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文姿
隨著城鎮化建設的步伐加快,農村人口大量向城鎮轉移,很多的青壯年帶著孩子到城鎮務工。鄉村學校的生源越來越少,大量的學生向城鎮學校涌進,城郊結合部寄宿制學校應運而生。寄宿制學校學區廣,生源復雜,學生個體的家庭狀況、文化背景、學前教育、家教觀念差異懸殊。積極優化寄宿管理制度,促進寄宿制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長就顯得尤為迫切。
一、建全制度,養成良好的習慣
大哲學家柏拉圖有一次因為一件小事毫不留情地訓斥了一個小男孩,因為這個孩子總在玩一個很愚蠢的游戲。小男孩不服氣:“您就為這一點小事而譴責我?”“你經常這樣做就不是小事了”柏拉圖回答說,“你會養成一個終生受害的壞習慣。”習慣的力量是巨大的,人一旦養成一個習慣,就會不自覺地在這個軌道上運行。好習慣會終生受益;反之,就會在不知不覺中害你一輩子。專家研究表明,3-12歲是形成良好行為的關鍵期,因此在小學階段是孩子養成好習慣的關鍵時期,寄宿制的孩子在爸爸媽媽身邊時間少,所以此時培養他們的良好習慣就顯得尤為重要了。“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學校可以采取一些措施,促進學生良好的習慣養成:
1.衛生打掃制度
衛生打掃是寄宿制學生必須學會的一項生活技能,人人必須參與其中。因此在開學初就應該對學生進行培訓,這種培訓可以是全員性的也可以是寢室長。培訓內容應該涉及物品的擺放、打掃的清潔程度等具體內容,越細越好,培訓時可以利用一些示范性的照片或是視頻,圖文結合,讓學生對衛生打掃制度“胸有成竹”,以便以后在實踐的操作中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個人衛生養成
個人衛生習慣的養成對于寄宿制學生尤為重要,指導老師應該對學生進行經常性的教育,并為學生安排好洗浴的時間。
3.生活能力養成
寄宿制的學生從家里的“小太陽”變成生活的主人會很不適應,有的孩子因為沒有生活自理能力喪失了寄宿學校的信心,有的還會哭哭啼啼的,嚴重的會影響學習和個人的人格形成。因此,此時對學生進行生活能力的培養是非常重要的,可以采用指導老師的示范、以大扶小采取一幫一的策略、鼓勵激發信心等方式進行生活能力的培養。
二、培養小助手,提高管理的效度
寄宿小助手也可以稱為寢室長,可別小看這個小小的“官”,如果發揮的好,可以讓指導老師“高枕無憂”,寄宿小助手起到組織和傳達兩大功效,是指導師和寄宿學生的“橋梁”,指導師應該從以下幾方面進行小助手的培養:
1.注意觀察,培養管理助手
有的孩子天生比較機靈,生活能力比較強,對人熱情,指導老師要有一雙“火眼金睛”善于發現這一類的學生,培養他們的組織管理能力,為自己的工作提供支持和幫助。
2.組織參觀,舉行培訓活動
能力是培養出來的,特別是小學生,平時在家都是小太陽小皇帝,過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日子,小助手也不例外,指導老師應該不斷的對他們進行培訓,提高他們的能力,這些能力的培養可以是講座形式的,也可以是參觀形式的。
3.積極幫扶,提升管理能力
小助手雖然比別人能干,但也少不了需要老師的幫助,所以此時老師不要吝嗇,多向他們傳授自己的生活經驗,需要的時候甚至可以手把手的幫扶。
三、開展活動,提高學校凝聚力
寄宿制學生在校的時間長,特別是晨起的時間和課外活動時間,為了提高學校的凝聚力,學校可以結合寄宿制的學生采取豐富多彩的活動吸引學生,排解學生想家的心情。
1.競賽活動
評比活動可以結合寄宿制的特點,比如舉辦一些內務整理的評比活動、寢室美化評比活動等,既鍛煉了學生的能力,又激勵學生提高學生信心,起到一舉多得的功效。
2.課外活動
學生在校的時間很長,指導師可以以寢室為單位,舉行一些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讓學生積極的投入活動中,過有意義的寄宿生活。
3.親子活動
想家,這是寄宿制孩子的共同點,作為學校應該提供親子溝通的機會,比如讓父母參觀寢室,甚至可以和自己的孩子一起進行寢室的美化,也可以作為評委,參與孩子的內務評比活動,讓家長感受濃濃的親情時也能看到孩子的成長。
四、加強營養,解除家長后顧之憂
把孩子寄宿在學校,營養問題是家長最擔心,因此學校應該最大限度的為學生提高豐富安全的飲食,食堂人員應該安排好一周的伙食,盡量做到葷素搭配,讓學生吃的開心、放心。
孩子永遠是父母最深的牽掛,特備是寄宿制的孩子,學校通過優化管理制度,盡可能的為孩子提供幫助,減輕他們想家的心情,讓他們落寞的表情也能”神采飛揚“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