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婭楠
摘要:新時代,計算機信息技術普遍應用于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中,打破了傳統思想政治教育的局限,同時也給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帶來了新的挑戰。在新形勢、新背景的影響下,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兩大主體形成了教育者—機—受教育者或者受教育者—機—教育者的雙向互動模式,而人機的互動將有效促進教育的發展與進步。因此,要提出相應的措施來構建和諧的人機關系,以促進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發展。
關鍵詞:人機互動 大學生 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
中圖分類號:TP393.0 G43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8)16-0024-02
一、網絡“人機互動”的概況
“人機互動”作為一個整體性的概念,目前主要運用于人機工程學、機器人學、現代生物工程學和計算機科學等領域,表達的是人與機相互作用的理論、方式和技術。計算機技術逐漸進步與發展,關于“人機互動”的研究也逐漸備受人們關注,如人機交互學、現代人機工程學等都被學者深入研究。“人機互動”不僅僅在專業領域被人們知曉,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也因計算機、互聯網、自媒體的普遍使用和社會形勢的變革而家喻戶曉,如2008年伊始微軟公司創始人比爾·蓋茨便預測未來5年人機互動方式將發生重大變革,現有的鼠標和鍵盤將被更為直觀和自然的技術所取代,這一權威預測更是使人們對“人機互動”的前景更為樂觀,為此在相關領域也投入了更多的研究。顯然,“人機互動”是作為一個技術命題而普遍存在于人們生活中的,但事實上,“人機互動”不僅是一個技術命題,更是一個哲學命題,而且是一個對人的生存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的基礎性的哲學命題,它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礎,是人類社會建構的前提,也應成為人類思辨的觸角觸及的領地。
二、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機互動”面臨的挑戰
(1)“資訊無屏障”,增加選擇困難度。在高速發展的信息時代,網絡緊密介入我們的生活,它將大量的信息匯聚在一起,取之不盡,用之不竭。但是各種信息的匯集,增加了大學生選擇的困難性。一是網絡信息的無量性。隨時代的發展,人們的欲望和需求逐漸增加,網絡系統為了滿足人們的多種需求,將人們可能會尋找的相關信息盡可能地全部羅列出來,這樣使系統本身不能對大學生所需的信息進行更加合適的篩選。二是網絡世界的開放性。網絡是人們進行交流和溝通的重要平臺,人們可以隨意發表言論、交流看法,而網絡中不可避免存在一些粗俗、低端的信息魚目混珠,導致大學生在使用網絡時不能盡快篩選出合適、精確的信息。且大學生對信息的真假不能分辨,致使有些時候選擇的信息有部分甚至大部分都是“假”的,這將給大學生接下來的工作進程、資源審查、信息評估等帶來很大的影響。
(2)“空間無屏障”,加大傳播誘導性。新時代網絡信息的傳播渠道廣泛,“不同地區、不同意識形態、不同年齡、不同職業、不同閱歷的人可以同時在線匿名交流,使網上的交往環境變得相當復雜”[1],對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也很大。一是網絡傳播開放共享。網絡信息豐富多彩,其中也存在許多低俗、迷信甚至反動的信息。大學生的價值觀還不成熟,不健康的信息會對大學生的身心發展產生極大影響。二是網絡謠言力量強大。網絡世界千變萬化,其功能強大,一些別有用心的人通過捏造“假”圖片、視頻等來傳播謠言,以此來發泄自身情緒或達到娛樂眾人的目的來制造社會混亂。網絡傳播的信息量過于龐大,大學生辨別能力不足,致使很多大學生難以擺脫網絡謠言的影響,受其蒙蔽,有的甚至走向極端,這對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來說是一種挑戰。
