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婷婷
摘要:宏觀經濟框架下,我國提出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目標,這對于我省的農業改革發展帶來了巨大的機遇與挑戰。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一項深入到影響結構變化的制度改革,它的提出對于農產產業升級轉型以及技術的變革來說具有重要意義,并且還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提高農業質量效率,促進農業現代化發展。
關鍵詞:吉林省 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重點 策略
中圖分類號:F3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8)16-0194-02
一、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點分析
(1)去產能。去產能的重點工作就在于全面加強農產品加工業的改革力度,促進產業集中度的提高,進而全面推進我省重點企業發展,切實提高農產品加工業轉化玉米的主渠道功能。進而在有效提升玉米秸稈綜合利用水平的同時,最大限度地確保產業發展和環境保護兩者之間的有機協調發展。
(2)去庫存。我們要想切實做好去庫存工作,首先就必須切實加強對增量供給的控制力度,及時調整我省農業種植結構,科學合理地調減玉米產量,最大限度地降低新增玉米供給量。與此同時,我們還應切實做好供銷銜接工作,積極開拓市場,優化調整農業結構等有效措施,促進玉米深加工企業消化臨儲玉米庫存。最后,我們還應及時化解糧食庫存,延伸產業鏈,促進玉米淀粉向著酸、醇等深加工的方向發展。
(3)去杠桿。應全面加強銀行對“三農”的信貸支持力度,盤活農村存量資產,并積極地做好農村金融綜合改革試驗工作,探索出一條真正適合我省農村金融發展的道路。
(4)降成本。所謂的降成本,就是指大力實施勞動力技能提升計劃,全面加強對我省廣大農民的職業技能教育培訓力度,增加職業技能培訓范圍和工種。
(5)補短板。補短板,簡單來說就是全面加快我省現代化農業產業體系的建設力度,不斷完善農業基礎設施設備,并積極的鼓勵土地流轉、資金下鄉以及社會化服務,以此來促進我省新型農業經營體系的發展建設。
二、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特征分析
(1)制度性。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制度性特征主要體現在是從制度層面入手,積極地創新優化各種制度,促使制度能夠適應于當前社會市場經濟發展,并促進現代農業又好又快地發展。
(2)層次性。農業供給側結構的調整,主要是從橫向角度來展開的,市場上缺什么,我們就生產什么。隨著產品出現了過剩的現象,我們除了在橫向降低過剩產品之外,我們還應全面加強對產品層析的結構的開發調整力度,進而用優質產品替代劣質產品,在這其中就包含著產業升級以及農業生產技術的改革。
(3)開放性。開放性就是指我們在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過程當中,應充分結合國內外市場的供求關系,進而全面加強對其農產品資源的綜合研究分析,并建立良好的市場供求平衡關系,促進我省農產品市場競爭力的提高。
(4)系統性。所謂的系統性就是指我們應積極改變以往傳統的單變量思維模式,充分結合價格政策以及收入支持政策,科學合理地衡量我省上游產業和下游產業、國內外市場以及產區和銷區彼此之間的關系,最終構建一套更加完善的農業宏觀調控的多元方程。
三、當前我省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面臨的主要問題
(1)農業產業結構單一,發展水平偏低。通過深入的研究分析我們發現,我省農業產業結構較為單一,這一特征主要表現為我省農業收入大多是以種植玉米為主的。廣大農戶的收入,也主要是來自于農業經營性收入。與此同時,較為單一的農產產業結構,會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相關政策以及糧食價格的變動帶來的巨大影響。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就應積極地調整優化我省農業種植結構,促進農業科技水平的提升。
(2)農產品供給品種、結構不合理。由于我省農業產業結構較為單一,這也就導致了資源錯配現象非常嚴重,并且農產品供給側結構矛盾也越來越突出。玉米供應量遠遠超出需求量,這也就導致了玉米庫存的不斷積壓。由于大豆有著較高的種植成本,因此大豆也出現了連年減產的現象。雖然我省對于稻米的需求量非常大,但是稻米產量也不盡如人意。很多農產品大多以原糧形式賣出,并沒有經過深度的加工,因此科技含量以及產品附加值都非常低。
(3)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緩慢。所謂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主要就是指以家庭為單位的家庭農場、專業生產合作社等一系列的農業經營方式。現階段,我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并不成熟,無論是在資金、培訓還是技術等各個方面,都亟待提高。尤其是在融資這一方面,回收期較長并且效率非常低,極易受到自然災害等一系列的因素的影響。政府財力支持非常有限,在這種情況下,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只能單純地依靠各地金融體系得以支撐,因而信貸缺口較大。
(4)土地經營權不明晰,土地流轉機制不健全。我們在貫徹落實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過程當中,應積極落實好土地制度問題。我們應始終堅持農村土地集體所有制,并在此基礎之上,建立一套完善并且符合我省農村土地流轉市場的服務體系。雖然我省農村土地歸集體所有,但是,不得不說,當前仍存在著土地所有權、經營權以及承包權三權不明晰的現象。通過對我省農村參與土地流轉的部分農戶進行調查分析發現,有近百分之八十以上的農戶,采取了口頭承諾的方式,在這種情況下,在接下來的流程過程當中,就極易導致賠償出現糾紛以及違約的現象。
四、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策略
(1)調整優化農業產業及產品結構,增強有效供給能力。我們要想全面加強我省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必須充分結合我省各個地區的實際生產條件,并站在市場需求的基礎之上,加大產品結構優化力度。我省東部可以大力發展人參以及中藥材等具有特色的種植農業;我省西部可以大力發展飼料作物,促進規模化養殖。與此同時,我們還應積極地延伸農業產業鏈,包括玉米、稻米產業鏈建設等等,并促進畜牧業的發展。
(2)全方位支持新型農業經營方式和經營主體發展。大力發展農業新型業態具有重要意義。我們應充分結合先進的互聯網技術,進而大力發展現代農業,由種植小戶升級成為專業大戶,建立完善的新興經營主體,包括農民專業合作社等等。除此之外,我們還應構建完善的承包土地經營權流轉市場,確保我省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序進行。
(3)堅持綠色發展、協調發展理念。我們要充分結合我省東部、中部、西部地區生態特點,進而加大對農業生態的修復力度。例如:西部草原,我們應采取有效措施,避免鹽堿化,并嚴格控制牧民放牧,退耕還濕;對于中部地區,我們應積極推廣秸稈回收利用,做好土壤改良工作;此外,我們還應全面加強對長白山的保護力度,避免商業性采伐,大力建設生態防護林,為我省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打下良好的基礎。
五、結語
綜上所述,全面加強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發展具有重要意義,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提高農業質量效率,促進農業現代化發展。但是,當前我省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仍存在一系列的問題,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就應積極地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通過調整優化農業產業及產品結構,增強有效供給能力,全方位支持新型農業經營方式和經營主體發展,堅持綠色發展、協調發展理念等有效手段,加快我省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促進我省農業又好又快發展。
參考文獻:
[1]三農專家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J].農林經濟管理學報,2016,15(2):115-118.
[2]馮志峰.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理論邏輯與實踐路徑[J].經濟問題,2016(2):12-17.
[3]陳錫文.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幾個重大問題[J].農業信息化,2016(5):38-42.
責任編輯:楊國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