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佛教藝術的傳入
中國文化因為佛教藝術的傳入發生了一定的改變,在我國藝術史上佛教藝術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佛教傳入中國后,與中國本土文化相融合。佛教思想以新穎的形式豐富了中國宗教信仰和傳統觀念。佛教藝術為了適應中國的儒家思想,無論是從形象或是觀念上都重新塑造。在中國,觀音菩薩被奉為能普度眾生的救星,大概從唐朝開始,觀音菩薩就從中性變為女性,于是人們有稱她為送子觀音。如同中西結合,中國文化與佛教文化融合相輔相成。中國文化開始想佛教文化注入儒家思想,是的佛教文化中國化。然后佛教文化向中國文化注入它的特點,豐富了中國文化,使得中國自己的本土文化更加博大精深。
二、佛教藝術在中國的發展
(一)佛教建筑
1、石窟
石窟是開鑿在懸崖峭壁上的石洞,是早期佛教建筑的一種形式。印度佛教有兩種石窟形式,有一種是精舍形式的和尚房,正方形的小石洞,里面每個面都有小龕,提供給僧人可以坐在里面,還有一種是支提窟,洞里面積特別大,還有一個佛塔豎立在里面,佛教信徒會在這個佛塔前聚在一起拜佛,大概在南北朝的時候石窟才來到中國,尤其絲綢之路的開通使得一路上出現石窟。特別有名的有敦煌莫高窟、洛陽龍門石窟、天水麥積山石窟等。它們大多聚集在黃河中游和我國的西北地區,最繁盛的是北魏到唐朝,宋代以后逐漸衰敗。
2、石塔
佛塔本來是佛教信徒膜拜的對象,可后來又出現了經塔,墓塔等。因為佛教的傳入宗教建筑也傳入中國,最開始的形式是木塔,像洛陽白馬寺塔就是我國最早期的塔,它有九層可是在短短幾十年就逐漸被摧毀了。洛陽永寧寺塔位于山西省應縣,特別高的木塔。它有著十分結實的結構,完美的外表和多少個春秋的見證被全世界建筑師稱贊為建筑瑰寶,并且還被叫作“天下第一塔”,說的就是山西應縣的佛宮寺釋伽塔。,因為最早是印度健陀羅,所以中國的石塔受它影響很大,最后因為一直被中國文化的同化也發生了形式上的改變,改變形成了以下的種類:樓閣式塔、密檐式塔、單層塔、喇嘛塔和金剛寶座塔等。北京的白塔就是標準的藏傳佛塔,在南麓永安寺此寺位于北海瓊華島,為藏傳佛塔,塔通體是純白、像個瓶子的外形,寬度最大達到十四米,頂上是撐傘蓋寶頂的樣子。
3、寺院
主要的建筑都建設在中線上,中軸線兩側有廊房和鐘鼓樓互相對稱排布;講究的是中軸線突出,兩邊相對。寺里面的那些主要房間,又組合成了一個個小四合院樣子,它們又相互連著但又相互分開。中國的傳統古老建筑就這個特點。寺院一般在城市馬路的最頭。所謂的對景也就是指寺院成為了馬路的一端。
魏晉時期的佛教建筑,我國的建筑外形一直有它的影子,佛教的建筑,當然沒有近代西方建筑實用,可是因為它是按佛經里描述的天宮和極樂世界的樣子去建設的,完全追求它的藝術展現,它的裝扮、結構、雄壯、富麗,就是最早印度佛教的還原。
(二)佛教壁畫
1、北魏時期壁畫
在魏晉南北朝的時候,那個時代的繪畫的主要中心是佛教繪畫,所有只要會畫畫的人基本上都可以作佛畫,并且顧愷之,曹不興,張僧繇這些畫壇巨匠都是因為他們惟妙惟肖的佛教題材畫從而名聲遠揚的。佛教繪畫也算是我國繪畫中一個主要環節也是起始于魏晉南北朝,有關中國佛教的藝術的記錄在中國畫史上起始于魏晉。寺廟壁畫和石窟壁畫成為了此時期佛教繪畫的主要組成環節,傳揚苦行的佛本生的故事,推崇佛法無邊的降魔變,以聰明才智的維摩詰為主人公的維摩詰經變等,都是畫了又畫的主要題材。
2、唐代壁畫