(3)“區域無屏障”,加強西方滲透性。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會或社會群體用一定的思想觀念、政治觀念、道德規范對其成員施加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影響,是他們形成符合一定社會、一定階級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會實踐活動。[2]網絡成為西方國家進行意識形態滲透的主要方式。主要體現為:一是利用“微產品”進行信息滲透。近年來,西方國家利用自媒體傳播信息,打開了“西化”“分化”主流意識形態的突破口。同時利用網絡宣傳非馬克思主義與反馬克思主義思想,企圖有計劃、有目的的瓦解社會主義意識形態。二是利用“微產品”進行文化滲透。如美國電影、電視等廣泛傳播,尤其是好萊塢影片頗有影響,傳播著西方國家的文化、世界觀及人權、民主等西方意識形態。大學生在使用網絡時,其意識形態會間接地受到影響,不利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傳播和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發揮。
三、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機互動”的價值建構
(1)塑造大學生正確的價值觀念,構建“標準”人機關系。當前大學生的價值觀主要存在缺乏遠大理想、輕視道德培養、索取意識增強、渴望名利等問題,因此要通過“人機互動”加強對大學生價值觀的塑造。首先,要樹立崇高理想。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應充分利用人機關聯,給大學生傳播正能量且“精準滴灌”,使其逐漸樹立崇高理想。其次,注重理論知識的學習。網絡資源可以引導大學生進行自我教育,處理好國家、集體和個人的關系。要指導大學生合理使用網絡資源。教師可以通過網絡授課、知識點填充等,讓大學生在上網的過程中自發接受教育,不斷積累理論功底。再次,要塑造健全的人格。健全的人格是實現人生價值、培養正確的價值觀念的前提。要正確引導大學生利用網絡資源,將思想道德修養與大學生身心發展相結合,使其積極適應新的環境、培養健康的心理素質,發揮主體性,并將其體現在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努力塑造一個健全的人格。
(2)培育大學生高尚的道德觀念,構建“文明”人機關系。面對社會思潮和文化的影響,大學生的德育觀念發生了很大變化。大學生的德育教育對其人生價值觀的形成是必要的,因此加強大學生的德育教育很是關鍵。首先,將大學生的德育教育和社會教育相結合。要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對大學生進行德育教育,及時制止不健康的社會輿論傳播,并將其公布于學校的網站中以警醒學生,引導學生形成良好的德育規范。其次,加強對學校的德育教育環境的優化。大學生德育教育是一個過程,要建立網絡德育教育平臺。要加強教師的德育教育,實施定期網絡培訓,使其學習新方法、新模式,對大學生進行良好的德育教育。最后,正確引導大學生的道德情感的發展。大學生道德觀念的培養在某種程度上受到其內心的道德情感的驅使。因此,要對大學生道德情感進行正確引導,培育正確的道德觀念,使其能夠將內心的復雜情感進行合理的宣泄,使道德情感正確發展。
(3)增強網絡傳播的法制觀,構建“綠色”人機關系。網絡空間的法制建設對網絡的發展很重要,“要加強對社交網絡和即時通信工具等的引導和管理,規范網上信息傳播秩序,培育文明理性的網絡環境。”[3]因此,要增強網絡的法制建設。首先,要嚴格貫徹網絡法制條例。網絡法制建設還不夠完善,需要健全網絡法規體系。要對大學生的違法行為采取制裁,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其次,要抓好重點環節的管理。有些商家在網絡中任意發布信息,涉及政治敏感、個人隱私等問題。要堅持利用和管理兩手抓,加大日常監督和校園網站工作人員的技術培訓,堅決抵制粗俗、低端網絡信息的傳播。最后,要構建網絡文化管理新格局。要依靠政府機構、高校管理、大學生的共同努力來加強校園互聯網的管理。要采取分級管理,發揮好政府機構、高校管理、大學生的集體作用,督促互聯網健康運行,營造和諧的校園網絡環境。
參考文獻:
[1]王虹,劉智.新媒體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51.
[2]陳萬柏,張耀燦.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4.
[3]趙佳寅.大學生思想政治“微教育”模式研究[D].吉林大學,2017. 責任編輯:楊國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