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龍
【摘要】家庭教育具有著學校教育、社會教育不可代替的地位和作用,父母有教育子女的責任與義務,是孩子的首任老師。
【關鍵詞】成長 智力 期望值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環境,父母是孩子天然的老師。家庭教育具有著學校教育、社會教育不可代替的地位,良好的家庭教育,可以引導孩于形成正確的人生視,道德觀,幫助孩子走向成功。反之,必然使孩子滑向反面。因此,父母應該盡好教育子女的責任與義務,當好孩子的首任老師,家庭教育是學校教育的基礎。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二者之間不能割裂開來,缺少哪個環節,都會對孩子產生不良的影響。研究有關家庭教育的一些問題,有針對性指導家庭教育,是有著現實意義的。
調查時間:2018年6月-2018年7月
調查地點:小寶貝幼兒園
調查范圍對象:150位幼兒及家長
調查方式方法:問卷和問答法
一、調查的基本情況及存在的問題分析
此次調查的對象為幼兒園的孩子及其家長,共發放情況調查表150份,回收有效問卷127份。家長問卷形式問答為主,采用開放式征詢。
(一)家庭的一般情況
1.從家庭的經濟收入來看:大部分家長的家庭收入比較穩定。以接受調查的127個核心家庭為例,家庭月每人平均收入在3000元以上者,占其總數的25.3%在1000-3000元之間,占其總數的65.5%,穩定的經濟收入為家長開展家教提供了一定的物質基礎。另外,許多家庭中還有老人資助。他們都非常重視子女的教育,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日后能出入頭地,成龍成鳳。
2.從家長的學歷及職業來看:父母親的文化水平在某種程度上,決定著家庭教育的思想與方法。父母的學歷層次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文化水平的高低狀況。調查表明:我園幼兒父母的學歷情況是:父母親是大本文化的約占總數16.6%,父母親是大專文化以上學歷的約占總數48.3%,父母中專以上文化學歷的約占總數35.1%。父母親的職業概況也是家庭環境的一個基本要家。結果表明:父母親是工人或個體勞動者的比例約占其學生父母親總數的43.27%,其次是一般職員,是其父母親總數的14.6%,而機關干部及企業管理人員占5.4%。由于家長一般都在本市范圍內上班,上下班的時間耗費不多,有95.58%同父母居住為主,因此,家長是有能力有時間進行家庭教育的。
(二)家庭教育觀念
目前,絕大多數家長對于女的學業期望值很高,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希望孩子盡快成才是當今家庭教育的主旋律。調查結果顯示:希望子女將來做學有專長的知識分子的占48.67%,成為國家公務員的占10.62%,“參軍成當警察”的占9.7%,“順其自然”的占22.12寫。
以家庭智力投資為例,盡管有的家庭經濟收入并不高,但對智力投資并不手軟,調查表明,約8.1%左右的家庭每月為孩子進行有意識的智力投資500元以上,每月300-500元的占27%,每月200-300元的占20.35%,這些數字表明,家長們在經濟允許的范圍內,已盡了自己的努力。家庭智力投資主要是利用雙休日,對孩子進行鋪導的各類興趣班(包括:舞路、圍機、英語及繪畫和樂器類),還有購買書籍以及家庭電腦等等。
在家長對于女的學業期望上,絕大多數家長表示,管好孩子學習,是家庭教育的主要職責,其次是其它教育。某些家長認為,只有孩子好好學習,將來考上大學,才能獲得一定的社會地位。70%的家長只重視智力教育,他們把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放在子女的學習上,而有6%的家長認為應重視子女的良好個性和習慣培養,7%的家長認為應重視子女的道德法制教育,只有8%的家長平時注意與孩子一起玩。調查發現:幼兒在家庭中47%的自我服務性勞動是破動的,有52.2%的家務勞動是被動的。調查還發現:95.57%的家長認為教育孩子的好方法是“表揚鼓勵、耐心說服”了,在這些家庭中,家長雖然懂得教育子女的方法,但55%的家長認為當孩子犯了錯話,方法是“打一頓、全家人不理他、罰站、關在家里不許出去”等。表明有半數家長理論和實際操作在子女教育上不成正比。
此外,99%的家長表示要重視對孩子的家庭教育。但是,他們的表現卻是:每天有空閑的時間,但用在孩子身上的很少,對孩了采取放任自流的態度。平時大分業余用在了做家務、看電視報刊、參加文體娛樂等活動上的占95%。
(三)家庭中媽媽是管教孩子的主力
經常管教孩子的是孩子的媽媽,約占其家庭總數的61.43%,其次才是孩子的爸爸,約30.97%.這可能與父母的工作特點和生活特點,以及孩子的年齡有著直接的關系。在家里孩子與媽媽的關系較為親密。調在表明:參加家長會或學校要求家長參加的活動大多是母親參加。說明家庭教育,目前主要還是依托于孩子的母親,作為母親的教育方法和思想,更大程度影響了孩子的品質,決定了家庭教育的質量。應該明確的是:在現代社會的家庭教育中,父系對孩子的性別角色、性格的形成、智慧的培養、能力的形成等方面都有較大的影響,父親的作用是任何人不能代替的。
(四)家庭環境是教育的基礎
在緊張忙碌的節奏中,豐富活躍家庭業余文化生活,是提高家庭現代生活質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傳播文明理念的有效途徑。俗話說得好“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說明了環境對人的影響,包含了:與教育相促進和相矛盾的兩方面,對兒童的身心發展,有時能是有利的、積極的,有時可能是不良的、消極的。
三、調查結論和建議
(一)家長要更新教育觀念
正確的教育觀,特別注意孩子的品德和能力的培養。許多家長沒有認識到對孩子的品德和能力的培養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性。然而,與孩子的學習發生矛盾時,這個重心又發生了錯位。調查表明:孩子成才觀念,經常帶有一定的片面性,忽視培養孩子做有道德;有一技之長的勞動者。
(二)努力與孩子一起成長
作為家長,學習的過程是再社會化的過程,是自我充實、自我完善的過程,是溝通感染孩子的過程。作為孩子,在家長的學習推動下,自覺的學習。
(三)給孩子成長的空間
著名的教育家蒙臺梭利認為:兒童存在著與生俱來的“內在生命力”,具有無窮的發展力量,教育的任務是激發和促進兒童的“內在潛力”。所以,研究,觀察兒童,了解他們的內心世界,給孩子自己成長的空間,讓他們自然的發展,是一個事半功倍的方法。
(四)加強家園之間的溝通
幼兒園教育和家庭教育要揚長補短,整休互補,通過家長與孩子同臺表演的親子活動、家長委員會等方式,集中指導家教方法,促進家長轉變教育觀念。
參考文獻:
[1]張燕.幼兒園管理.人民教育出版社.
[2]周世華.學前兒童社會教育.高等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