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微微
摘要:本文主要從詞、句、篇章的角度來探討翻譯方法和策略,進而論證譯者的主體作用。本研究的語言實例皆選自筆者實踐練筆的材料。文章重在分析翻譯過程中譯者作為語篇建構的主體所發揮的能動作用及其體會和所得。希望通過本研究的探索,在未來學習中汲取經驗,完善譯文,提高自身的翻譯水平和理論修養,也為將來的外語教學提供啟示。
關鍵詞:反思 策略 翻譯實踐
中圖分類號:H3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8)16-0051-02
翻譯是偏重實踐的學科,但理論的修煉也至關重要。如果只是埋頭苦做實踐,則只能做一個平庸的翻譯匠。只有時常反思總結,才能提升自我實踐水平和理論修養,不斷推進理論創新。以下將從詞、句、篇章層面探討筆者在翻譯實踐中的所感所悟。
一、詞匯層面
1.詞性轉換
英語是靜態語言,優先使用名詞、介詞等詞類來組句成文。而漢語是動態語言,依賴動詞來構造文章。在兩種語言的互譯過程中,譯者只有找到某種對等和平衡關系才能處理語言的差異。這里以英漢的名動轉換為例來簡要分析詞性轉化特征。
(1)There are three possible outcomes to any conflict resolution endeavor.
譯文:任何試圖解決沖突的方法可能導致三種結果。
此句里的resolution和endeavor就是典型的抽象名詞,如果按順序硬譯就會使譯文異常啰嗦,因而筆者將兩詞處理成“解決”和“試圖”,形成連動式結構,符合漢語動詞突出的特點。
詞性轉化種類繁多,但萬變不離其宗。如果譯文晦澀難讀語句不通,則詞性轉化就是一種可行方案。
2.詞義引申
英漢兩種語言體系雖說都很發達,但詞義終究是有限的。針對特定詞匯或表達,查遍字典也找不到精準的詞義也是常事。有時,詞語的含義并不像字面看來那樣淺顯,往往需要譯者結合整個句子甚至上下文才能理解其深層含義。
(2)On the one hand, he may choose to be assertive and have things done his way. On the other hand, he may choose to be empathetic, and do things according to the way the other person feels things ought to be done.
譯文:一方面,他選擇堅定立場并依照自己的方式行事。另一方面,他可能會換位思考,依照別人認定的方式做事。
assertive在字典中的意思為:肯定的、獨斷的、堅定而自信的。根據分析最后一個意思比較貼合語境,照此意思翻譯也無不可。但筆者還是認為表意不夠具體生動,因而采取了詞義引申的策略,譯為堅定立場。empathetic在詞典中的意思為:移情作用的,同感的。譯者認為兩個意思有可取之處,但意象不夠清晰,因而將其引申為換位思考。
語言并不是一個封閉系統,它一直處在不斷變化的過程中。總會有新的詞匯填補進來,舊的詞匯被束之高閣。譯者除了需要與時俱進,還需不斷琢磨詞語隱藏的含義。
二、句法層面
1.梳理句子脈絡
英語重形合,屬開放性語言,句子可無限延展且句式復雜。翻譯時,理清句子主干和附屬成分是非常重要的。有些句子包含大量介詞結構或是非謂語結構,讓人很難理清頭緒,這時不妨多花點兒時間來理解句子結構。
(3)Upon the kind invitation of Jilin Municipal Government, I have the honour to visit the beautiful city of Jilin from January 18th to 20th,2003, and attend China Jilin Rime Ice-Snow Tourism Festival International Investment and Trade Fair, through which I acquainted myself with not only the fast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Jilin city and the great achievements and changes thereby brought in different fields, but also the social development of the whole Jilin province.
譯文:2003年1月18日至20日期間,應吉林市政府的誠摯邀請,我有幸訪問了美麗的吉林市,并參加了中國吉林霧凇冰雪旅游節國際投資貿易洽談會。通過此次洽談會,我不僅見證了吉林市經濟的蓬勃發展及其由此在各領域所取得的成就和改變,還見證了整個吉林省的社會進步發展。
這句是典型的英語長句表達,其中參雜眾多介詞短語構成的狀語結構。調整語序并簡練表達句子內容是翻譯的難點。毫無疑問,I是句子的主語,謂語由visit, attend,和acquaint共同充當。筆者在確定句子主干后,考慮到漢語的表達習慣,將狀語前置,并修改了措辭整合了語句。
梳理句子結構是譯前和譯中的重要環節,如果此項工作做得到位,對于后續的成文和校正工作將大有助益。只有以句子為單位進行結構梳理,才能將文段或篇章理解明白,在表達的過程中才能有的放矢,游刃有余。
2.邏輯關系的處理
英語的邏輯關系是外顯型,以連詞或關系代詞等為代表的句式結構能充分論證這一點。句子前后是否連貫、條理是否清楚通常一目了然。而漢語的邏輯關系是內化的,關聯詞出現頻率很低,句子的邏輯關系通常需要借助上下文語境才能凸顯。鑒于兩者的差異,譯者在翻譯過程中需要進行刪減或增補連詞或調整邏輯關系。
中非關系如同“兄弟情誼”,有“共同的歷史機遇、共同的發展任務、共同的戰略利益”,雙方互視對方的發展為自己的機遇,通過加強合作促進共同發展繁榮。
(4)The Sino-Africa relationship is just like brotherhood due to the common situations of historical opportunities, developing missions, and strategic interests, and therefore both parties treat the others development as his own opportunity and improve mutual development and prosperity through enhancive cooperation.
我們不難發現漢語原文沒有邏輯關聯詞,如若譯成英語就會顯得邏輯混亂。因而筆者添加了關聯詞,將句子處理成因果關系從句。
三、語篇層次
文體風格再現。
文體對等是奈達翻譯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就是說,譯文要在風格和筆調上與原文保持一致。原文是正式文體,譯文就不能太隨意。原文是科技文本,譯文翻出文學韻味就不大合適了。須知我們是在原文的基礎上進行改變和創造,肆意妄為就不是翻譯了。因此,譯者必須把握好這一大方向,認真體會分析作者的寫作風格和類型。
(5)Because dreams are meant to be dreams, theyre supposed to be unattainable.
因為夢想就是夢想,他們本應該是遙不可及的。
“unattainable”這個詞引發了筆者的思考。原文談論的是關于夢想這個高大上的話題,理應用比較高階的詞匯來表述,因而筆者用了遙不可及這個成語來表達這個概念。
再現原文風格是譯者專業素養與對作者和讀者負責的體現。正如錢鐘書先生所說,翻譯如同臨畫,重在傳達原文的精神。創作出形神兼具的優秀譯文才是我們應該不斷追求的目標。
四、結語
綜上所述,翻譯的整個操作過程可以從詞、句、篇章的角度來總結和反思。按照這一思路,譯者可以從微觀和宏觀的角度來解決翻譯實踐中遇到的問題。當然此種表述和剖析根基尚淺,畢竟翻譯實踐涉及的方法和策略不勝繁多,需要譯者在實踐中去摸索和驗證并推陳出新。
參考文獻:
[1]秦洪武,王克非.英漢比較與翻譯[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0.
[2]董成.新編英漢互譯綜合技能教程[M].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
[3]賈毓玲.論對外政治話語體系的創建與翻譯[J].中國翻譯,2017(3).
責任編輯:孫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