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陽 劉彥雪
【摘 要】拖延在我們生活中普遍存在,在大學校園里也存在這種行為。通過對拖延的界定來理解拖延行為的內涵,從主客觀角度對大學生學業和生活上拖延行為的表現進行深入分析,為大學生健康成長以及合理控制行為因素提供相關對策。
【關鍵詞】大學生;拖延行為;原因;調節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1007-0125(2018)23-0177-01
一、拖延行為的內涵
拖延在國外的許多學者研究中,首先是個體對可能體驗到主觀不適的任務進行不必要的延遲行為,[1]這是針對主體情緒上的不適應而定義的;其次是個體延遲達到目標必須完成工作的行為,這其實是對過程的一種描述。
二、拖延行為的現狀
進入大學,由于學習環境的驟然改變,缺乏一定處理事情、調整心態的能力和社會閱歷的大學生突然適應不過來,大學生活中自我管理與自我監督是最重要的,但是他們心理發展的程度還沒有達到完全的成熟,一些調節和控制能力也不能很好的適應和平衡這個環境的突然變化,因此綜合這些因素,才造成了對于學習的不積極以及對周圍事物有情緒上的淡漠。由于在大學期間上課時間是不固定的,因此作息休閑時間也會因人而異,比如及時醒來也不愿意起床等拖延行為無時無刻都在潛移默化地影響大學生的生活習慣。
三、大學生拖延行為的原因分析
(一)大學生拖延行為的客觀原因
1.外部環境的變化。拖延行為與給予的時間壓力和外部環境有著密切聯系,拖延行為的發生往往就是由于拖延者沒能抵擋住來自娛樂等外界的刺激誘惑,從而對某件事情擱置或者是拖延。任何人都會受到一些客觀因素的影響,經濟全球化更是給大學生帶來了許多沖擊,以手機和互聯網為主的新媒體廣泛進入了大學生活,這就造成上網時間加長以及注意力的分散,在一定程度上延緩了完成學習以及其他的進度,效率降低或者時間推遲。
2.家庭教養方式。都說孩子的第一個學校是家庭,[2]一般來講,父母高要求、管的多的話,他們容易給孩子設定高標準,他們認為為孩子做出的安排都是最好的,在執行過程中,也會批評孩子,會使孩子無法全面客觀的認識自己、無法找到合理的方式有效控制自己的行為,反而會經常產生一些自我否定的悲觀情緒。
3.任務本身的性質。一般來說,獎懲大小與獎懲的及時程度也會影響大學生拖延行為的產生,因為他們很享受成功的喜悅感,但是獎懲小或者不及時,那就會產生不著急、慢慢來的想法,這樣對完成任務的時間就會有影響,從而拖延行為會由此產生。
(二)大學生拖延行為的主觀原因
1.精神壓力過大。社會發展的快速和生活內容的豐富帶給我們大量便利的同時,也給人們帶來了與日俱增的心理與精神壓力。剛進入大學,學生們會對學校各種豐富的社團活動以及其他形式的活動所吸引,當面對每一課程老師布置的作業、學校要求參加的講座等問題時,會發現自己應接不暇,會產生一些心理壓力,這時,拖延就可能成為自己釋放最好的方式。
2.缺乏自我規劃能力。組織規劃是指通過有效地運用時間合理安排一項即將要做的任務,也就是什么事先做,什么事可以后做,最主要的目的是降低變化的次數,通過事先做好的安排來完成任務。[3]一般來講,具有拖延行為的人對事件的規劃能力不足,他們對任務實施的順序一般以一種“先做簡單,后做困難”的思維行動,這樣很容易造成主體把重要的事情延誤到最后。
四、大學生拖延行為的調節措施
(一)以大學生的自我疏導為主導
每個人都要樹立時間觀念,要學會在限定的時間內辦完事,把握零碎的時間做好時間管理的計劃,可以科學合理地制定學習計劃。學生在校期間最主要的活動場所就是課堂,因此要好好把握課堂的學習時間,盡量避免分心、走神等情況發生。
(二)以客觀環境的優化為輔助
許多大學生從高中緊張的學習壓力中走出來,大學的教育工作者以及一些學校專門設立的機構,應該專門開設一些與此相關的課程或者是輔導教育,這樣就可以幫助學生盡快熟悉環境讓他們感到放松,因此也需要培養他們一些認知學習、時間管理、自我監管這些能力,有針對性地進行補救、調整認知觀念從而培養良好的習慣。學生的健康發展離不開社會的支持管理,我們可以合理利用社會資源給有拖延行為傾向的人群開展群體干預活動或實施個體干預專業化方案?;ヂ摼W時代也為工作者提供了平臺,可以建立思政教育脈絡,使工作者都能及時了解信息,積極參與活動,真正實現了信息的互通和資源的共享。
(三)以營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為基礎
如果父母是積極樂觀、喜愛學習、開朗善良并且有正確價值觀的,對他們的孩子從小到大都有一種潛在的健康向上的影響。對于家長,要提升自身各方面的素質,因為父母要想對自己的子女產生積極地影響,必須在價值觀上要讓孩子產生認同、尊重以及敬佩,從而才會做到對生活充滿熱情。
參考文獻:
[1]劉桂榮.國內關于拖延研究的現狀[J].科教文匯,2009,(2):253-254.
[2]張華芳.淺談家庭因素對孩子的影響[J].科學導報,2015,(19):311.
[3]劉赟.研究生課余時間的利用和管理的調查分析[D].大連理工大學,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