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洪流
(江蘇省如皋市長江鎮永平幼兒園,江蘇如皋 226532)
虞永平教授指出:課程游戲化不是另搞一套課程體系,而是對現有課程的優化和完善,倡導《指南》理念指導下課程的適宜性和有效性。那么如何將原有的課程進行優化和完善呢?課程的優化和完善離不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而與幼兒息息相關的本土資源就是一個不可或缺的根本要素。近幾年來,教師除了對原有課程進行了篩選之外,還對本土資源進行了收集、匯總、遴選和梳理。將身邊的一些本土資源植入幼兒園課程,豐富了幼兒的課程內容,從而優化完善了幼兒園教學。
課程游戲化項目旨在推進《指南》精神的進一步落實,在實施的過程中,課程游戲化涉及很多方面,資源進課程就是其中的一部分[1]。我園地處如皋市長江鎮新鎮區緯一路北側,臨長江支流“星躍河”而建,自然資源優美,江韻鄉土資源豐富。自然規律的變化,豐富多樣的動植物,取之不盡的自然材料,地勢多變的活動場地等,為幼兒提供了豐富多變的信息和材料,是幼兒學習的最佳課程資源。那么可以開發和利用哪些資源呢?在開發時我們考慮了三個因素,一是要有利于社會進步的:即積極向上的;二是滿足幼兒興趣和發展需要,并符合幼兒身心發展特點的;三是與教師的教育水平相適宜的。基于這三種因素的考慮,我園將本土資源進行了分類、匯總,開發了一些具有我們江韻生態的園本課程資源。如蟛蜞、風箏、蘆葦、魚、船,等等。以小班《蟛蜞樂》為例,蟛蜞是我們長江邊特有的物種,它是螃蟹的一種,生活在江邊的蘆葦灘里,喜歡潮濕的生活環境。當小蟛蜞來到小班的教室后,幼兒很興奮、很開心。對于他們來說蟛蜞是既熟悉又陌生的,熟悉于餐桌上的螃蟹,陌生于它怎么這么小?它是小螃蟹嗎?它吃什么呢?它的家又在哪里呢?顯然幼兒對它很感興趣。當然,除了考慮幼兒的興趣外,我們也考慮教師的興趣、能力等情況。從課程的開展情況來看,我們將蟛蜞這個鄉土資源開發引入課程,是適宜的、有效的。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長的兒童觀、教育觀對孩子的教育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近年來,我們通過開學初的家長會,給家長的一封信,班級群等形式幫助家長了解幼兒園教育,使家長和教師形成了教育合力,促進幼兒的全面發展。自課程游戲化推進以來,為了轉變家長的兒童觀和教育觀,讓家長由以前的配合者轉變為主導者,我們整合了家長資源,并采用了兩種方法讓家長走進課程。一是真誠地邀請家長來園參加活動,讓家長了解幼兒園即將開展的主題活動內容,開展的意義以及幼兒要有哪些前期經驗等,讓家長對課程有初步的認知;二是課程開展中鼓勵幼兒回家主動與家長交流,調動家長了解活動開展進程的積極性,并主動參與課程,并且教師可以根據需要生成一些以家長為主導的活動,比如,有位家長是開寵物店的,教師可以帶孩子去參觀寵物店,這位家長有豐富的飼養經驗,可以為孩子們講解動物的名稱、生活習性等。在《蟛蜞樂》中,當幼兒了解到蟛蜞的家在哪里時,可以讓家長們帶幼兒們來到江邊,帶領幼兒一起挖掘、尋找它們的家。家長的積極參與,不僅增進了親子關系,還融洽了家長與教師之間的關系,優化了活動形式,讓活動形式變得豐富多樣。
《指南》里指出:幼兒的經驗是在與材料的互動中逐漸積累起來的,作為教師我們要最大限度地為幼兒提供豐富的活動材料,支持和滿足幼兒的學習需要[2]。自然材料是孩子們最喜歡的材料之一,我們長江邊物產豐富,有各種農作物的種子、秸稈、樹木、花草等,在不同的季節、不同的課程中,可以根據需要收集并投放到區域活動中。如在《美麗的春天》主題活動中,我們教師在美工區投放了枯樹枝,幼兒們用粘土做葉子、花朵粘在樹枝上;幼兒們帶來種子種在種植區,觀察種子的生長過程。在《豐收的秋天》主題活動中,我們收集并充實到各個區域中的自然材料就更多了,有秸稈、玉米皮、玉米芯、棉花托、花生、豆子等。這些自然資源的有效運用,不僅大大豐富了課程材料,調動了幼兒主動探索的興趣,還彌補了教師自制及購買的材料所帶來的不足,既經濟、實惠又有趣味性。
利用社區豐富的社會、文化資源,挖掘其中蘊含的教育價值,是幼兒園教師必須具備的專業能力。為了讓孩子們走出幼兒園,走進社區,學會學習,學會共同生活,我們挖掘了本地區獨有的民俗民風、傳統文化及一些文化品牌,如“清明節吃楊柳燒餅”“端午包粽子”“長江鎮永平小學”“哨口風箏——非遺文化教育基地”“陳美珍家禽養殖場”“青少年素質教育基地”“熔盛船廠”“皋張汽渡”等,這些民俗文化及場所不僅為幼兒了解家鄉的自然地理、文化風俗等提供了課程內容,也為我們的課程開展增加了活動資源和場地。如大班《風箏》的主題活動,在風箏的制作和放飛過程中,“哨口風箏——非遺文化教育基地”“長江鎮永平小學”成了幼兒們社區學習場所。在風箏基地,幼兒們見識到了各種各樣的風箏,“如皋風箏制作代表性傳承人”陸松山老師,他豐富的風箏知識和制件技術更是不可缺少的教育資源,這些都極大地激發了幼兒們制作風箏的興趣。與本園相鄰的永平小學操場是小朋友實現放飛風箏的實踐場所,幼兒們在那里嘗試放飛風箏,在失敗中發現問題,積累經驗,體驗著興奮、期待、失落和成功的快樂。近兩年來,我們帶著幼兒走出幼兒園,參觀碾米坊,田野寫生,去養雞場拾雞蛋,走進社區養老院、皋張汽渡等,讓幼兒們在親身體驗中開闊視野、增長知識、了解生活、體驗勞動、感受生活美。
綜上所述,在課程游戲化背景下本土資源進課程,是教師兒童觀、教育觀和課程觀的重要轉變,是《指南》有效落實的具體體現。本土資源的進一步開發和利用,還需要我們作出進一步的探索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