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新宇
摘要:信息化時代下,互聯網技術的普及率不斷上升,但其傳播內容的不可控性也給歧視現象網絡化提供了絕佳的土壤。大學生是互聯網中思想最活躍的一個群體,但限于其認識水平還不夠成熟,對問題缺乏全面而客觀的看法,也使高校內網絡歧視問題不斷加劇。新時代下,如何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和制度管制,營造和諧健康的高校氛圍顯得尤為重要。
關鍵詞:大學生 網絡歧視 危害 根源 對策
中圖分類號:C913.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8)16-0014-02
在現實生活中,大學生是活躍于網絡社會中的重要群體。在這個群體中,網絡歧視問題越來越成為一個突出的現實問題,并不同程度地影響著每一個在校大學生的學習、生活、成長和進步。因此,正確認識和應對大學生網絡歧視問題,具有重要的時代價值。
一、網絡歧視的概念與特征
(一)網絡歧視的概念
從社會心理學的角度看,歧視是行為化的偏見,通常是指僅僅因為他人的特定團體成員身份就對其作出不公正的負面評價。奧爾波特在《偏見的本質》中認為,偏見是“基于錯誤和頑固的概括而形成的憎惡感”,更多的是在后天文化熏陶下習得的。[1]就網絡歧視本義而言,它實質上是一種語言暴力,是通過侮辱性或煽動性的圖片、文字或者視頻達到詆毀與貶低他人的目的。網絡是一個虛擬的社交空間,相比于現實生活,它更易表達自己的情感。網民之間通過簡單的文字與圖片就能實現交流,所以部分人就會把網絡當成發泄現實不滿的“垃圾桶”,對他人惡意中傷或大放厥詞。在每一個校園網絡歧視事件中,我們不難發現語言文字暴力占很大的比重,它們有些是帶有偏見且粗俗的攻擊性言語,有些是貫以分析類、評論類的文章。網絡歧視問題與現實生活中冷眼相看等歧視行為有很大的不同,它并不通過與當事人的直接接觸,而是借助網絡這個手段用文字和語言對某一事件或某一群體進行誣蔑與詆毀,它對當事人造成更多的是精神損害并且已經打破了道德底線,甚至帶有違法犯罪的屬性。這不是“獨狼”式的行為,背后往往有著一定數量級的網民在推動它的發展,這些網絡歧視的造勢者不僅對事件當事人進行精神攻擊,而且更是會將這種行為造成的傷害轉移到現實生活中,嚴重擾亂當事人學習、工作與生活的秩序,甚至造成嚴重的后果。
(二)網絡歧視的基本特征
網絡歧視具有傳播上的廣泛性和認知上的盲從性。
(1)廣泛性。網絡中擁有海量的信息,任何人隨時隨地都可以在第一時間獲取他想要的信息。同時網絡世界也是一個意見泛濫的場所,它為網絡歧視提供了良好的發育土壤。現實中的歧視問題,可能只針對個人或一小群人,而網絡信息是對所有人開放的,其所產生的殺傷半徑大而更顯威力。某一網絡歧視事件可以通過一個轉發、一個評論、一次點贊把它的影響力不斷延續下去。如今較大的門戶網站,如百度貼吧、天涯論壇、微信公眾號、微博等都是網絡歧視類文章與評論的高發地,它們不僅輻射范圍廣,而且受眾群體巨大。大學生作為這個時代的主力軍,能熟練使用這些工具,但自控能力不強、容易被他人慫恿也是他們的特點,再加上網絡世界中缺乏足夠的監督約束機制,這更對校園網絡歧視事件的發展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并產生持續的影響。
(2)盲從性。大學生正值血氣方剛、充滿激情的年齡層次。新時期中國迸發出的巨大活力有效地激發了大學生的主體意識,并喚醒了他們的積極性與創造力,但性格中不成熟、容易沖動等特點也使他們易放縱自己并忽略自己給他人帶來的傷害。而且年紀也決定了他們的思想水平和認識深度,由于缺乏對具體事件全面而客觀的認識,他們往往易受表象信息所左右,受群體因素的干擾,無法對事件背后的復雜原因與關系進行正確的判斷,并主觀夸大化和擴大化,從而輕易地形成某種符號化、標簽化的認識。這正是許多大學生存在的問題,他們助推了網絡歧視現象的發展與蔓延。
二、當前大學生網絡歧視的危害
就網絡歧視對大學生造成的危害而言,主要體現在精神傷害和認同感喪失兩個方面。
(一)精神傷害
當今網絡中充斥了大量媚俗化與平庸化的信息,使大學生網絡群體對生理條件以及金錢地位越發看重。不管是在平時的網絡聊天還是互動交友等各種網絡平臺上,那些生理條件存在缺陷或者家庭條件較差的學生受到的歧視性對待遠遠多于被他人平等看待。而受歧視的同學因為對新環境的不了解與不適應,往往容易產生悲觀、不滿情緒。一部分同學在精神上會變得敏感、易怒,在網絡上與人相互謾罵,甚至惡意報復。另一部分同學在生活中會變得無精打采,產生逃避心理,對他人、對社會都用陰暗的視角去觀察,遇事都采取冷漠、不作為的避世態度,心理承受能力脆弱的學生甚至會走上輕生的道路。
(二)認同感喪失
