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丹鳳 蔣運蘭 羅曉菊 鄧毅梅 陳曉琴 鄧良岑 曾洋洋 蔣川 周香德
(1.四川省婦幼保健院, 四川 成都 610045; 2. 成都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 四川 成都 610075; 3. 成都中醫藥大學, 四川 成都 610075)
我國在2016年引進了世界衛生組織“新生兒早期基本保健技術(early essential newborn care,EENC)”[1]。其核心是指在分娩過程中及生后3d內提供給新生兒基本的、低成本的保健服務。世界衛生組織預測,在分娩過程中和出生后立即進行基本的、低成本的新生兒保健服務,可以降低約22%的新生兒死亡。為進一步降低新生兒死亡率,世界衛生組織西太區辦公室與各會員國一起于2013年制定和發布了“世界衛生組織西太平洋地區健康新生兒行動計劃(2014~2020)”,并開發了“新生兒早期基本保健指南(EENC)”[2]。EENC是整個行動計劃的核心技術指南,它涵蓋了正常新生兒、早產兒以及患病新生兒從出生時刻開始的基本臨床保健技術[3]。四川省婦幼保健院為該項目全國首批試點單位之一,現就EENC對0~6個月嬰兒體重增長的效果進行評估分析。
1.1 研究對象 為2016年7月~2017年4月在四川省婦幼保健院住院分娩的產婦及新生兒250例。納入標準:①18~35歲初產婦。②孕期無嚴重的內科、外科合并癥,無慢性疾病及無妊娠期高血壓,無糖尿病、甲亢、甲低等代謝性疾病。③無精神疾病,有自主行為能力,自愿參加并配合后期隨訪工作。排除標準: ①產后出血。②母嬰分室。③產后有嚴重的內、外科疾病。④產婦或新生兒死亡。⑤產后患精神疾病。⑥不愿參與研究。其中30例出院后無法聯系或拒接電話;6例嬰兒兒童保健部分項目缺失;11例產婦無法給出嬰兒兒童保健項目的數據,脫落病例共47例,最終納入研究對象為203例。
1.2 研究方法
1.2.1 人員培訓 項目人員對四川省婦幼保健院產科、新生兒科、兒童保健科醫護人員進行EENC培訓,且考核合格者方可成為EENC項目實施者;項目進行中期再次對醫護人員進行評價、培訓及考核。
1.2.2 EENC核心內容 對陰道自然分娩新生兒進行早期干預保健,即注重新生兒保暖、擦干,減少低體溫對新生兒的危害;在分娩后立即進行不間斷的母嬰皮膚接觸90min,同時進行臍帶結扎及會陰縫合。剖宮產手術的產婦及新生兒回到母嬰區立即進行不間斷的母嬰皮膚接觸90min,皮膚接觸后方進行新生兒預防接種及新生兒入室交接等,等待新生兒出現喂養最早的信號,如流口水,然后嘴張開,用舌頭舔、吸、咬手指或手,新生兒將找到乳房并張大嘴,碰觸乳房后,開始第一次母乳喂養;晚斷臍帶,待搏動消失后再鉗夾臍帶。
1.2.3 分組及保健方法 將納入研究對象依陰道分娩或剖宮產分娩時間順序,按隨機字表法分為對照組100例和試驗組103例。試驗組中陰道分娩產婦和新生兒在出生后立即給予新生兒早期基本保健,對剖宮產產婦和新生兒在回到母嬰同室區后立即給予新生兒早期基本保健。對照組給予新生兒及產婦常規產后、術后及新生兒護理。對兩組試驗對象的新生兒分別在出生時、出院當天由項目護士稱體重,出院后30d和3、6個月進行兒童保健,專人負責追蹤及收集資料,對收集資料者和研究對象實行雙盲。
1.3 評價指標 記錄新生兒出生時、出院時和出院后30d及3、6個月的體重;第一次皮膚接觸持續時間及第一次吸吮持續時間。

2.1 基線資料 兩組研究對象人口社會學資料、專科指標等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2.2 兩組體重、出生后第一次皮膚接觸持續時間及吮吸持續時間比較 兩組嬰兒在出生時、出院當天及出院后6個月時體重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在出院后30d及3個月時體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而出生后第一次皮膚接觸持續時間及吸吮持續時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2。
2.3 體重增長速度 繪制嬰兒各時點體重增長曲線圖,結果顯示,試驗組體重增長速度在出院后逐漸快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圖1。

