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明鳳
摘要:閱讀教學是初中語文教學的重中之重,體現在中考題目中,一半以上都是各類文章的閱讀。但是,不同類型的文章需要用不同的品悟方法,如散文需要品悟它的內在美;小說需要分析人物形象;古詩文需要賞析意境品悟情感等等。本文以散文、小說、古詩詞為例,根據不同體裁分別介紹的品悟的方法,值得借鑒。
關鍵詞:初中語文;閱讀品悟;體裁;方法
初中語文閱讀教學,要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讓他們主動閱讀,品讀語文教材文本中蘊涵的魅力。閱讀能力的體現,是讓學生讀懂各類教材文本,根據不同文本運用不同的方法解讀。
1、品讀散文內在的美
散文的主要特點是“形散神聚”。一般取材范圍廣,結構、表達方式靈活多樣;其內容立意深遠,主題較集中。散文不平鋪直敘,寫景、抒情中蘊含著深刻的哲理,從描寫的對象入手,通過表現手法,描繪出美妙絕倫的意境,揭示事物的本質。如何領悟散文中的精華,重在分析其構思,找出文章的主線。學習朱自清的散文《背影》,作者以“背影”反映父親的面貌。作者家道中落,此時父親心力交瘁,用“背影”來表現,體現父親當時的境遇與心境;也可以讓讀者自由發揮進行想象。作者并沒有正面刻畫父親的面貌,通過“背影”的出現,再結合文章內容,讀者可以適當展開想象,那么父親衰頹的形象便更加深入人心了。
而一般散文閱讀教學需要完成的教學目標主要有以下三點:理清結構線索;領會文章的思想意義與抒情因素;品味語言。有的教師提出不同看法:教學散文類文章,應分析散文、欣賞散文。教師應引導學生分析、領悟散文的情感美和哲思美,挖掘作者見聞中的思想、感悟;理解文章的底蘊。讓學生欣賞散文的形式美、語音美。初中散文閱讀教學中,應文中的情感和現代教育手段結合起來。學習《春》這篇文中“春天像剛落地的娃娃,從頭到腳都是新的,它生長著”這部分內容時,教師播放有關春天的輕音樂,讓學生利用視覺與聽覺的感受,體會作者所描寫的春天景象。
散文閱讀教學要領略到散文內在的美,更多的是注重學生的感受。一篇好的抒情性散文,要讓學生借助豐富的想象和聯想,光靠教師的講解是很難達到教學效果的,這需要多媒體技術來啟發學生的想象力。多媒體技術能直觀地展現教學內容,促進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豐富他們的思維。多媒體技術可創設某些教學情境,拉近學生與教材、作者間的距離,更容易讓學生與作者產生情感的共鳴,陶冶其情操。播放《背影》教學片斷,展現在學生面前的是白發蒼蒼、佝僂著背的老父親爬上月臺為兒子買橘子的情景,讓學生體會其情感,品味父愛的偉大,對父親的認識更深刻,反思自己是否盡到做兒女的義務,教育學生學會做人。
2、分析小說中的人物形象
小說最主要的特點是塑造人物形象。小說中的人物是虛構的,作者把現實生活中某些特征加以糅合進而塑造出文中的人物,具有典型性。小說不僅勾勒人物的外部輪廓,而且刻畫其性格的一個及多個側面,讓人物形象更豐滿立體。教師要指導學生了解人物形象背后的社會歷史意義,了解小說的時代背景,魯迅的《故鄉》辛亥革命后,封建王朝被推翻了,但是取而代之的是軍閥官僚的統治。帝國主義操縱了中國的經濟命脈、軍事力量。對于這雙重的壓迫,中國的廣大人民日益貧困,過著饑寒交迫的生活。作者于1919年回故鄉期間,耳聞目睹了中國農村瘡痍累累的殘酷現實,寫出了這篇悲涼沉郁但又不失希望的小說。
如何分析小說中的典型人物呢?教師在教學閱讀小說這類題材的文章時應做到:分析小說的題目;分析故事情節,理清故事線索;從描寫方式和表現手法入手分析人物形象;分析其社會和自然環境;概括出小說所反映的社會問題。而分析人物的形象應該從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心理、細節等幾個描寫方法上入手:《孔乙己》一文中的動作描寫:“排”、“摸”兩個字,通過兩次前后付酒錢動作的不同,可以體會到當時孔乙己不同的心態,‘排表現的是得意的心態,認為自己很有錢,能夠‘揚眉吐氣了,而‘摸則表現了孔乙己此時內心的尷尬。
3、賞析古詩詞蘊涵的情感
古詩語言精練,給人“言有盡,意無窮”的感覺。詩歌語言凝練,讓人產生豐富的想象,情感的抒發有一定的跳躍性,存在賞析難度。古詩詞有:寫景詩,通過景物,表達自己的志趣和抱負;抒情詩,抒發思鄉情、憂國情等;哲理詩,表達自己的感悟。寫景詩重在把握詩句的理解,發揮學生的想象力,再現詩中的畫面或情景。抒情詩重在抒情,讓學生在讀中感受詩人的心境、情感。哲理詩重在把握關鍵詩句,反復讀中揣摩、分析其中所蘊涵的哲理。
古詩詞有抒情性,它承載著作者內心豐富情感,因此,誦讀詩歌是詩歌教學中是不可忽視的。誦讀的時要突出韻腳,要注意讀時的停頓,古詩詞講究押韻、平仄等,在讀的時候要注意節奏,讀出古詩詞的抑揚頓挫、跌宕起伏、錯落有致的韻味,要引導學生有感情的閱讀。給予一些圖片,讓學生有身臨其境的感覺,縮短學生與作者間的距離,把古詩詞的美和畫面的美相互融合,實現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情境。
每一首古詩都蘊涵著一小段故事,詩人借助寫詩宣泄自己內心的情感,以詩的形式把自己的遭遇告訴世人,因此可以把寥寥數字的詩歌擴展為一段小故事。
李煜的《相見歡·無言獨上西樓》南唐后主李煜亡家敗國,忍屈負辱地過起了囚徒生活。詞中的“缺月、梧桐、深院”等渲染出凄涼的境界,作為一個亡國之君,一個茍延殘喘的囚徒,表達了心中的愁苦與悲傷。“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李煜是亡國奴,榮華富貴已成過眼煙云,經受了國破家亡的痛苦。作者嘗盡了愁的滋味,難以言喻。“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是李煜一種獨特而真切的感受。
參考文獻:
[1]魯金芝.以初中語文小說閱讀為例探究教學策略[D].上海師范大學,2018.
[2]樊瀟.高中語文自主閱讀實踐研究[D].沈陽師范大學,2018.
[3]李興龍.初中語文閱讀互動式教學的搭建探究[J].科教導刊(下旬),2018(04):125-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