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 鳳
(寧夏銀川市興慶區回民第二小學,寧夏銀川 750000)
在古詩教學中,教師一般只會要求學生們背誦,淺顯地理解釋義,這往往浪費了古詩的資源,而用音樂把古詩表現出來,這樣既可以達到傳統教學的目的,又可以解決學生學習古詩困難的問題,從而培養學生的語言和自主學習的能力。現在,在小學音樂課本中也經常可見,給古詩配上旋律后的歌曲,這些歌曲使枯燥、乏味的古詩給人以美的感受。這不禁讓筆者有一個很好的想法:如果把這些古詩詞都譜成曲子,學生背古詩的積極性會不會提高呢?此時,正趕上第三節課是五(2)班的音樂課,筆者布置了這項作業,學生們的積極性很高,饒有興趣地互相商量著…… 而后就有音樂素養高一些的學生為古詩譜寫了簡單的旋律。
1=F 4/4
6· 1 2 5 3 5· 6 5 3 2
鋤 禾 日 當 午, 汗 滴 禾 下 土。
1· 3 2 1 6 2· 1 6 1 1
誰 知 盤 中 餐 , 粒 粒 皆 辛 苦。
實踐證明,在古詩教學中融合音樂學科中的有利因素,進行學科綜合,注重音樂在古詩教學中的滲透功能,有利于提高古詩詞的學習效率,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因此,音樂以它那獨特的表現方式和活潑歡快的旋律,感染著學生,深受學生的喜愛,已成為學生生活、學習不可替代的重要組成部分[1]。
以音樂教學為載體,使枯燥的古詩詞有了動聽的旋律,借助古人的平仄吟誦腔調,會讓學生們更加容易接受古詩詞,而且還能恰當地發揮跨學科的作用,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促進學生個性全面、和諧的發展。
針對小學古詩教學的填鴨式、抄寫式、鑒賞式等幾個誤區,結合大部分學生學習古詩死記硬背、不求甚解的現狀,利用音樂在古詩教學中的強大優勢,發揮音樂在古詩教學中的潛在功能,教給學生學習古詩的操作策略,探索適合學生自身發展的學習方式。融合古詩與音樂的韻律美開展古詩詞教學,讓學生能在韻味無窮的藝術氛圍中輕松、愉悅地感悟古詩的詩情、詩境,感受祖國傳統文化的深厚底蘊;能避免古詩教學單一、枯燥的教學模式,讓學生在詩樂交融的情景中感悟、欣賞古詩;能全新解讀古詩,擴大學生的理解層面,變革現有的呆板的學習方式;能在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同時,加強學生對古詩的積累,開拓教師古詩教學的空間;能利用學科整合和民族文化底蘊的優勢,探索適合學生自身發展的學習方式[2]。
讓學生在音樂的旋律中自由翱翔,如古詩《送孟浩然之廣陵》,詩人并沒有正面渲染離情別意,只寫了在煙花迷人的季節,故人的孤舟已在碧天綠水間消失,自己還在黃鶴樓憑欄目送,只看見滾滾江水流向天際。如何體會到詩人洋溢在字里行間“黯然”的心境?學生理解詩意后,班里的古箏手推薦用《陽關三疊》配曲,大家邊閉目傾聽古箏曲,邊想象詩人與友人分別的情景,一波三折的旋律,舒緩而又委婉的節奏,適度的起伏,猶如流水在低回、在哀嘆。漸漸地,在音樂的包圍中,學生被打動了,他們的情感隨著音樂一起流淌。這時,學生再讀這首詩,文字中蘊含的離別情在音樂聲里感染著學生的心靈,他們深深地沉浸于自己的誦讀之中。古詩詞的誦讀要有平仄、節奏和簡單的旋律。平仄的搭配、節奏的停連、韻律的悠揚,在四言句中為兩個音節“江山/孤舟,獨自/垂釣”;在五言句中為三個音節“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在七言句中為三個音節“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云腳/低”等。這種韻母的押韻,產生了聲音的復沓美;聲調的平仄和疊字、疊句的使用,從整體上給古詩帶來了和諧的美感。
古詩在音符中流淌,最大的體現就是用來吟誦。古人的詩本身就具有音樂性,而以吟唱的方式,抒發自己懷古感今的情懷。唱詩是語文和音樂學科的完美結合,“古詩音樂化”,讓學生用音樂旋律演唱古詩可以煥發出一種古典與現代相結合的詩性美,正如《詩詞大會》中貴州鄉村教師梁俊帶領學生演唱的袁枚的古詩《苔》,為這個喧囂的世界帶來了一陣清風。中國詩人從古至今作詩和音樂是不分離的,他們有的用阮,有的用古琴、琵琶,配以古詩吟誦,此情此景,才更能使詩的靈魂得以最大限度的釋放[3]。
總之,通過古詩吟唱改變學生學習古詩的現狀,以古詩吟誦、古詩新唱的學習方式感受古詩的無限魅力,繼承和創新中華民族的唱詩傳統,使學生熱愛祖國的民族藝術,激發愛國主義情感。
教師引導、鼓勵學生通過反復誦讀、深入吟唱等形式,使學生能夠了解古詩詞的節奏韻律,理解古詩詞表達的情感,這是古詩學習的必要手段。借助音樂元素,為學生指明如何打開古詩詞學習的窗戶,或搭建一個開窗的簡易平臺,這也許是小學教師所期待的[4]。
古詩詞經典誦讀已成為當今小學階段早、午誦讀的重要內容,我們應以簡單的教學模式引導學生自發的吟誦,遵循學生的身心特點,把音樂元素與古詩詞有機結合在一起,讓學生在熱愛中去學習。從而養浩然正氣,立奮發之志,為將來的成就奠定基礎。相信學生們在傳揚中國古典詩詞文化的同時,也會徜徉在音符的長河中“腹有詩書氣自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