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亞茹
武術作為中國體育文化的象征和代表,無論是從民國初期的“精武體育會”組織的傳向海外還是到現代國際各種武術賽事的舉辦,無論是從傳統體育到現代體育再到競技體育的發展,都展示出了武術不斷走向世界。它在傳播這項運動的同時也傳播著中國傳統特有的文化。武術在國際上受到越來越多國家和人們的喜愛和贊揚。將武術推向國際也是武術人乃至國人的夢想。中國武術在國際上的傳播已經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但是要根據現存的問題和其他因素的影響,在傳播的同時,把握其正確的方向,不斷尋找適合可行的傳播途徑。
各個民族地區都有自己獨特的民族文化以及傳統體育項目,比如:日本的摔跤,韓國的跆拳道。當然,在我國,56個不同的民族也有獨具特色的體育項目,如:苗族的劃龍舟、打手鍵,朝鮮族的跳板,壯族的投繡球等。而武術則是中國具有地域特色的傳統體育項目的代表。但是,首先從國內看,無論是學生、青年還是中老年人的活動方式都是以跑步、游泳、打籃球、打羽毛球等活動為主,只有較少的老年人以武術、太極拳活動為主,這就造成了傳統武術逐漸淡出大眾視野的現象。從國際發展看,由傳統武術發展到現代武術再到競技武術,以及在體育全球化的背景下,雖然強調體育全球化是多元化而不是單一化,但不可否認仍然是西方體育處于主導地位,這就導致了武術逐漸發展為西方型的競技武術,服從于西方競技體育模式,這就導致了過分強調競技性,重視“外在”,而武術內在的、特有的文化內涵和神韻則被取而代之,逐漸消失。
伴隨經濟全球化及傳播技術的迅猛發展,全球范圍內不同文化的碰撞與融合更加明顯。武術在這種客觀因素的推動下以及自身與傳統文化方向保持一致的主觀因素的影響下,在不斷的朝著國際化發展、傳播。中國武術近年來的國際傳播主要利用了藝術表演、電影傳媒、政府的強有力支持為形式的國際間交流3種途徑。這三種途徑使武術不斷接受時代的洗禮,不斷融入世界,走向國際。雖然,目前依舊沒有找到武術國際傳播中最切實可行的辦法,但是,不可否認的是關于武術國際化傳播途徑的探索已經有了一些成果。
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開閉幕式上,武術以精彩絕倫的表演給世人留下深刻的印象。雖然,在此期間將武術列為奧運會比賽項目的提議并沒有通過,但讓很多人記憶猶新,這一舉措同樣產生了不同凡響的傳播效果。對于武術作為表演節目還要追溯到1936年,中國武術代表團參加了在德國舉行的第11屆奧林匹克運動會,當時武術代表團的表演轟動了整個奧林匹克,整個過程掌聲不斷,也受到了觀眾的歡迎和稱贊。當年,不僅轟動了整個奧林匹克,而且在柏林的多次表演,也受到了歡迎和追捧。這次表演對武術在海外傳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也成為武術有組織走向世界的范例。無論是在賽事的開閉幕式上還是在其他藝術表演中,武術不斷的呈現在世人面前。
隨著科技的發展,時代的進步,電影也隨之誕生,因其具有促進文化傳播的特性,對不同民族、地區文化的傳播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同樣,隨著電影的誕生,也產生了一批又一批
優秀的影視功夫巨星。從李小龍到成龍再到李連杰等,不可否認的是,這些影視功夫巨星在武術的傳播中所起的關鍵作用。李小龍將中華民族幾千年流傳的武術帶進了國際影壇,掀起了世界武術的第一熱浪,成龍、李連杰在電影中以扎實的武術功底和精彩的表演,也在世界上掀起了一陣又一陣的武術熱潮,特別是李連杰主演的《少林寺》電影的成功上映,世界人民對以武術為題材的電影不斷接納,此類型電影不斷吸引著更多的人。因此,我們可以繼續通過電影這種現代化媒體對武術進行世界范圍內的傳播,挖掘具有潛力的武術影視明星,拍出高質量的影視作品,并將其推向國際。
