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鶯
(江蘇省常州市西新橋小學,江蘇常州 213002)
課堂教學是學生學校生活的最基本構成,它的質量直接影響到學生當下及今后的多方面發展和成長。“新基礎教育”語文教學改革鼓勵教師創造性地利用教材,把教材中的書本知識,按不同的內在邏輯,基于學生的年齡特征和成長需要,組成由簡單到復雜的結構鏈,基本以結構為大單元策劃、組織教學內容[1]。這種整體結構的思維方式和單元整體教學的策略給語文教學帶來煥然一新的面貌。在“新基礎教育”研究的浸潤下,筆者認為可以立足于國家課程校本化實施,以主題引領開展學科內的實踐學習、學科間的整合學習,努力讓學生的學習、活動和其生命成長整個融通,來突破原有課堂中存在的僵化、割裂、單調、脫離生活的問題。
我們用主題來組合課文,把各個單元中多篇課文“拎”出來,形成指向一致的“主題語境”,幫助學生與文本視界相融合,獲得情感體驗,提升人文精神。例如,圍繞愛國的主題,進行縱橫交錯的編織。從縱向上形成閱讀贊美祖國大好河山的文章的方法結構。從橫向上來說各年級的愛國主題綜合活動開展也有其不同的落腳點,如四年級以“上下五千年”為切入口;五年級緊扣長征主題“走進崢嶸歲月”;六年級則是“走近民間文學與民間風俗”等。
我們關注學生生命成長中的節點活動,把這些實踐活動與語文學習整體相融合,形成課堂教學和學生實踐活動的雙向互通。我們在一、三、六這三個有轉折意義、節點意義的年級分別開展了“我是小學生了!”“十歲,我在成長!”“今天我畢業!”的主題學習,將一剎那的感動變為一段成長的課程探究歷程。
生活是最好的教材,季節變遷從來都是文化生成的重要素材。借助這個兒童熟悉的主題,我們試圖讓學習內容與實踐經驗相聯系,更好地讓學生從簡單的生理感受邁向一種文化程度的學習。我們將教材與生活相融通,創生課程資源,從關注自然、傳承傳統出發,在四季的大循環中開啟一條追溯中國傳統節日之路。例如,在“春天來了”主題中,遵循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與認知水平,符合學科的特性,語文低年級注重個人感受,文本選擇以童謠、童詩為主,中、高年級更加注重文化的維度,讓文學更加文學。
在語文課程學習中,我們以備課組為單位研讀教材,梳理文本、確定主題;然后將多版本教材打通,拓展內容、豐富資源,完成教學設計與活動設計;接著開展形式多樣的實踐活動和系列化的創作體驗,并舉行各類主題競賽活動和內容多樣的評比活動;最后教師還撰寫課程故事,進行實踐反思。通過主題導學、主題推進、主題總結的課型范式,形成了“一課帶一串”“一課帶一本”“一本帶多本”的實施樣態。在學習的過程中,我們非常重視學生學習方式的多樣性,以聽、說、讀、寫、觀、吟、誦、唱、演、畫等方式開展語文實踐活動,為不同學習風格的學生提供了展現自我平臺。
語文學科的探索與突破產生了輻射效應,帶動了其他學科教師對課堂教學的進一步研究與變革。如何進一步將知識進行結構關系的重組,將結構化的、以符號為主的書本知識重新激活,實現書本知識與三個方面的溝通(與人類生活世界的溝通;與學生經驗世界、成長需要的溝通;與發現、發展知識的人和歷史的溝通)?例如,美術學科開始立足學科育人價值的挖掘與轉化,挖掘教材中內隱的美術文化因素,思考在傳統文化與美術課堂中架起一座橋梁,將文化鄉愁植根于學生心中。
要突破,必須從頂層開始變革,共同策劃學科融通主題的開發,從天地人事中的“四季”入手,以語文教研組為主,其他學科輔助支持,學校層面教科室全面統籌,打破學科界限,在統整的視角下培養兒童的綜合體驗能力。我們在研究中已經逐漸形成了“頂層設計——年級統整——分科協作——成果展示——校級交流”的機制。在主題學習活動實施前,學校課程教學部、學生發展部負責人、教研組長、年級組長聚在一起,就方案設計進行前期思考,如“春天來了”這個方案就經過了五次大型研討。我們把方案初步確定后,年級組和學科組充分調動教師的課程研發積極性,借助這個主題,促進各科教師從自身學科特質出發,為學生的實踐研究提供支撐,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動參與者、建構者。例如,在“春天來了”主題中,六年級切入點在“風箏”,科學組引導學生制作能飛的風箏;數學組引導學生探究風箏線和地面的夾角等問題,探究風箏怎樣飛得更高;語文學科則結合風箏主題,學習用不同形式進行表達。
四季活動融入日常教學打破了原有組織之間的各自為政,促進了各組織之間圍繞統一主題的協同合作:部門的通力合作——需要各部門與課程教學部合作,共同擬定活動與學科學習相整合;年級組的打通——不同學科教師之間實現跨界合作,為同一主題提供智力支持與技術指導、協同教學,一切學科的融合都是為了解決實際問題;備課組力量的彰顯——具體內容的選擇就需要備課組協同開發。例如,五年級教師為了資源的篩選群策群力,描寫春天的宋詞何其多,究竟該選擇哪些呢?教師在一起商討,首先,得符合學生的接受能力,不能選擇那些讀起來太生澀的、領悟起來太深奧的詞,否則,會讓學生感到難度太大,失去學習宋詞的興趣;其次,要選擇有明顯描寫春天景物的宋詞,因為最終是要讓學生在宋詞中找春天,感受春光的美好,這樣對學生來說理解的難度也不大,還有利于學生背誦。于是,在本著以學生為主的立場下,精心挑選了五首宋詞,分別是蘇軾的《蝶戀花》、朱服的《漁家傲》、黃庭堅的《菩薩蠻》、秦觀的《行香子》和《好事近》。
在多學科的融通過程中,原有的組織形式等均發生了變化,變化最大的就是教師。開放的心態、開放的視野,也挑戰我們的管理思維。在具體實施過程中產生了許多思想上的交鋒,如在研討中希望美術學科適當調整教學內容,以期與其他學科更為匹配,我們的美術教研組長據理力爭,堅持尊重學生的發展規律與學科特性架構內容,后來我們選擇尊重專業,留下一份看起來似乎不是那么渾圓的設計……正是這份尊重與自由也激發了教師資源研發的自主性,如體育學科在主題教學中始終找不到自己的位置,他們覺得把教學納入春天主題有些生搬硬套、很牽強,因此,我們在整體設計中對體育學科沒有硬性要求。但看到其他學科教師都行動起來,一些體育教師也心動了,開始設計實踐性活動讓學生體驗、感受,豐富學習資源。
在課程建設中,以實踐為特征的活動成為課堂教學最好的資源。活動的打開、跨界,從多個方面切入,打破了學科界限,而學科教學為綜合活動提供發現、研究新問題的基礎能力和保障。在這美妙的探索之旅中,學生和教師共同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