大學生是社會中最有活力、最有思想、最有文化的一個群體,大學生涯是他們人生觀與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也是他們大展拳腳、實現抱負的第一個起點。但網絡歧視問題打破了部分學生起初對校園的向往與憧憬,班集體內部之間同學關系疏遠、學校認同感喪失等問題也慢慢暴露。大學班集體內匯聚了來自五湖四海的同學,他們在風俗習慣、經濟水平等客觀情況上都有所差異,平時生活中難免會有摩擦和碰撞。而網絡作為發泄平時生活不滿的便捷通道,一些帶有歧視或惡意詆毀的消息就會不脛而走,造成矛盾不斷升級,嚴重影響班集體的團結與健康發展。從另一方面來說,遭受不公待遇的同學會產生心理失衡,認為學校在這些問題的處理上有欠妥當并缺乏對他們的保護,從而產生失望心理,內心對學校的認同感也會漸漸喪失。
三、當前大學生網絡歧視的根源
大學生網絡歧視產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根本的原因在于大學生自身思想觀念的內因和高校素質教育的外因。
(一)大學生思想觀念有失
市場經濟為每一個人都提供了不同的自我實現方式,也改變了高校學生的思想觀念。現在校園中惡意炒作事件頻發,有的同學從進入學校開始就爭名逐利。他們通過一些極端惡毒的語言對其他同學進行有目的的打擊與報復,并且為了追求點擊率,通過混淆視聽的大標題、夸張的細節故事,以及通過故意刪除一些冷靜分析的帖子,而保留下詆毀謾罵的帖子來對事件進行炒作。[2]在這些校園歧視事件中,部分同學對受害者遭遇的視而不見也使這種惡意炒作現象不斷惡化下去。更不能忽視的是,一些事件的受害者因為能力有限無法做到維護自己的權益,只能獨自承受傷害。
(二)高校素質教育滯后
學生網絡歧視問題普遍存在并難以消除,跟部分高校對于素質教育的不重視,甚至缺失有很大的關系。目前有些高校只注重學術知識的訓練與科研能力的提高,忽視了對學生人格的教化,對大學生道德行為失常等問題缺乏足夠的重視,造成部分同學對于某些社會熱點問題產生錯誤解讀。此外,部分高校沒有把“育人為本”“立德樹人”放到學校建設的首位,對于校園精神文化建設重視不夠。它們更在乎校園的面子工程,在校園文化建設上往往形式大于內容,缺乏實質性的舉措,甚至對于大學生在網絡上發表的歧視性言論不管不顧。這勢必使學校缺少教書育人的校園文化氛圍,不利于大學生道德人格的養成,對大學生的道德心理狀態、價值取向和行為規范產生了不好的影響,造成校園矛盾擴大化。許多同學在畢業之后雖然具有優秀的學習能力,卻缺少基本的道德素質。
四、大學生網絡歧視問題解決對策分析
針對大學生網絡歧視問題,我們需要從以下三個方面著力解決之。
(一)建立健全大學生網絡生活文明有序運行機制
在高校開展校園網絡生活文明建設是網絡時代高校思想文化建設的重點任務。學校要從創新隊伍建設方式、培育高校網絡名師、開辦校園名站名欄這幾個方面出發,用健康向上的高校網絡資源引導學生的思想,建立良好的校園網絡生態。評選網絡名篇名作,在學校的官網官微上積極正面宣傳,用社會主流價值觀和優秀模范事例教育人心,增強學生們的選擇能力、分辨能力和對低俗文化的免疫力。努力做到正能量充沛、主旋律高昂,為廣大學生網民營造一個風清氣正的網絡空間,在我們年輕一代的大學生中樹立正確的網絡文明觀。[3]
(二)建立健全大學生反網絡歧視法律制度體系
大學生網絡文明的健康發展,離不開制度的支持,要加強網絡空間治理,最重要的莫過于使用好制度這個工具。制定大學生反網絡歧視制度規定,確保它能在這一軌道內有效運行是當前的重要任務。首先,鑒于網絡歧視的特殊性,政府的相關職能部門應立足現有制度條件,加快研究新問題與新內容,盡快出臺有效的制度文件,從源頭抓起,整治網絡歧視。同時學校也應加大懲治的力度,對涉及歧視他人的主要責任人處以校紀校規處罰,并追究責任,這樣更能起到威懾作用,為校園網絡世界的純凈起到積極作用。
(三)建立健全大學生網絡活動監控預警機制
極強的技術性與難度性是網絡事件區別于一般社會問題的重要特點,校園網絡歧視問題掩蓋在龐大的互聯網信息庫中,想要在海量的信息中準確識別出它們,并對其危險程度進行評估,單純依靠校園管理者是難以完成的,還需要通過政府的協助來彌補不足。首先,需要建立一個強大網絡技術小組,通過對網絡監管部門和宣傳部門的技術人員進行綜合培訓,提高他們的職業素養和業務能力,使他們及時了解網絡環境發展的變化,并熟悉網絡歧視事件新的類型與形式,保證他們擁有足夠的能力應對網絡歧視事件。其次,充分發揮技術工具的作用。通過與各大門戶網站和主流通訊平臺的合作,借助網絡大數據分析工具,提高對網絡信息的收集、甄別、預警能力,做到提前發現、提前預防,全天候感知網絡安全事態,增強網絡監控預警機制的防御力和威懾力。
參考文獻:
[1]楊彪.信息治理與社會歧視——中國隱私立法的策略與實踐[J].社會學研究,2015(6).
[2]石尚松.網絡暴力的表現和防治[J].民營科技,2013(11).
[3]張利英.營造風清氣正的網絡空間[J].紅旗文稿,2016(10).
責任編輯:于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