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彬彬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1578(2018)28-0042-01
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小學《語文教學大綱(試用)》指出:“小學語文是義務教育中的一門重要的基礎學科,不僅具有工具性,而且有很強的思想性。教學這門學科,對于學生學習其他各門學科,獲取新的知識;對于貫徹教育方針,促進學生德、智、體諸方面生動活潑地主動地發展,培養有思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公民;對于提高民族素質,都有著重要的意義。”這段話,對于語文的性質,語文教學的主要目的、任務,以及教學的意義,說得夠明白不過了。按照時圣陶先生的說法:“語就是口頭語言,文就是書面語言,把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連在一起說,就叫語文。”這樣看來,語文就是語言文字,就是工具。語文教學,首先是語言文字教學,教學生學會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掌握學習和工作的這門基礎工具,具有讀、寫、聽、說的能力。而在教學過程中,要發散發學生智力,培養社會主義道德情操,進行思想教育和審美教育,將思想政治教育滲透于語文教學的過程之中。
但是,在語文教學實踐中,較普遍的現象是未能將著力點放在基礎工具上,語言文字教學上,因而成了提高語文教學效率的一大因擾。理在,我們已認識到小學語文教學必須對學生進行語言文字的訓練。但光有認識還不夠,我們在教學實踐中還必須加強語言文字教學。語文教學如何回歸到它的工具性,基礎性上來,如何從課文內容分析模式回歸到從語言教學為主這方面來?這是一個很值得深入探討的難題。以下就談談個人的幾點淺見。
1.應是教學觀念上要真正轉變、更新
我們要認識到語文學科是綜合性很強的學科,因此語文教學還負有向學生進行思想教育,發展智力,培訓良好的學習習慣等任務;其他學科也有這些任務,是各學科共有的任務。“特有任務”和“共有任務”二者是相輔相成的,在教學過程中,二者關系處理得當有利于加強語言文字的訓練;要敢于擺脫困擾教學效率提高的以灌輸為主的課文內容分析主紅,精講巧練,講練評結合,著為于語言文字教學的新模式,新模式的建立其目標應在于提高學生的語文素質,使學生能更快更好地掌握語文工具。必須真正地切實地把語言文字教學和讀寫聽說能力,思維能力的培養訓練有機結合起來并落到實處。
2.要研究和梳理語言文字教學的基本內容,探索和總結語文教學的基本規律
布魯姆強調,基礎教學的任何學科,基礎知識是重要的教學目標。語言基礎知識兇括教學大綱所規定的字詞的音、形、義、標點符號,詞法和句法即漢語語言的構造形式及其規律,修辭和語言邏輯等。掌握這些知識的目的在于更自覺更熟練地運用語言這一工具。所以,語言基礎知識教學不能單純的孤立的機械地進行,只有充分利用課文——活的語言環境進行教學,才有可能使學生牢固掌握語言基礎知識和形成語言能力。融,只能令學生討厭,引導學生鉆進死胡同。
語言文字教學的另一個基本的重要的內容是漢語言的表達形式和表達方法。而有不同的語境中又會有不同的語言表達形式和方法。這樣的例子在教材中比比皆是。如“把”字句與“被”字句的強調側重點不同;反問與陳述句等強調語氣不同;把兩個句子合成一個兼語句;禮貌用語的訓練等。我們漢語絕大多數的字既表形又表音、表義。在不同的語言環境中,有些字的音義就有變化。語言是一種社會現象。社會上的一切都有可能成為語境。語境是語言教學中最活躍的因素,是教學中語言因素的挖掘,分析和語言訓練的主要內容。
3.要突出語言文字教學的前提下處理好語文教學與德育、美育等的關系
語文課是語言課,是語言工具課。不能把語文課上成治政課,也不能把語文課上成文學課。語文課要在突出語言工具性和基礎性的教學過程中滲透道德教育,結合審美教育。也就是說,要因文悟道。寓文為鑒賞、審美教育于語言教學之中,對某些范文作分析評鑒,讓學生感受美,培養學生健康的審美情操。但必須強調,這些都成在語言教學過程之中進行,應是潛移默化的,不是孤立的,更非牽強的,或隨意延伸的。
4.要改進教法,加強語言文字訓練
掌握語言文字工具主要不是依靠教師講,而是有賴于學生實地操作訓練,在練中掌握運用語言的技能技巧。因此,必須改變過去由教師講授為主的方法,要真正體理以學生為學習主體,教師起主導作用。葉老早就提出:“知識是教不盡的,工具拿在手里,必須不斷地用心地使用才能練成熟練技能的。在我國傳統的語文教學中,重吟誦,重語感,重表達,提倡“讀書百遍,其義自見”;提倡多讀多寫等等。這其中的精髓是讓學生自己學習,自己感受,在練中掌握技能。而在我們的實踐中,但凡效果較好的詰文課,加強誦讀和語言訓練是個重要原因。我們應繼承并發展這些至今行之有效的寶貴經驗。
加強語言文字教學,突出語文的工具性、基礎性,使學生獲得初步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目的,這應是我們小學語文教師義不容辭的要本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