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艷棠
(江蘇省海安市城南實驗小學,江蘇海安 226600)
以《角的初步認識》這一課作為案例來培養學生的結構化思維,在內容的選取上還是值得一試的。小學數學的知識體系主要有兩大類:代數和幾何,而角屬于幾何中的一個知識點。
在蘇教版教材中對角的認識大致分為三步:二年級下冊中的《角的初步認識》以及《認識銳角、直角和鈍角》;四年級上冊中的《角的定義及線與角》;四年級下冊中的《多邊形的內角和》。而在二年級下冊《角的初步認識》這一課中,基于學生的生活實踐經驗,教材中編排了從實物中抽象出角的模型。初步感知角的表象,但是教材提供的素材是有一定的針對性的,有三角尺上的角、書本上的角和鬧鐘上的角,為認識“角的大小”提供了豐富的素材。通過抽象出的三個不同的角的觀察對比,引導學生思考,從而歸納出角的特征:一個頂點兩條邊。這也是本階段要學習的“角的初步認識”。
針對角這一節課的知識,筆者特意翻閱了蘇教版一到六年級的所有教材,將與之能夠聯系起來的知識全部列舉出來,看看哪些內容對筆者這節課教學有所幫助。例如,一年級上冊就編排了《認識圖形(一)》,主要了解立體圖形;一年級下冊又設置了《認識圖形(二)》,了解了四個基本平面圖形;二年級上冊同樣學習了《平面圖形——多邊形》,最主要的是平行四邊形的初步認識。這些圖形的認識經歷了從立體到平面的編排過程。緊接著《角的初步認識》的第二課時學習的是“銳角”“直角”和“鈍角”的認識,將知識融合在一起教學,是希望學生能夠在獲得角的認識的經驗的基礎上,及時準確地學習角的分類,讓學習更適應學生的特點;四年級上冊《角的定義》,揭示了角的本質屬性(一點引出兩條射線);四年級下冊將角融入了基本圖形的內角和,讓“角、面、體”形成了一個體系。
在了解了一到六年級數學教材中與角有關的知識后,筆者還查閱了北師大版、人教版和浙教版的教材,各大版本對《角的初步認識》各有千秋,但它們都沒有離開一個素材——鐘表上的角。蘇教版、北師大版和人教版都是通過從鐘面上發現角,抽出了角的原型。浙教版雖然在教學例題中沒有,但在練習中也運用了這一素材,通過鐘面上的角區分角的大小。
通過對教材的分析以及對本節課知識的一個數據分析,筆者發現了兩個問題。
問題一:不管是蘇教版,還是其他各大版本,都是從實物中抽象出角,再進行教學,認識角的各部分的名稱、畫角、比角。
問題二:學生們在一年級已經學過立體圖形和平面圖形,到高年級時學生們就會理解立體圖形、平面圖形和角的關系,那我們在二年級教授角的時候是不是可以將他們融合在一起呢?
基于這兩點的思考,筆者想是不是可以摒棄教材中從實物中抽象出角的教學方法,而是通過圖形的呈現,一步一步地提出角,并了解清楚體、面、角之間的關系,讓學生形成“體中有面,面上有角”的知識體系,再通過活動認識角的組成部分,一個角有一個頂點兩條射線,最后,通過合理的練習,讓角再回到面,回到體,幫助學生在腦海中建立完整的點、線、角、面、體的結構體系,形成系統的教學過程。
為了較好地培養學生的結構化思維,筆者結合以上思考,巧妙設計了一節課,將點、線、角、面、體都融入了課堂教學,具體流程如下。
第一環節(見圖1),筆者從學生熟悉的三個立體圖形長方體、正方體、圓柱開始,復習了“體”;接著從立體圖形中找出平面圖形,也稱作“面”,形成“體中有面”的教學結構;接著筆者通過尋找,在平面圖形中發現“角”,繼續形成“面上有角”的教學結構。由此,在學生的大腦中形成了完整的“體中有面,面上有角”的結構性思維。

圖1
第二環節(見圖2),采用有趣的小組活動,從教師準備的多種素材(如小棒、剪刀、圓片、毛線、吸管、畫圖紙張)中,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創作一個角,通過動手操作、交流、自主匯報等活動還課堂于學生,讓學生們自主探尋角的兩大基本特征:一個頂點兩條直直的邊(線),讓學生了解點、線、角的聯系,并指導學生如何畫出角。整個過程輕松、愉悅。

圖2
第三環節(見圖3),簡單地判斷角,鞏固對角的認識,聯系第一環節中的幾個基本平面圖形,尋找平面圖形中都有幾個角,把“面上有角”體現得更深一些。再進一步加深尋找立體圖形中的角,由“角—面—體”,加深學生對“角組成面,面構成體”的認識,接著回到生活中的角,舉例介紹生活中的角,感受數學來源于生活,生活中處處是數學。

圖3
第四環節,認知角的大小,對此,筆者設計了一個活動角,學生通過觀察筆者演示角的大小,明白角是通過兩邊張開的開口大小來決定的,然后再讓學生到小組中,去感受角的大小。學習“角的定義”時,筆者還會利用射線的知識幫助學生更好地了解角的大小。
整節課筆者通過這四個環節展示了角的初步輪廓。希望通過教學,學生們能獲得一個完整的知識結構體系,能夠帶給學生們不一樣的思維沖擊,也希望在豐富的課堂活動中,帶給學生不一樣的學習體驗[1]。
通過《角的初步認識》這一課,學生們對“點、線、角、面、體”之間的直接聯系有了進一步的了解,能夠理解“體中有面,面上有角”的含義,能夠準確地說出角的兩大基本特征:一個頂點兩條邊(線),基本達到了本節課筆者所預期的效果,也較好地提升和鍛煉了學生們的思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