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一個國家和民族不可斷絕的精神命脈,也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精神內核。在新媒體技術的全面推動下,文化全球化的發展進一步深化,在這樣的背景下,中國大學生不僅要以開放和國際化的眼光去了解和探索更廣闊的世界,還要以堅定的文化自信來堅守正確面對本國文化和外來文化的理性態度,充分認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進而更好地投身到我國的社會主義建設工作當中。
黃秋生、陳元和薛玉成編撰的《當代大學生文化自信現狀及培養研究》(2017年1月團結出版社出版)一書即以“文化自信”為研究對象,充分調查了當代大學生文化自信的現狀,并在分析和調查的基礎上,提出了對大學生文化自信的培養建議和策略,給大學生文化自信的培養和教學帶來了許多有益的啟發和借鑒。全書按照系統化的論述邏輯分為三大層次:第一層是從概念、內涵和社會價值的角度著手闡述文化自信的培養必要性;第二層是從現狀調查的角度著手直擊大學生文化自信的積極現象和消極現象,并從現象中歸納總結文化自信缺失的復雜原因;第三層是從解決路徑的角度著手探討了克服大學生文化自信缺失,弘揚社會主義核心文化,樹立和培養當代大學生文化自信的有效路徑。
第一,借助新媒體大眾傳播來宣傳民族優秀文化,增強民族先進文化的影響力。在高校文化建設中,民族文化自信的培養通常是借助教材、課堂和線下活動來進行傳播和發展的,但隨著新媒體傳播的崛起,線下的宣傳優勢已經逐漸讓位于網絡新媒體的創新渠道。在這樣的條件下,高校要想有效提高大學生文化自信教育的質量和水平,就要綜合線上線下的多元傳播渠道,比如網絡新媒體平臺的搭建,線下民族文化教育活動的開展,以及線上線下同步進行的綜合性文化教育活動等,有效擴大民族優秀文化的傳播范圍和傳播深度。
第二,在大學教育教學體系中充分融入對本民族文化的認識和理解,讓文化自信充分展現在教學改革的多個環節之中。在傳統的高校教學體系中,我們對西方歷史和文化的解讀是較為重視的,主要是以開放的胸懷去探索外來文化的特色、優勢等。但隨著新媒體時代的到來,我們和外來文化的距離更加貼近,外來文化的先進性優勢逐漸弱化,文化之間逐漸形成了平等互動的關系,因此在高校教育教學體系中,我們要增強對民族文化及文化自信的理解和培養。例如,在高校外語教育中,傳統的教學方法強調外來文化的吸收和學習,以此來提高對語言的掌握和應用能力,但在新媒體傳播和文化平等對話的時代里,大學生不僅應該充分認識和了解外國語言和文化的深刻內涵及社會價值,同時還應該在跨文化交際的場景下,了解和表達本民族文化的獨特魅力,在跨文化交際的互動交流中,更多地滲透出對本民族文化的自信態度,并在學習、生活和未來的工作中更加積極有效地踐行民族復興的中國夢,繼承優秀文化,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第三,充分發揮高校思政教育理論課的教學作用,以人文素質的必修課、選修課和思政教育專業理論課等多層次的課程體系來系統化地宣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及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重要意義,讓大學生能夠在課堂上感受到本民族文化的深厚,并培養文化自信在未來民族發展中的重要價值。教師應當在思政教育理論課中充分借助新媒體的技術手段和內容資源,以更生動形象、與時俱進的文化思想內容和形式來吸引大學生的關注,用有趣、有用、有價值的思想理論和文化內容調動大學生在文化自信培養上的主動性,并做到自發學習和主動分享,進一步擴大思政教育理論課和民族文化傳播的有效性及影響力。
以上就是筆者在研讀《當代大學生文化自信現狀及培養研究》的過程中,結合新媒體時代的思想文化新動態和大學生文化自信現狀新問題,探討新媒體時代背景下提高大學生文化自信的有效路徑。概括來說,高校應當遵循大學生思想成長的內在規律,有效引導大學生有意識地培養和樹立對本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在新媒體技術的選擇性利用下,以開放的胸懷和顯著的民族文化自信心去面對新時代背景下的文化交流及碰撞,實現民族性、開放性和多元協調性的全面發展,培養出新一代有文化、有信念、有理想、有民族文化自信心的優秀青年人才,讓他們更好地投身于實現中國夢的偉大實踐之中。
(基金項目:2018年度海口市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課題立項“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背景下海口市民文化自信培育研究”,編號:2018—ZCKT—06)
(黃少花/碩士,海口經濟學院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