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海清
《綱要》中指出:“幼兒的科學教育是科學啟蒙教育,重在激發幼兒的認識興趣和探究欲望”。幼兒科學教育是指幼兒在教師指導下,通過自身的活動,對周圍物質世界進行感知、操作、發現問題、尋求答案的探索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幼兒獲取廣泛的科學經驗、學習科學方法,發展探究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好奇心,并享受到自己的成功,得到愉悅的情緒體驗,產生學習科學的興趣,萌發對大自然的關注和熱愛。
美國教育家杜威講過:“科學的方法與知識的積累相比,具有相當的甚至更大的意義”。對于幼兒來說,科學知識的獲得必須在親身活動中,在獲得了大量的特例、豐富具體的實際經驗的基礎上歸納、概括,最終得以真正理解和內化。教師應為孩子們創造更多的觀察、探究、經歷、體驗的機會,積累和豐富他們的感性經驗和認識。在幼兒園的科學教育中,科學特色的活動區活動更具優越性,它能提供給孩子們更多的個體探索活動空間,更關注孩子們探索活動的過程,并尊重孩子的探索結果。
鑒于以上的認識,開展科學特色教育,能夠達到促幼兒智力與身心和諧發展的目的。在工作中以科學教育為介入點,以科學特色為基點,通過開展科學特色活動區活動的形式,探尋總結出促進幼兒多方面發展的科學特色活動區創設的方法。
一、環境熏陶法
《綱要》中指出“環境是重要的教育資源,應通過環境的創設和利用,有效地促進幼兒的發展。”新奇、動態的物質環境更能吸引幼兒全身心的投入活動。
活動室是幼兒每天生活游戲,感到最熟悉的場所,因此教師創設科學特色活動區時,在活動室里努力營造出以幼兒為主體的具有科學特色的環境,結合科學區研究主題在墻面上繪畫了孩子們喜歡的動物、卡通形象,展現孩子們對科技奧秘的幻想,潛移默化的將自然現象和一些科學小知識傳遞給幼兒,此外教師還可以與幼兒一起搜集關于科學家的資料,創設科學家的故事板塊,給幼兒營造一個科學氣氛濃厚的大環境。在這樣科學特色突出、和諧寬松、孩子們喜歡的環境中,孩子們不再是知識被動的接受者,教師和他們一起游戲,一起學習,幼兒就能感到無拘無束,大膽自主的參與各項活動。
二、循序漸進法
所謂循序漸進是指學習或探究等按照一定的步驟逐漸深入或提高。幼兒的探索是通過直接接觸材料、動手操作材料、充分感知材料、反復體驗材料來學習科學的,因此教師在科學探索活動中,合理、科學、有序地為幼兒提供有關探索材料,讓幼兒由淺到深的開展動手、動腦、動口活動,對培養幼兒的科學探究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教師在探究某些主題時采用循序漸進的方法,投放操作材料時由簡到難,層層深入,一步一步引領幼兒進行探索,這樣既便于幼兒知識的接受,又能逐步引導幼兒學會探究的方法。
例如探究電的主題時,教師循序漸進,先從摩擦起電開始,讓幼兒探索怎樣產生靜電;然后讓幼兒了解靜電的特點,又投放了靜電娃娃等材料;在此基礎上,我們讓幼兒開始探索電的特性,又投放了燈泡亮起來、揭開電器發熱的奧秘的材料,這些都是通過電池實驗感知電的特性的實驗材料。幼兒經歷了這個由淺到深的探究過程,最終了解了電的一系列知識。孩子們就是在這種慢慢深入的探索過程中,系統的感受科學知識,了解其中的奧秘,并逐步感受到科學探索的方法,為他們今后進行探索活動奠定了基礎。
三、對比實驗法
對比實驗法是指為了尋求兩個或兩個以上研究對象之間的異同、特性等而設計的實驗。即把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實驗材料同時進行操作,根據實驗結果進行比較與總結。
在投放一些實驗操作材料時,教師發現單一的投放一種實驗材料,并不能滿足幼兒的需要,全面了解實驗特性。根據幼兒易接受直觀物體特性的年齡特點,采用了對比發現實驗法,一個實驗中投放多種操作材料,讓幼兒在實驗過程中,進行對比實驗,比較各材料的特性,從而總結出新的經驗。
例如開展力的探究時,我們以摩擦力為重點,投放了奇妙的齒輪、神奇的棘輪、栓住鑰匙的尾巴和坡度實驗,這些操作類的材料,都采用對比實驗法,讓幼兒在對比中感知摩擦力的特性。如奇妙的棘輪,制作的材料一個有棘輪一個沒有棘輪,讓孩子們在對比實驗中感知棘輪的摩擦作用;坡度實驗中,使用多種材料制作了不通的坡面,讓孩子在實驗中,感受比較不同材料所產生的摩擦力大小。在這種對比實驗操作中,幼兒通過感受材料的不同特性,總結出新經驗,獲得科學的知識,并掌握了一種科學探索的方法。
四、觀察記錄法
觀察是探索科學的基本能力,所有的探究活動都是在觀察的基礎上開展的,只有認真的進行觀察,才能夠得出準確的結論,會觀察不僅是一種方法,更是一種嚴謹的態度。為了引導幼兒掌握科學探索的基本方法,培養幼兒嚴謹的科學態度,教師在科學特色活動區創設中采用觀察記錄法,為幼兒提供進行觀察記錄的材料,在引導幼兒進行觀察、與材料互動的基礎上,鼓勵幼兒大膽運用畫畫、表格、符號等形式表達觀察、探索的過程和結果,這是幼兒掌探究科學的方法和技能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
例如我們為幼兒提供了一些關于水的實驗,如讓鐵釘生銹、清洗硬幣、做個無殼蛋,這些材料都是讓幼兒通過一段時間的觀察和記錄,總結出實驗結果,從而獲得相關的知識經驗。特別是“殼蛋實驗”,將生雞蛋分別放入水和白醋中,通過一周的觀察與記錄,幼兒了解到放在白醋里的雞蛋殼全都脫落了,只有一層薄薄的白色薄膜殼了,最后得出結論:酸性物質能腐蝕鈣質。在其他的主題中如“為寄居蟹找家”、“圖形變變變”、“奇妙的油水脫離”等,都讓幼兒在觀察的基礎上,用畫畫、符號、標記記錄自己的假設、觀察、實驗結果。通過這些觀察,記錄與表征的形式,孩子的觀察能力、理解能力、思維能力、表達能力等得到了發展。
正是在這些觀察活動中,幼兒學會了科學探索的方法,了解了科學探索所必須具備的素質,培養了一種嚴謹的態度,這為他們今后的學習探索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開展科學特色教育以豐富幼兒科學知識,激發幼兒對科學的興趣,從小培養幼兒科學探索精神,形成良好意志品質與習慣為出發點,從而促進幼兒認知、情感、個性等健康、和諧發展。通過各種形式,豐富了孩子們的探索活動,提高了觀察、探究的能力,使幼兒感到生活的環境中科學無處不在、無處不有,充分感知科學現象知識,為孩子插上想象的翅膀,這將使幼兒永遠保持探究和學習的熱情,獲得終身積極主動的動力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