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保紅,男,籍貫江西九江,1968年7月出生于瑞昌市南義鎮東升村的一個窮苦小山坳——雷坳,家中兒女眾多,排行第四。因家境貧困,初中便輟學學藝,自1984年師從田先敏,開始投身于竹編工藝。雖然條件艱苦,文化水平不高,但在學藝期間始終能堅持學習、完善自身素養,以傳承竹編工藝為己任。1987年加入瑞昌市南義鎮工藝廠技術創新組,善于從日常生活中的所見所聞汲取靈感,創造多種動植物造型的工藝果籃。數十年如一日,不畏艱難,堅守崗位,至今研創出數百種栩栩如生的工藝作品,榮獲“2016年第四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優秀獎”“2016年中國民間工藝精品博覽會金獎”“2017年第六屆中國成都國際非物質文化節太陽神鳥獎、工匠之星”等非物質文化遺產成果獎。在投身于創作的同時,不忘回饋社會,銘記自己的責任,在2017年積極參與瑞昌市手工傳習基地殘疾竹編培訓班,教授竹編技能,為缺乏勞動收入的殘疾人帶來一技之長,更是腳踏實地地踐行文化傳承的責任。
竹編工藝是一項傳統的手工藝產業,據目前推測,起源于五、六千年以前,古老而悠久,遠古人類用竹搭棚遮風避雨,用竹籬笆圈養剩余的獵物和幼禽。在原始社會的良渚文化遺物中已經出現了竹編器具,春秋時得到廣泛發展,戰國時達到鼎盛,人民群眾用竹編制成各種農具、日常用品。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竹編不僅在用途上更加廣泛,而且制作工藝也不斷創新,從用竹編制生產生活用品,發展到用竹編制人物書畫藝術品,用竹編制成高檔竹工藝品、竹家具。
瑞昌竹編是江西九江瑞昌傳統民間手工技藝,最早可追溯到商周時期,距今有3300多年歷史,瑞昌竹編工藝品以竹子為原材料,經手工制作而成。在過去,瑞昌山民常以小山竹編織篾器出售。瑞昌竹編用途廣泛,其中斗笠、絲籮、米篩被譽為“瑞昌竹器三寶”。上世紀七十年代,瑞昌竹編工藝在繼承傳統工藝手法基礎上,不斷創新,由實用型產品向藝術鑒賞產品拓展,發展為古樸而美好的工藝品,遠銷日本、韓國等東南亞國家。1981年成立的南義竹編工藝廠,在傳統手工藝的基礎上,生產出花缽、花藍、雞、鴨、龜、水果盒、飛禽走獸、禮品盒等一百多種竹編工藝產品,遠銷到新加坡、馬來西亞、俄羅斯、瑞典、希臘、日本等國。衍生開發生產了各種園藝產品,如竹籬笆、竹亭子、竹小屋等。
瑞昌竹編是純手工工藝,主要工序有:一,構思作品造型;二,用干燥優質木材制成模型;三是選材,選用竹直節平,2~3年的竹子;四是去篼、去稍、刮節、刮青、破竹、劈條、破蔑,去掉最底層的蔑黃,竹的青表層、二層做篾絲,三、四層做篾片;四,蒸煮處理后自然晾干;五,上色;六,逐層進行手工編織,竹編的方法有上百種,采用竹絲篾的挑壓交織,一般稱被挑壓的蔑片為“經”,而編織的蔑片為“緯”。編織一般來說也是由底開始,而后逐漸彎曲向上立腰,再繼續編筒身至收口,最后加上提手,必要時可以加蓋子;七,編成形后多次上漆。瑞昌竹編分為立體竹編和平面竹編,立體竹編如果籃、盤子、各種動物,平面竹編一般是用于存放食物的筐、籃等竹制器皿。
上個世紀,竹編工藝仍舊是相當熱門的一門行業,瑞昌竹編也是竹編大軍中的一員,1992年工廠職工多達300余人,工藝車間開設數間,流水化作業、專業性操作、穩定的銷售渠道,為南義鎮的務農人員帶來不少就業機會。隨著新世紀科技發展為人們生活帶來更多便捷,這種需長時間制作工藝的手工制品大都被耐用、實用的塑料、鋼鐵制品所取代,銷售量驟減,并隨著外出務工潮流的興起,職工外流嚴重,大部分工藝匠人選擇投入外出務工潮流,各種內外原因導致工藝廠的規??s減,只有少數竹編工藝品藝人仍在堅持,我就是其中的一位“篾匠師傅”。
有些熱愛,值得付出一生。我自16歲接觸竹編工藝,如今已是知天命之年,對竹編的熱愛,隨著年歲的增長反而愈加厚重,竹編伴隨他由不諳世事的少年走向成熟,伴隨我成家立業,支撐我的人生、我的家庭。我伴隨竹編工藝歷經近半個世紀的跌宕起伏,享受它帶來榮耀,也感受著它的衰落,但我始終沒有動搖,因為只有堅定,上千年的手工藝才不會消失。這么多年來,日復一日,每一件作品凝注心血就是手上厚厚的繭,年復一年,因為熱愛,愿意為竹編傳承事業奉獻一生。2006年,瑞昌竹編申請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2008年,正式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展項目名錄。作為瑞昌竹編的手工匠人,我堅信,在如今綠色環保理念盛行的時代,竹編手工藝過去如火如荼的盛況正在回歸,甚至更加專業,唯有不忘初心,開拓創新,在傳統工藝制法的基礎上與時俱進,幾千年中華民族的智慧結晶才會更加昌盛,瑞昌竹編將會更加繁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