隋唐時期的壁畫畫風從南北朝時的粗野變得富麗堂皇,題材內容也變得更加寬廣,都是宏大的場面并且極其絢麗。無論是人物的造型,還是風格技法,包括設色敷彩都到達了前無古人的水準。凈土經變畫,例如西方凈土變、東方藥師變、維摩詰經變、法華經變等在大量壁畫的創作中表現。
(三)佛教造像
1、北魏時期造像
北魏時期造像特征 佛像的特征:1.磨光式和分綹式肉髻為頭部的特點。2.方圓的臉,稍微瘦點,額頭卻比較寬,眼睛細長。3.身上穿著通肩式或者是露右邊肩的大衣,樣子像是U型或V型的分布,衣紋比較深且線條起伏。4.佛像坐著或者在四足臺上站著,背上的光像蓮花的樣子。5.佛像頭是光的則是圓形,外面一圈是蓮花。菩薩像的特征:1.方里稍微有些圓的臉型,頭上有高髻而且戴著冠,眼睛大,鼻梁細高,嘴唇薄,端正慈祥的面相,身材比例協調。2.上面坦胸露乳下面穿著裙子,肩披綢錦緞,錦緞下垂相互交叉,非常復雜的樣式。3.神情安詳,自然的動作。非常完美的造型,給人沒有任何不適的感覺。北魏后期的造像特征:佛像的特征:1.漢人樣子的臉龐,面相文氣,高寬的額頭清秀的眉目。2.發髻竟然還有螺發,而且以右旋式發髻拳卷的主要形式。3.南朝的文臣士大夫穿的褒衣博帶,樣子是通肩式和袒右肩式就是當時最流行的。4.身材比例勻稱,修長的體型,使人有種飄逸灑脫的感覺。5.用銅做得佛像大多體量小,石頭雕的增多。菩薩造像特征:1.臉略胖,面相美麗,頭上戴著寶冠,發髻冠和花瓣式冠是寶冠的主要樣式,束冠上的繩子自然的垂下,不像之前向兩側飛舞。2.身子長纖細的腰,上身是半裸體的,下面穿著裙子,身上的配飾也比原來多,裙子非常的大給人飄逸的感覺;3.帔帛都是放在兩只胳膊上,然后再從兩肩面交叉在雙條腿中間,然后向上再纏繞到胳膊肘,再往外飛舞,向上的曲折處出現折角狀,當時的女性的最流行的裝束。
2、隋朝時期造像
1.豐頤足額,臉上微胖圓潤,纖細的眉毛,高挑的鼻梁,嘴唇薄,慈祥的表情。2.頭有些大,較短的下身,給人感覺不協調。3.肚子有些鼓,軀干感覺有些彎曲,有種快要倒下的感覺。4.姿勢不自然不協調,造型缺乏生氣,沒有那種飄逸的美感。5.佛像的頭上多為肉髻,螺發;菩薩像都戴著花冠,瓔珞特別大一直垂到膝蓋的地方,束冠繒帶和帔帛向兩側低垂。
3、唐代時期造像
佛像的特征:1.豐滿的面容,頭上一般是螺型或者水波式的其中一種發型,肉髻比隋代時的高些許,耳朵非常大并且耳垂下垂,神情寧靜并且非常慈祥。2.完美的身材,結構合理,體態風韻,飽滿,袒露的胸肌變化明顯,非常好的寫實感。3.形體非常自然生動,動態感完美的體現。4.通肩式,袒右肩式或褒衣博帶式的服飾,方型領下垂的樣式居多,給人感覺衣服非常的輕柔舒適。5.束腰式的座子,六個角,八個角,圓形或花口形底邊。6.順暢的衣紋,垂下的衣服像臺布一樣,這也是當時非常有時代特色的地方。7.鎏金泛紅,具時代特色。菩薩像的特征 1.微圓的臉蛋,眉毛彎脖子粗,唯美的五官。2.帔帛斜掛,上身一直到肚子都是裸露;下面穿著羅裙,腰上系有帶子。身材風韻,身體呈現完美的S型,給人非常強烈的動感。3.手上拿根楊柳枝或端著一個甘露瓶,唐代觀音菩薩就是這個顯著的特點。
我國的古代的藝術水準已經提高到一個新高度,佛教虔誠的徒弟也通過用另類的手法表達出了自己對佛教的虔誠,也使得佛教藝術的到了進步,中國古代藝術的魅力令我非常佩服!
參考文獻:
[1]金申《佛教美術全集》文物出版社 2009.01
[2]劉麗珺《佛教與中國傳統文化》2010.05
作者簡介:陶然(1994.03-),男,漢族,籍貫:陜西西安人,西安美術學院中國畫系,16級在讀研究生,碩士學位,專業:中國畫人物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