你攻我搶、領先時的興奮、落后時的緊張等都具有十足的趣味性。
青少年時期的學生,其生長發育正處于不斷上升階段,科學的體育與健康指導不僅能夠保證青少年自然的成長發育,而且體育鍛煉作為一種自覺的有目的的自身改造手段可以大大提高身體機能水平。足球運動作為一項高負荷、對抗激烈的體育項目,在訓練教學中可以充分的挖掘生長潛能,同時輔之合理膳食營養,能夠促進新陳代謝過程增強,提高學生的機體形態和器官功能的發育,并且能夠提高細胞的免疫活性及機體內的非特異性免疫水平,從而達到增強體質,提高運動能力的目的。
《方案》的出臺,明確了我國“足球強國”戰略“三步走”的實現路徑,而“實現青少年足球人口大幅增加,職業聯賽組織和競賽水平達到亞洲一流,國家男足躋身亞洲前列,女足重返世界一流強隊行列[1]”的中期目標,把青少年足球人口的增加同職業聯賽水平的提高和男女國足實力的提升并列,再次從側面強調了從“娃娃抓足球”是提高我國足球發展水平的根本,只有增加青少年足球人口才能夠讓更多有天賦的青少年被發掘,從而進行系統的職業化訓練。而九年義務教育的普及使得我國絕大多數的適齡青少年群體都聚集在校園中,因此發展校園足球有利于推動青少年足球運動的普及、擴大青少年足球人口,而且有利于發掘潛力新人,為我國職業足球的發展儲備人才。
階段性特征是指事物發展過程中,在一定階段所表現出來的特殊性質、基本征象和標志。隨著年齡的增長,青少年學生在生理和心理上的發展變化是顯著的,表現出一定年齡階段的特征。這些特征為階段的劃分提供了重要的理論依據。
2.1.1 階段性劃分的理論依據
“階段性行為改變模式理論[2]-[3]”是由Prochaska和Diclemente(1982)最早提出的,經過深入的調查研究,該理論由最初的4階段論發展成5階段論:(1)前凝神階段:個體沒有改變自己行為的意向;(2)凝神階段:個體雖然有了改變行為的意向,但是沒有改變行為的行為;(3)準備階段:個體有時進行體育鍛煉,但并沒有形成規律鍛煉。(4)行動階段:個體進行有規律的體育鍛煉,但是鍛煉時間沒有超過6個月。(5)維持獲得階段:個體進行有規律的體育鍛煉,并且堅持鍛煉的時間在6個月以上。通過階段性行為改變模式理論去研究青少年體育行為,能更好地了解青少年行動改變的過程,提出比較科學有效的指導鍛煉計劃。
需要具有豐富實戰經驗的臨床醫師擔任指導教師,這樣才會在學生操作過程中準確發現問題,對操作的難點和重點進行強調。同時也要求指導教師對微格教學法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流程有一定程度的了解,最好由一位參加過微格教學法培訓的教師先對其他教師進行培訓,使所有教師都掌握微格教學方法。
2.1.2 青少年學生身體形態發育的特點
在校園足球進行推廣的過程中,對學生的身體形態特征要有比較全面的了解,這是在足球教學中保證青少年學生身體正常生長發育的前提。身體形態是身體的外部形態和特征。學生的身體形態發育是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增長,具有波浪式和階段式的特點。波浪式體現在身體形態發育的兩次突增階段:第一次突增是胎兒時期,為第一個生長發育高峰期;出生以后身體形態發育逐漸減慢。第二次突增是青少年時期,男生通常在7-11歲、女生在7-9歲開始進入這個時期,在這個時期體格發育速度加快,身高、體重的突發性增長是其重要特征[1]-[2]。
2.1.3 青少年學生身體機能發育的特點
神經系統。小學階段,神經活動第一信號的活動占據了主導地位,第二信號系統相對較弱。到了初中以后,第二信號系統不斷提高,達到兩個信號系統的不斷完善和協調,信息能力得到顯著的提高,能較快建立各種條件反射。
骨骼肌肉系統。青少年階段的學生骨骼發育主要表現在長骨的快速增長,骨的彈性大而硬度小,容易發生彎曲、畸形。而肌肉的增長主要表現在長度,肌纖維細長、肌橫截面小、肌肉力量和耐力較差,運動時間長容易產生疲勞,但是恢復較快。
呼吸系統。青少年時期隨著年齡的增大,呼吸系統日趨完善,功能也逐漸增強。青少年學生的肺活量較小,呼吸調節機能較弱,胸廓較小,呼吸肌相對較弱,呼吸表淺,呼吸頻率較快。
校園足球在教學過程中,不能采用傳統的“一刀切”的教學方法,階段性行為改變模式理論指出,在學習新的體育活動的過程中會有一定的階段性表現,根據這些表現,結合校園足球教學目標以及青少年生理特點,將校園足球教學訓練劃分為四個階段,即第一階段為1-2年級,第二階段為3-4年級,第三階段為5-6年級,第四階段為7-9年級。前三個階段為小學階段,最后一個階段為初中階段。這四個階段的青少年學生在身體形態發育、身體機能發育、體能發展等方面都有著各自的特點,針對不同階段的特點,制定出適宜學生生理、心理發展的策略。
青少年足球運動策略的選擇需要注重兼顧知識和技能、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培養。對于課堂的內容更加注重趣味性和加強學生的應變能力,重視培養人格獨立,關注個體差異性。
3.1.1 階段性選擇教學用球,激發學生興趣
