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巧云
(江蘇省宜興市城北小學,江蘇宜興 214200)
《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2011年版)》明確提出,美術課程是通過視覺形象的感知理解與創(chuàng)造來對學生進行美育的一門課程,這也恰恰是美術課程的教學要求。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每位教師都需要針對青少年的天性以及繪畫的心理特點,在課堂中巧妙地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意識以及創(chuàng)造能力。“兒童繪本”往往有著絢麗的色彩、可愛的形象以及有趣的故事情節(jié),這些優(yōu)點都能夠很好地對學生產(chǎn)生極強的吸引力,教師應當好好加以利用,帶給學生更好的美的體驗。
繪本其實就是圖畫書,這種獨立的兼具文學性與藝術性的圖書形式對青少年往往有著強烈的吸引力。本文中所指的“兒童繪本”并不是市面上的卡通或者連環(huán)畫圖書,而是專門針對低齡人群的一種圖書,其中的圖畫大多也是由名家創(chuàng)作的。
建議將“兒童繪本”融入小學美術教學主要是由于它不僅符合小學生的心理需求以及審美特點,還十分符合小學美術教學的要求。小學生正處在從“幼兒期”過渡到“兒童期”的階段,在這一階段中,小學生的思維也處在極為關鍵的轉折期。在這個階段小學生的思維開始由具體的形象思維逐漸過渡到理解抽象的邏輯思維。在逐漸理解的過程中,他們仍需要借助許多的生活經(jīng)驗以及具體的形象事例來幫助理解。因此,在小學階段一般是不建議教師直接安排學生進行復雜的寫實的成人作品的創(chuàng)作,否則學生往往會因為感到難以理解而對美術課程產(chǎn)生厭倦,學習美術課程的興趣也會大大下降。小學階段的美術教學更適合在教授過程中融入趣味性、游戲性以及創(chuàng)造性的內容,這樣才能夠更好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進而教師也能夠更好地完成教學工作。
“兒童繪本”不僅有許多可愛、生動的形象,畫面中還有許多有趣的故事表達,極具趣味性。并且兒童繪本的敘事方式也更符合小學生的思維方式,故事一般較為簡潔,正是由于兒童繪本的種種優(yōu)點,才能讓它更好地在課堂中得到應用。
“課堂導入”是美術課堂的重要構成部分,需要教師選擇有效的方式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更好地引導學生投入課堂的學習中來。“兒童繪本”中有趣的畫面和故事能夠滿足學生好奇、愛看圖片的特點,十分容易激發(fā)學生的興趣[1]。教師可以將“兒童繪本”與多媒體教學相結合,運用在導入環(huán)節(jié),這就能極好地激發(fā)學生的興趣。例如,在學習《色彩心情》時,教師就可以在導入環(huán)節(jié)使用李歐·李奧尼的畫作《小藍和小黃》,在這一抽象派的繪本中,作者使用兩個色塊來代表兩個孩子,故事的開展圍繞著“愛”與“融合”的理念。雖然故事中看似并沒有具體的人物形象,但是學生卻都能夠輕松地理解故事所要傳達的信息,學生也能夠極為精準的感知故事中兩個孩子的心情。通過這一繪本作為色彩課的導入不僅十分符合課程的教學需要,還能激發(fā)學生對色彩的好奇心,進而為構建高效課堂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在之后的課堂中,教師可以向學生講授色彩的理論知識,學生在學習之后便能夠理解如何用色彩來表達人物心情。如此一來,教學便不再是枯燥乏味的純理論講授,學生能夠在興趣的引導下對將要學習的知識產(chǎn)生期待,學習效率自然更高。并且“兒童繪本”的形式多種多樣,有立體形式的“兒童繪本”,也有講述名畫由來的“兒童繪本”,這些不同的繪本類型都可以作為美術課堂不同的導入工具,幫助教師更好地開展教學工作。
在教學過程中,不難發(fā)現(xiàn)小學生更喜歡用畫筆無拘無束地表達他們內心的真實想法。這種表達方式雖然純真、率直,卻無法幫助他們更深層次地理解藝術語言。在教學中,教師可以選擇用“畫”與“畫”溝通的方式引導學生更好地了解美術語言。“兒童繪本”中有許多不同的繪畫形式、手法,這些不同的形式以及手法能幫助學生更好地拓展藝術視野,更好地理解藝術語言。教師應當積極引導學生去了解畫面的藝術表達方式,如“色調”不僅能夠表現(xiàn)環(huán)境,還是表達心情的一種語言;“構圖”有著疏密之分,也有著多少之分。在學習繪本《十四只老鼠賞月》時,教師可以告訴學生,作者通過不同的色彩來表示月亮升起過程中的不同光線的變化,以細膩的筆觸展示了大自然的動人之美,整個畫面充滿了純凈、浪漫之感。
在美術課堂中,教師往往會將注意力放在圖片的展示上,雖然學生會驚呼這些圖片的細膩動人,但是卻不懂如何理解圖片更深的意義內涵,這時就需要教師為學生細細解讀圖片所要傳達的意義。人類的視覺系統(tǒng)與聽覺系統(tǒng)看似互不相關,但是視覺和聽覺往往是一種相輔相成的關系,教師在展示圖片的同時為學生講述圖片的賞析知識,能在這個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文字與視覺語言之間的轉換能力。例如,在學習繪本《不一樣的卡梅拉》時,教師可以先讓學生觀看一遍沒有文字的純圖片版,之后可以邀請學生根據(jù)自己對書中畫面的理解來講述故事內容。在這之后,教師再讓學生閉上眼睛聽自己講出故事情節(jié)來再現(xiàn)書中畫面。雖然繪本中的畫面是靜止不動的,但是在學生腦海中的繪本畫面卻像動畫片一樣動了起來,而這其中的原因就是因為視覺與聽覺相結合起來了。此外,教師還需要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能力,還是以《不一樣的卡梅拉》為例,這個繪本講述的是一只充滿奇思妙想的小雞的歷險記,故事是開放式結局,留給了讀者很大的想象空間。教師可以讓學生在課堂上或者是課后自行想象后續(xù)故事,并模仿《不一樣的卡梅拉》的繪畫風格,補充畫出后續(xù)的故事。
雖然“兒童繪本”在小學階段的美術教學中能夠極好地幫助教師展開教學工作,但是教師也需要選擇出合適的繪本更好地輔助教學工作。在面對一、二年級的學生時,應當選擇色彩艷麗,構圖簡潔的繪本;對于三、四年級的學生則更加傾向于培養(yǎng)其創(chuàng)造力。教師需要根據(jù)教學對象的不同選擇不同類型的繪本展開教學。
現(xiàn)代美術教育更多地傾向于培養(yǎng)學生的美術興趣,陶冶學生的性情,提升學生的審美素質,進而培養(yǎng)出綜合性的高素質人才。作為一名美術教師,應當積極利用手頭的兒童繪本資源,將之巧妙地融入課堂教學,更好地激發(fā)學生的想象力與創(chuàng)造力,幫助學生更好地領略美術世界的絢麗多彩,感知色彩的奇妙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