武術作為一項獨立的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從改革開放政策的推行開始,在內外部環境的驅使下,武術逐漸開始走向國際。1982年12月在北京召開的全國武術會議上,“要積極穩步地向國外推廣,為增進各國人民友誼,為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服務”的武術發展方針確立到1985年8月26日“國際武術聯合會籌備委員會”機構的成立再到1988年在深圳和杭州成功舉辦的中國國際武術再到武術被列為國家重點扶持體育項目。政府通過多種政策的扶持,不斷擴大武術的聲譽和影響,為武術在世界范圍內的傳播也增添了一份不可或缺的力量。
隨著武術傳播的范圍不斷擴大,武術發展也獲得了良好的結果,無論從以生存需要為目的還是到以強身健體為目的或是以修身養性、滿足自身需要為目的,武術逐漸被人們所接受。從國內看,武術得以發展的重要一點在于武術與中國傳統文化精神內涵的高度一致和協調。從國際上看,武術不斷跟隨時代腳步,滿足人們的需要。武術的國際化傳播中現有的途徑只是一個開始,要使武術得以真正的發展和傳播,還需繼續探索新的突破口。
現如今,隨著留學生數量的不斷增多,對武術的國際化傳播也是一個契機,一個不可或缺的新途徑。在武術教學中,首先向學生宣傳學習武術的重要性。在教學方法上結合學生的興趣,因材施教,堅持土洋結合。在教學內容上,重視課程內容的實際功用,既能幫助學生強身健體,也可以加深對武術精神以及內涵的理解。在師資隊伍上,不斷優化教師教學水平,充分利用這種人文教育功能顯著的內容,實現留學生體育教育中傳統武術的廣泛滲透。
在網絡媒體盛行的今天,電視媒體作為一種傳播手段,在現代社會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在武術的國際化傳播中,電視媒體的應用除了制作一些電視節目外,其他方面的應用少之又少。關于電視節目的轉播,無論是體育頻道還是其他頻道對武術賽事的轉播很少,更多的是對籃、排、足、田徑等賽事的轉播。由此可見,電視媒體對于武術的重視還不夠。目前現代人通過觀賞體育賽事可得到身心放松,觀賞比賽已經成為人們娛樂休閑的流行方式。因此,電視媒體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它的發展,也促進了它的發展。對武術賽事進行轉播也是對武術進行國際化傳播的一種可行的方式。
隨著社會的發展,未來體育必將走向藝術體育,人們對于體育活動的價值取向發生了變化,由追求人體上的滿足逐漸轉變為追求精神上的滿足。“對于同一事物,我們用什么樣的態度去看待它,它就具有什么樣的功能。從這個意義上說,武術藝術功能的呈現,離不開人的審美態度。”[1]因此,人們參與武術活動不僅可達到強身健體的目的,還可以不斷對它產生更高的審美追求,從而促使了武術傳播新形式——功夫舞臺劇的出現。《風中少林》被認為是“我國第一部以少林為題材的舞臺劇,是第一部將舞蹈和武術融為一體的舞臺劇”。[2]它的成功推出以及在世界各國的演出,備受關注,也贏得了廣泛好評。后來,又相繼推出了《武頌》《少林武魂》等功夫舞臺劇,這種以武術為基本元素結合舞臺劇的藝術表演,受到了人們的熱烈歡迎,以更加美的形式,更加藝術化的形態呈現在人們面前。因此,通過功夫舞臺劇,將武術與藝術完美結合也是未來武術發展的新趨勢。
中國文化在海外有“五張臉”:針灸、戲劇、功夫、孔子、酒。眾多的外國人想到中國時,總會聯想到這些“臉”,它們成了中國文化區別于其他文化的標志。[3]武術文化作為其中的一張“臉”,要想不斷的發展,以及在更廣范圍的傳播,除了武術節目的演出,電視媒體、政府的強力支持,武術發展戰略的實行,還需要吐故納新,不斷創新,堅持武術發展中的變與不變,精神和內容是不變的,具體內容和形式是變動不居的,尋找新的傳播途徑。因為武術的國際化傳播是一個過程,并非一蹴而就,同時在這個過程中需要各種途徑的共同努力,并在傳播的過程中將更多的文化內涵賦予在武術中,并且在保留傳統精神內涵的前提下,跟隨世界的腳步,不斷創新。這樣,武術才會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在國際化傳播的道路上越走越寬。背靠傳統,立足當前,放眼未來,這是我們對待武術的傳播應該堅持的基本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