圖1 兩組嬰兒在各時點體重增長曲線圖Figure 1 The curve graph of weight gain in 5 stages between two groups

組別n出生時出院當天30d3個月6個月試驗組1033258.74± 434.3933071.38± 414.2764266.64± 554.4096116.32± 701.8697841.19± 826.518對照組1003322.9± 363.4113097.36± 454.1344034.34± 576.2875360.31± 693.5967460.25± 1179.836t-1.14-0.4262.9277.7172.662P0.2560.6710.0040.0000 0.08
表2兩組嬰兒出生后第一次皮膚接觸持續時間及吸吮持續時間比較(min)
Table2Comparisonofthedurationofthetimeofskin-to-skincontactandthefirstsuck

組別皮膚接觸持續時間吸吮持續時間試驗組105.15±18.25343.58±27.408對照組62.57±24.48535.48±19.474t13.9702.434P0.0000.016
3.1 EENC與傳統新生兒護理的區別 母乳喂養是為0~6個月嬰兒提供生長發育所需營養的最佳方式,對嬰兒、母親、家庭及社會都是最佳喂養方式。世界衛生組織建議純母乳喂養至6 個月,6個月后添加輔食,繼續母乳喂養至2 歲或更長時間[4]。國內外的研究證明,母嬰皮膚接觸( skin-to-skin contact,SSC)能有效提高純母乳喂養率[5-6]。EENC對經陰道分娩的新生兒出生后進行立即的皮膚接觸,即出生后10min內開始的皮膚接觸,新生兒皮膚裸露趴在產婦裸露的胸前,產婦和新生兒之間沒有衣物阻隔[7]。這不同于傳統的新生兒護理,在新生兒娩出后立即結扎臍帶,抱至輻射臺進行常規吸引、稱重、量身長、印腳印后包裹包被,僅能與產婦進行部分皮膚接觸。新生兒出生后最初的2h 是其產生吮吸動作和覓食反射的最佳時機,也是建立有效母乳喂養的敏感期[8],即使是剖宮產分娩的新生兒,在回到母嬰同室區后也能在2h內盡早開始至少90min不間斷的母嬰皮膚接觸,對成功母乳喂養也有積極的意義[9-10]。母嬰盡可能早地開始皮膚接觸,第一次母乳喂養時間開始得更早,持續時間更長,越利于母乳喂養的成功實現[11-12]。改變傳統的母嬰皮膚接觸時機、持續時間、方式,能夠幫助新生兒更靠近產婦的乳頭,利于自主尋乳;能夠感受到母親的撫摸、體溫和母體散發出的氣味,增加新生兒自主尋乳的行為;早期接觸和早吸吮能持續刺激產婦分泌泌乳素,促使垂體后葉釋放催產素和垂體后葉素,盡早啟動泌乳Ⅱ期[13-14]。
3.2 EENC對新生兒體重增長的影響 本研究結果顯示,兩組研究對象的嬰兒在出生時和出院當天體重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在出院后30d和3個月時體重增長情況試驗組高于對照組,第一次皮膚接觸持續時間及第一次吸吮持續時間試驗組長于對照組(P<0.05),這對提高母乳喂養的成功率有益。國外學者研究顯示,早期的皮膚接觸是自然分娩6 周齡嬰兒純母乳喂養的保護因素[15]。我國的研究結果發現,早期的皮膚接觸可以提高嬰兒6周及4、6個月的純母乳喂養率[16-17]。增加皮膚接觸時間后對新生兒母乳喂養起正向作用,可促進新生兒體重的增長,隨著嬰兒年齡的增加,母乳喂養是預防嬰兒體重過快增長、體重超重的保護因子[18]。母乳喂養對嬰兒體重的保護作用可能在于母乳喂養嬰兒能較好地建立飲食的自我調節能力[19-20]。
新生兒早期基本保健技術可促進廢止那些過時、有害或者無效應,但仍在傳播的行為習慣,增加母嬰皮膚接觸持續時間,能促進嬰兒體重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