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推進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系統進教材、生動進課堂、扎實進頭腦是院校教育的首要政治任務。如何破解“三進入”難題,需要找準著力點,即理論教學的感染力、情境教學的說服力、網絡教學的滲透力實踐課堂的轉化力。
關鍵詞: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三進入
學習宣傳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當前全黨、全軍的首要政治任務。作為我軍唯一的政治院校,我們牢牢把握軍中黨校的職能定位,發揮學科、人才和傳播的特有優勢,努力探索育人新模式,扎實推進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三進入”工作。
一、牢牢把握第一課堂教學主陣地,增強理論教學的感染力。
多年來,黨的創新理論“三進入”實踐表明,第一課堂是黨的創新理論教學的立足點,是“三進入”的重點。一是健全教學體系,強化系統灌輸。深化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改革,積極構建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核心的課程體系。分領域研發“習主席政治建軍思想”“習主席依法治軍思想”“習主席反腐倡廉思想”等特色課程,形成有總有分、統分結合的專業化定制化課程體系。二是動態跟進研究,注重及時灌輸。依托圖書館和相關專業系成立資料中心,每逢習主席發表重要講話,就會組織專人立即收集原文、梳理觀點,以教學參考資料形式印發全院。依托校園網建立開放的資料信息庫,第一時間策劃推出相關專題,跟進推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相關信息。依托學院政治理論學科群,深化理論研究,在報刊發表理論宣傳文章,形成理論研究的強大勢能。三是緊跟熱點難點,抓好深度灌輸。發揮專業優勢,在開設必修課的基礎上,合理設置選修課,引導學員從哲學、經濟、政治、歷史、文化等多個維度全面理解把握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十九大精神。以宣傳黨的創新理論、介紹學科前沿、促進教學科研成果深化轉化為主要內容,精心打造“強軍論壇”平臺,及時回應時政熱點和理論難點,進一步開拓學員的學術視野,形成課堂教學與系列選修課、“強軍論壇”一體兩翼、同向發力態勢。
二、深入挖掘各地紅色資源,增強情境教學的說服力
注重發揮現地教學的深化作用,結合學院實際規劃3大系列主題、30多條線路的現地教學圖譜,讓學員在理論與實踐、歷史與現實的對接中鑄牢信仰信念。一是用好黨的一大會址和嘉興南湖紅船的獨特優勢,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活動,系統設計“在回顧建黨歷史中篤定初心”“在重溫入黨誓詞中堅定信仰”“在牢記領袖囑托中矢志奮斗”等教學環節,深化黨性宗旨、光榮傳統的認識把握。二是發揮好學院多地辦學的資源優勢,開展“尋根紅色源泉、鑄牢軍魂信念”系列主題現地教學活動。充分利用延安、金寨、古田、井岡山等地的紅色資源,形成了以授銜宣誓、組織系列參觀、聽取革命傳統報告、野外軍事訓練、座談討論交流多維交織的現地教學模式。三是用好改革開放前沿的區位優勢,開展“在感受偉大成就中砥礪奮進”主題現地教學活動。用好上海、南京、西安等城市改革創新成果豐碩、開放辦學條件充足等優勢,把課堂搬到城鎮社區、企業廠礦和田間地頭,進一步增強對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的信賴和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信心。
三、充分利用現代教育新媒介,增強網絡教學的滲透力
緊跟信息時代發展和官兵接受習慣,堅持把過好網絡關、開展網上教學作為理論武裝工作的重大現實課題,探索網絡教學新模式,提升教學覆蓋面和滲透力。一是注重文字與數字互通。加強大數據建設,打通數據集成和共享利用途徑,及時更新充實數字圖書館、學科網站,建設開發了“黨的十九大精神文獻信息數據庫”“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文獻信息數據庫”“習近平強軍思想文獻信息數據庫”,有效形成對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三進入”工作的海量信息支撐。二是注重微課與大課互補。充分利用互聯網、政工網等現代教育新媒介,辦好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學習“兩微一端”。開發“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慕課、微課,組織優秀慕課、微課課程制作評比,并將優質課程在軍網投入使用,更好服務廣大官兵。三是注重網上與網下互動。研發應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學習研究系統,依托網絡課程開展在線答疑和互動交流,探索建立全方位、全時段、立體式的“三進入”傳播體系。
四、努力打造實踐平臺,增強實踐課堂的轉化力
堅持把理論武裝與實踐錘煉結合起來,著力使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內化為追求卓越、精武成才的優秀素質和強大動力,外化為履行使命、獻身國防的過硬本領和自覺行動。一是將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貫通起來。在學員中廣泛開展“涌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知識競賽,組織“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讀書征文,舉辦學習貫徹十九大精神主題匯報演出等豐富多彩的第二課堂活動,持續激發學習熱情,促進理論向實踐、知識向能力轉化。二是將院內“三進入”與院外“三進入”對接起來。精心策劃組織“教授送課進軍營、學員宣講進社區、網絡答疑進連隊”活動,發揮好院外“三進入”對院內“三進入”的促進作用,著力提高學員思想理論水平和社會實踐能力,全方位錘煉黨的創新理論模范踐行者和過硬傳播者。三是將理論武裝與勝戰能力鍛造結合起來。牢固確立圍繞備戰打仗辦學育人鮮明導向,把砥礪意志品質、錘煉作風能力作為“三進入”的實踐要求,按照“學講研練考”五步法要求,深入推進模擬演練合成營,讓學員在貼近實際、貼近實戰的背景環境中,瞄準崗位需求煉能力,體驗實戰壓力煉心理,經歷環境考驗煉作風。
總之,“三進入”工作,是一個系統工程,既需要各級領導的高度重視與積極推動,也需要廣大教員的共同努力與熱情參與;既需要突出重點抓住基本環節,也需要不斷延伸和拓展新的著力點;既需要有各環節的基本分工,也需要有各要素的密切配合,為培養聯合作戰優秀政工指揮員打下堅實思想政治基礎。
作者簡介:楊瑞茹(1970.12)女,國防大學政治學院馬克思主義理論系副主任,教授,歷史學碩士。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中國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