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琳琳
摘要:結合新課標要求,筆者從多個方面總結了在新課標下高中化學的教學,只有結合實際,把學生放在主體地位,采用行之有效的方法進行教學,才會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發覺自己的潛力,從而激發出學習信心,使他們產生遠大抱負,體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關鍵詞:新課標;高中化學
中圖分類號:G633.7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1578(2018)28-0167-01
1.做好規劃,明確教學思路
對高中化學教學而言,明確的教學思路,是決定教學成敗的關鍵。而對學生而言,只有在教師明確、嚴謹的教學思路下,才能獲得更多的知識,才能理順自身的知識體系。否則,教師教學思路不明確,甚至混亂,就會導致學生思維混亂,一節課下來,摸不著頭腦,這是教師教學的大忌。因此,做好規劃,明確教學思路,看似很平常,沒有什么特殊的,但是卻對教學的效果起著決定性的作用,教師必須要重視,并認真執行。
通過這樣的教學思路規劃,能夠保證學生明確學習目標,也能夠保證教學內容與教學方式不會發生沖突,這樣也就會大大的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提高學生的認知和探索能力。
2.適當調整課堂結構
高中化學新課程的內容多,難度大,課堂時間緊。為了適應這一變化,教師要對課堂結構進行適當調整。
2.1 教師及時檢查作業。教師在課堂上要監督檢查學生的預習學案及完成情況,以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
2.2 教師要根據知識的梯度講解要點知識。對于難點、重點則要求學生先分組討論然后教師根據學生的討論結果加以闡述解釋,這樣可以節省大量的時間,又能使學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教學內容。
2.3 要注重知識的落實。對于重要的知識點必須配以相應的習題訓練和同步測試,讓學生在反復練習中予以落實,予以加強。
3.加強化學實驗,培養學生的動手和動腦能力
因受應試教育的影響,有些教師為了節省時間,多講習題,減少實驗,甚至不做實驗,其結果是學生缺乏實踐經驗,動手能力差,這不利于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不利于學生未來的發展。化學是一門實驗科學,化學概念的形成和定律的建立,離不開實驗事實的探討和論證。中等教育階段,化學實驗對于學生掌握知識、形成能力具有重要意義。教學中,在認真做好課本要求學生必做實驗的前提下,要大力加強學生選做實驗的容量及演示實驗,通過實驗引入概念,得出規律,檢驗假設,發展思維,培養學生探究知識的興趣和能力。例如,在講解鈉的化學性質時,可增加一個實驗:取一小塊鈉投入到裝有硫酸銅溶液或硫酸鐵溶液的小試管中,會有沉淀生成,這種現象必然引起學生的好奇,其思維開始活躍,產生積極的探究欲望。教師可將某些演示實驗(簡單的試管實驗)改為邊講邊實驗;開放實驗室,鼓動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自主設計、自主操作實驗。教師還可安排一些家庭實驗,如學習原電池知識后,布置一個課外作業:利用生活的某些物品自制簡易原電池,引導學生把課堂上學到的知識轉變成實際的應用。這樣就迫使學生自己去發現問題,去設計實驗,去創新。還可以將一些實驗設計成探究式實驗,利用課外活動時間叫學生去做,這樣能大大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教育科學實踐證明:化學實驗教學在完善學生學科素質、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訓練學生創造思維能力方面,可以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4.教學過程必須凸現三維目標是優化課堂教學的根本
4.1 創造和諧的學習環境、進行良好的情感教育。給知識注入生命,知識因此而鮮活;給生命融入知識,生命因此而厚重。新課程首先要致力于營造一種平等、和諧、支持性的學習氛圍。要激發學生的主體功能,教師要善于為學生創設學生心理自由、愉悅、健康、安全的學習環境,給學生以友愛、平等、快樂、成功的享受,營造出具有真誠接受和理解為特征的課堂教學氛圍,使學生意識到自己在一個群體中存在的價值。這就要求在師生互動時,教師積極鼓勵學生參與學習,鼓勵質疑問難,發表不同意見,讓學生能夠充分的傾述,教師表現出熱情、信任,在充分傾聽的基礎上進行有效指導、有效激勵,形成師生“互動流”,并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目標的達成中體現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4.2 設置良好的教學情景、合理開展適度教學。學生有效學習的必要條件是學生具有一定的學習心向。創設優良的學習情景就是把學生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到當前所要解決的問題上來,一方面為學生指明學習的方向,明確學習的目標;另一方面,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喚醒學生的學習需求,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學習情景通常以問題形式體現,好問題的要求是:一是問題有價值。問題對達成目標有貢獻,有必要,有價值。教學中千萬不能由“滿堂灌”變為“滿堂問”。二是問題具有挑戰性。問題能引發學生的認知沖突,如設計知識陷阱、設置知識墻等。教學中要克服“填鴨式”的隨口問。
4.3 創造有效的學生思維、提倡學生積極參與。學習論認為:學習是無序到有序的結構化了的過程。建構主義理論認為:學習是不斷順應和同化的建構過程。教學過程好不好的標準,主要是:一看課堂師生互動是否有效、學生是否人人參與、教學流程是否有創意、學生的思維是否產生碰撞和智力是否得到挑戰、師生的個性是否張揚等;優良的教學過程是以有效實現“過程與方法”課程目標為前提的,要求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引導者和參與者,是“平等中的首席”;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共同發展的互動過程,教師教和學生學彼此形成一個“學習的共同體”。二看學生的智力是否集中在教學重心相關的重要觀點上。
總之,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教材中的實驗不可能面面俱到。我們可以對教材上一帶而過的實驗,進行深入地研究。引導學生充分關注自然環境、人文環境以及現實的生產,生活問題,讓化學的學習“活”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