處在小學階段的學生,對事物的接受主要靠具體的直觀形象建立條件反射,抽象思維能力較差,所以在進行教學的過程中,可以以足球的規格和外觀入手進行教學,如在教學初期給每一位學生都配發一個足球,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夠直接接觸到足球,以此培養學生對足球運動的興趣。同時因為小學階段學生學習的注意力持久性不強,所以在不同的教學階段甚至同一教學階段配發的足球在制作材料、大小、重量、壓力、顏色等方面有所差異,一方面根據不同年齡段學生的愛好從足球的外觀著手吸引學生的興趣,如放棄傳統的“黑白相間”球,參照比較流行的“喜洋洋、美羊羊、熊大、熊二、光頭強”等動漫形象來改變足球的外觀;另一方面根據不同年齡段學生在身高、力量等方面的差異將配發的足球規格適合該年齡段的學生使用,如第一階段1-2年級的學生可采用2號球大小的足球,即直徑約15厘米左右的足球;第二階段3-4年級的學生可采用3號球大小的足球,即用直徑約18厘米的足球;第三階段5-6年級的學生可采用4號球大小的足球,即直徑約19厘米的足球。
在選擇不同教學用球的同時,針對性的選擇教材。傳統的校園足球教材注重學生能力的培養,在培養過程中,忽略了學生興趣的激發。而校園足球在小學階段的推廣,主要應以學生興趣的激發為主,因此在選擇的教材中應植入學生感興趣的內容,并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設備,將傳統的文字板書轉變為圖文和影像相結合的教學方式,從而在傳輸足球基礎知識的同時激發學生對足球運動的學習興趣。
3.1.2 階段性課堂內容側重學生身體能力
小學階段的學生因為生理機能正處在各種能力構建和快速發育階段,在開展體育與健康課程的時候,需要注意各個階段學生身體能力的敏感期。如平衡能力的學習,學生的敏感期為6-8歲,模仿能力的學習敏感期為7-12歲,動作速度的學習敏感期為7-9歲[1]。體育教師可以根據不同階段學生身體的敏感強度來制定針對性的教學內容,這樣有利于促進小學階段學生身心健康的生長發育。課堂教學的根本目的在于學生能力的培養,而教學內容的趣味性決定了學生上課的積極性,并最終影響學生的學習效果。因此,在小學階段足球教學中不僅要注重針對性的培養學生各方面的能力,更要注重課堂教學內容的趣味性以及教學方法的適宜性,如學生模仿能力的學習,可以通過播放足球相關視頻(動漫為主);動作速度的學習,體育教師可以通過移動接拋球的方法來教學等。
小學階段的學生對外界的新鮮事物比較感興趣,根據階段性改變行為模式,對小學階段的學生進行教學的過程中,教學方法要保持較快的更新速度,以吸引小學生積極的參與到課堂教學當中來。小學階段的學生感知能力較差,其思維形式以感覺運動模式為主,所以小學階段的學生學習事物的能力主要是依靠于模仿。體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以準確生動的講解、形象生動的示范來提高學生的感知能力。
3.2.1 系統練習足球技能,夯實基本功
進入初中階段,學生的感知能力開始有了一定的提高,并且注意力隨著年級的升高而越來越穩定,在這個階段,對學生的行為進行科學系統的引導,不僅對于學習一項新的體育項目有很大的促進作用,而且對其在之后的成長過程中堅持長久的體育鍛煉有一定的積極作用。
中學時期的學生在事物的接受方面分析綜合能力顯著提高,但是由于各機能系統并沒有完全的發育完善,所以并不建議進行一些高強度高負荷的訓練。在這個階段的學生可以進行一些強度和負荷并不高的有氧運動。結合到足球運動項目上來,可以開展足球趣味競賽游戲,如帶球過桿競速、傳接球競速、顛球比賽、定點射門比賽等。這些游戲的開展,一方面具有一定的趣味性,能夠吸引學生參與的興趣,而且運動的負荷較小,在學生身體機能可接受的范圍內;另一方面游戲的結果具有區分優劣、快慢的特性,能夠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和榮譽感,進而激發學生對特定的足球基本技術練習的積極性,提高學生對足球專項技能練習的專注度。
3.2.2 注重團隊精神的培養
團隊精神是通往成功的基石。現代社會的發展,社會分工越來越細,競爭越來越激烈,所以對團隊合作能力的要求越來越高,因此加強學生團隊精神的培養也愈顯重要。足球作為一項集體運動項目,在教學中對于培養學生的團隊精神有著積極地作用。但是傳統的教學手段太過于單一,只是單純的提高學生的技能水平,在團隊精神建設方面缺少一定的科學系統的指導,一支沒有團隊精神的球隊,就無法凝聚出最強的攻防能力。因此在足球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該在注重提高學生運動技能的同時,注重學生團隊精神的培養,如在教學過程中潛移默化的向學生強調配合的重要性、設計一些需要相互配合的小游戲、分組練習后點評時強調配合是優勝組獲勝的主要因素之一等,這樣既能進行技能教學,同時也能在學習、實踐中增強學生的團隊協作意識,鍛煉彼此配合的默契程度。
結束語
青少年處在身體各方面能力快速生長發育的階段,具有極強的可塑性。在學校體育與健康教育中引導學生多方面接觸各種體育運動,能夠在促進學生健康成長的同時培養學生多種興趣愛好。《方案》的出臺使得校園足球的開展成為中小學體育與健康教育的重點之一,在全國中小學校園內掀起了開展足球運動的熱潮,但是因為不同年齡段青少年在生理、心理方面的差異,在足球運動的開展過程中需要針對性的采取不同的教學策略,只有如此才能更好的激發學生參與足球運動的興趣,提高學生足球運動的能力,進而發揮校園足球廣泛開展的規模效應,帶動足球產業的發展,發掘、培養足球后備人才,助力足球強國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