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宏
摘要:本文主要結合實際教學情況,對幼兒教育中的語言表達能力培養的重要性進行相應的分析,并提出幼兒教育中培養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相關策略。
關鍵詞:幼兒教育;語言表達能力
中圖分類號:G61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1578(2018)28-0232-01
1.幼兒教育中語言表達能力培養的重要性分析
1.1 幼兒教育中語言表達能力培養的必要性分析。現實生活中,語言是人與人之間情感交流、事物溝通以及獲取信息、表達自身想法的重要工具,無論在個人的生活還是工作中,語言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構成,與此同時,教育作為培養個人綜合素養的重要有效途徑,在開展教育活動的整個過程中,注重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是一種必然。另外,幼兒教育是個人參加教育活動的起點,也是其綜合素養逐漸發展完善的有效時期,語言表達能力作為個人綜合素養的重要構成,在開展幼兒教育活動中注重幼兒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是教育部門提出的相關要求,也是時代發展狀態下對人才所應具備的素養提出的要求。綜上,基于語言表達能力在社會中的重要性以及幼兒教育活動肩負的責任,可知:在整個幼兒教育活動中注重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是一種必然。
1.2 幼兒教育中語言表達能力培養的現實意義。幼兒教育中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其現實意義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一,幼兒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能夠讓學生更好的傳達自身的情感、想法和個人意見,對學生交友溝通等有著極其重要的促進作用;二,幼兒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能夠逐漸使學生成為語言表達流暢、樂于和同學老師開展學習交流活動的一類人,對學生的學科學習活動開展有著極其重要的促進作用;三,幼兒語言表達能力提升的同時,學生和教師雙方之間的交流溝通不斷加強,教師能夠更好的知悉學生的需求和想法,從而有針對性的制定教學計劃,提高教學活動的有效性。
2.幼兒教育中語言表達能力培養策略的提出
2.1 積極營造良好的語言環境,激發學生運用語言的興趣。激發學生學習語言的興趣,是幼兒教育中培養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有效前提,具有極其重要的現實意義。在整個幼兒教育過程中,良好語言環境的營造需要多方參與及配合,學校、家庭和社會三方彼此之間的緊密配合,才能夠營造出適合學生成長且較為良好的語言環境,并最大限度的發揮語言環境的積極作用。就學校方面而言,其不僅需要意識到幼兒教育學生語言表達能力培養的重要性,而且還需要根據學生的學習特點,有針對性的制定合適恰當的教學計劃,從而促進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以實際教學為例,在整個幼兒教育中,大多數幼兒都具備好奇心強、注意力不容易集中、活潑好動這幾個學習特點,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時,針對學生的以上學習特點,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通過播放動畫片這一形式,首先在課堂教學活動開展前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同時利用角色扮演這一教學方法,強化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從而在提高學生對課堂學習活動興趣的同時,提高整個課堂教學活動的有效性。就家庭和社會而言,這兩者在幼兒教育主要承擔支持和保護者的工作和責任,為良好語言環境的營造貢獻各自的一份力量。
2.2 結合實際開展教學活動,積極創建語言交流平臺。學生在幼兒階段,其學習能力和認知能力等各方面都較為薄弱,在培養其語言表達能力的過程中,容易出現畏難生卻、止步不前等學習心態,這些心態的存在,不僅影響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而且對學生今后的成長價值觀也有所不利。因此,在整個幼兒教育過程中,教師通過有效教學方法的運用,大幅降低整個教學活動的學習難度,對于促進幼兒教育中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有著極其重要的現實意義。整個幼兒教育教學活動中,由于學生對生活實踐的感觸較課本知識更深,因此,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的過程中,積極融入現實生活的相關元素,能夠極為有效的降低教學活動的學習難度。實際教學過程中,為了讓學生知悉一些生活安全常識,在開展課堂教學活動時,教師可以就游樂園的安全事項讓學生們進行討論,從而在開展教學活動的過程中為學生積極創建一個語言交流平臺。
2.3 豐富幼兒詞匯庫,促進幼兒語言表達能力提升。幼兒詞匯庫的豐富是幼兒語言表達能力進一步提升的關鍵。實際生活中,幼兒詞匯庫的豐富并非一朝一夕的功夫,而是需要日積月累才能得到的結果,為了在幼兒教育中實現豐富幼兒詞匯庫的目標,教師應就幼兒階段常用的詞匯語言進行相應的總結歸納,并逐漸教導學生知悉詞匯語言的含義及用法。教師在不斷豐富幼兒詞匯庫的同時,應該注意教學的用心、耐心,以便更好的實現教學目標。
3.結束語
綜上所述,幼兒教育中的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既是幼兒教育教學目標的重要組成,又是學生成長和發展階段不可或缺的重要素養,對幼兒的成長的發展有著極其重要的現實意義,學校、社會和家庭三者應共同努力,促進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與提升。
參考文獻:
[1] 閆光輝.淺談幼兒教育中的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J].才智,2016(14):178.
[2] 滿愛杰.淺談幼兒教育中的語言表達能力培養[J].赤子(上中旬),2015(06):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