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 銘
(福建省廈門市松柏第二小學,福建廈門 361012)
教育改革一直跟隨著社會的發展,致力于為社會提供優質的人才儲備。在小學數學的教學中,小學數學課堂提問的有效性,對學生的綜合發展起著巨大的作用。它可幫助學生發散數學思維,增強數學邏輯思維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為學生未來的數學學習奠定一個良好的基礎。
在課程結構方面,新課改強調課程之間應該均衡發展,促進學生的綜合素質提升,增加課程的綜合實踐類活動的比重,讓學生不再局限于理論知識的學習,將課程的綜合性和選擇性開放給學生。課程內容也不再局限于課本之中,教師應該讓書本上的“死”知識“活”起來,讓學生靈活地掌握課本內容。在課程實施方面,教師要做學生的引導者,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課堂教學活動,培養學生獨立探究、合作學習的意識。在課程評價方面,教師要多鼓勵學生,尤其是小學生,他們的性格比較敏感,不能以成績作為衡量學生好壞的唯一標準,而要關注學生的全方位發展,促使學生更有信心地學習[1]。
數學涉及我們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它能夠幫助我們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建立一個平等、有序的社會生活。教師可以在小學數學課堂中結合生活實際,設計一些數學問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吸引小學生的注意力。同時也能夠在生活化的提問中,了解小學生的興趣所在,有利于教師在以后的教學中“對癥下藥”。
例如,長方形與正方形在我們的生活中隨處可見,教師在引導小學生學習這一部分內容時,首先將圖形的道具介紹給學生,讓學生思考:在我們的生活中,有哪些物品與這些形狀相同呢?此時,學生們都開始回想生活中的物品,試圖找出對應的形狀。然后教師可以引領學生一同尋找生活中的圖形,如我們所在的教室便將地面劃分成一個長方形,我們的桌面是一個正方形,我們的黑板也是一個長方形等,讓學生學會去觀察周邊的事物,從而形成一個留意生活的好習慣。
在一個班集體中,雖然學生接受的教育是一致的,但是學生之間的差異性與獨特性始終存在。教師在設計教學問題時,也應因人而異,因材施教,充分調動每位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挖掘學生的數學潛力,通過不同難度的問題充分調動不同層次的學生的探究積極性[2]。
例如,用字母表示數的教學,需要學生有一定的抽象邏輯思維,能夠靈活地運用各項知識,將它們串聯起來進行問題的解答。在面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時,教師應該分層次設計問題,如小紅1歲的時候,她的爸爸是31歲,那么小紅3歲時,爸爸是多少歲呢?你是怎么想的?能否用一個式子表示?這樣的問題可以由基礎不太好的學生進行回答,以增強他們的自信心。將問題再轉換一下,假如小紅a歲,那么他的爸爸是多少歲?此時我們用一個式子應該怎么表示?面對有一定難度的問題,可以由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回答,讓優秀的學生更優秀。
抽象的思維邏輯對數學學習來說十分重要,小學生只有具備一定的數學思維,才能夠理解數學知識,提高數學學習效率。因此,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應該注重對學生數學思維的訓練,提升學生的數學思維發展能力與品質。為此,教師應該經常設計一些開放性的問題,培養學生多方位、多角度地看待問題。同時,也要讓學生學會聽取他人的意見,從而發散自己的思維,促進自身的數學自學能力的發展。
例如,教師在教學《圓的認識》時,出示圖形(如圖1所示)并問學生:如果把這些學具放在密封的箱子里,用手去摸,誰能最快把圓摸出來?并說出摸的方法。然后通過追問為什么不摸和,讓學生直觀形象地感知圓是由曲線圍成的“一中同長”的封閉圖形。再通過引導學生看一看、畫一畫、比一比,理解圓心、半徑和直徑的意義,最后通過學生隨機畫兩個圓,引發學生思考:為什么隨機畫的兩個圓,有大圓也有小圓,有的兩個圓交叉一起,有的兩個圓卻相隔好遠?(如圖2所示)你認為和什么有關?從而直觀、形象地讓學生明白了圓心決定圓的位置,半徑(直徑)決定圓的大小,幫助學生開拓思維,從而提升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

圖1

圖2
層次代表了不同階段的發展狀況。教師在進行小學數學教學時,在課堂伊始應該設計一個怎樣的問題,才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將學生引導至課堂學習中?那么,這個問題應該是有趣的、簡單的,讓學生能夠脫口而出的,才會讓學生的目光聚集在教師的身上。而在課堂的教學過程中,知識的傳授應該是有一定深度的,那么設計的問題,也應該與之相匹配,能夠引起學生的思考,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在課堂的總結階段,問題的設計應該是全面的,不僅要考慮到學習內容,還要依據課程目標,讓學生明白這節課的整體知識,不僅是理論知識,還包括情感態度以及它的價值所在。
例如,教師在講授《小數》的相關知識時,首先在課堂中提出一個問題將學生們帶入教學情境,如我們在買東西的時候,通常售貨員會找零錢給我們,你們有收過多少元的零錢呢?此時,有的學生說一塊五,還有的說三塊五。面對該情況,教師可以追加一個問題:那么三塊五還可以怎么說呢?有的學生會說三元五角,也有的學生可以正確地回答出是3.5元。教師這時可以說:“對,3.5元,在這里它就會涉及一個小數的問題,也就是我們要學習的新知識。”通過問題的層層遞進,教師可以將學生的思維掌握在自己的手中,順利地開展教學活動。
總而言之,在新課改的背景下,提問教學在小學數學課堂上的有效運用,能夠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用啟發式的教學方式代替傳統的講授式,讓學生更具創造性,發散自身的思維,深刻地理解數學中的抽象知識。同時,提問教學將學習賦予了一定的趣味性、挑戰性,激發了小學生的探究欲望,提升了他們的學習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