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銘潔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1578(2018)28-0068-01
語文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要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然而一個“養”字,告訴我們,語文素養的形成不是一種終結狀態,必須讓學生借助語文課程將優秀的漢語言文化成果內化成生命個體的一部分,最終在自己身上實現一種新的價值或達到新的水平。我們在實踐中,努力尋找語文素養形成的源點,用詩一般的語言去激發學生生命的熱情。為了努力地打造一個詩意的天空,我作了以下一些探索:
1.讓生活充滿詩情畫意
語文是一門最具有人文性的學科,其學科的性質決定它應該與其他學科有所區別。現代教育,更強調學習主體自身對生活的客觀感受。因此,引導學生善于從尋常生活中感知美、發現美,這是語文人文性和審美性的具體體現。
我們的教材有許多文筆優美的經典佳作,然而學生對文本的體會更多的是建立在自己已有知識水平和生活經驗的基礎上,怎樣讓生活也充滿詩意?我認為教師自己本身的文學底蘊也是非常重要的。例如“鄉愁”是什么?讓學生自己說,一下子講不出個所以然。因為“鄉愁”本是一個虛無飄渺難以形容的一種感覺。然而特級教師王崧舟《長相思》一文教學中,有關“鄉愁”的論述精彩非凡:“同學們,在王安石的眼中啊,鄉愁是那一片吹綠了家鄉的徐徐春風。而到了張繼的筆下,鄉愁又成了那一封寫了又拆,拆了又寫的家書……”.經過王老師精巧地點撥,學生們仿佛看見了“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時王安石那一臉的焦急與無奈;又仿佛看見了那個聽著“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孤枕難眠的張繼。不同的時候不同的愁,在充滿智慧的點撥中,學生們化抽象為具體的想象,既理解了詞語的意思,又拓展了對生活的認識。
我自己在教學中也有過這種體會。《江雪》一詩中學生知道“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的漁翁的孤獨,由于時代的差異學生卻總是難以與文本中的人物對話。因為學生在生活中都有過孤獨的體驗,于是我放膽讓學生根據生活中的感受去描述孤獨。在一番思索下學生紛紛回答“孤獨的感覺是灰色,靜靜地躺在生活中的角落”;“孤獨是一縷愁緒,一種無奈,一懷辛酸”……當這一句句從生活中提煉出來的詩一般的語言呈現在課堂中時,我們怎不為之雀躍,為之歡欣。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教育不能切斷源泉,教育必須帶學生到源泉中去。”所以教育應當從生活世界里汲取活的教育資源,語文教育也定當如此。我們應該讓學生走進自然、走進生活、走進文化,真正讓學生感受到生活有多寬,語文就有多寬,生活有多美,詩語來贊美!
2.讓朗讀充滿濃情詩意
所謂“文未出口先有情”。我們語文教學的任務之一是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小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應該從朗讀訓練抓起,朗讀無疑是學習語文的金鑰匙。要讓學生在讀中“感知、領悟、提高”,在讀中正確地體驗文章情感,讓朗讀也充滿濃情詩意不失是一種很好的嘗試,往往也會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
例如《天鵝的故事》一課其實是充滿悲憫情懷的一個題材。兒童文學評論家朱自強先生說過:“只有經過感受和同情潤澤過的心靈才能創造出符合人類愿望指向的生活。”課堂上的誦讀表面是聲音的波峰浪谷,實質是心靈的揚帆起航。特級教師周益民在整編教材時做了一個精心到設計:“老天鵝/騰空而起/利用下落的沖力/像石頭似的/把自己的胸脯和翅膀/重重地打在冰面上”原本是橫排的書面語言被他用詩行的格式豎行排列,老天鵝堅強不屈,飛蛾投火般的形象如同一座豐碑矗立在學生面前。用詩的格式朗讀出來的文章,充滿著詩意,感人肺腑。
又如我在《地震中的父與子》中做的嘗試。“他挖了8小時/24小時/36小時/沒有人再來阻擋他/他滿臉灰塵/雙眼布滿血絲/渾身上下/破爛不堪/到處是血跡…”原本同樣是橫排的文字,變成現代詩歌豎排的形式,父親的艱辛、絕望、痛苦學生自然而然地就能體會到。朗讀出來的聽到的就是學生那充滿真摯的情感體驗的語言,看到的是那一張張淚流滿面的動容的小臉。
葉圣陶先生把有感情的朗讀叫做“美讀”,“設身處地的、激昂處還它個激昂,委婉處還它個委婉……盡情發揮作者當時的情感,美讀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說些什么,而且與作者的心靈相通”。讓朗讀充滿濃情詩意能加快學生對情感的體驗,而只有體會到作者或文本中所蘊藏的情感,我們的朗讀教學才能真正地落到實處。
3.讓語言文字訓練也別具詩意
語文教學的問題不在于要不要進行語言文字訓練,而在于如何進行這種訓練。如果把語言文字訓練看成是一種純技能、知識的訓練,顯然是一種誤解,語文訓練理應在認知、情感和動作技能層面。思想、政治、道德、審美教育顯然也不能離開語言文字的訓練,如果離開了則成了無本之源,無異于緣木求魚。因此,我們語文教師在設計語言文字訓練的時候,常讓學生用嘗試詩歌創作,對學生的語言概括能力,提煉能力將會有很大的提高。如學習了《聽聽秋的聲音》、《小小的船》等兒童詩歌的課文后,我們就可以讓學生模仿練習寫寫詩歌;了解《一夜的工作》、《景陽岡》等人物或敘事的文章后,可以讓學生進行詩歌創作謳歌學習榜樣;懂得了《一個村莊的故事》、《只有一個地球》等文章的本意后,同樣也可以讓學生用詩歌來宣傳環境保護的道理。
總之,詩化教學是一種文化和文學氣息特別濃厚的通過獨特的生機、鮮活的張力和創造的激情所體現出來的整體意蘊,是語文課堂的生命。讓我們一起努力,以生命活動為本質,以情感意志為動力,以情與景的交融互滲為表現,讓我們的語文課堂成為詩意的棲居地,讓我們的學生在這片沃土上快樂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