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光明
(江蘇省泰興市新街小學,江蘇泰興 225474)
積極有效的課堂評價可以為小學數學課堂開拓出新的空間。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及時且科學的評價可以使學生體會到被鼓勵的喜悅,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與信心。在實際的小學數學課堂評價中,教師采用的方法有很多,但是根據不同學生的年齡特點與心理特點,教師應采取不同的評價方式。
在小學數學課堂上,教師與學生交流的語言比較單一,說話的方式也很普通,對于小學生而言,這樣的課堂會顯得無趣、乏味,并且教師的課堂評價往往使用的是“對”與“錯”,給予學生過于確定的評價,有的教師對學生的評價模棱兩可,讓學生摸不著頭腦。這些使小學生在數學學習的過程中,無法真正了解自己的學習狀況,在深入學習與探究學習中也會受到阻礙。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將自身的地位擺正擺好,使主導地位在實際教學中可以體現,讓小學數學課堂呈現出活躍的狀態與氛圍[1]。
教師對學生的評價一般是建立在學生的語言或者行為之上的,在小學數學課堂上,大多數教師采用問題的形式讓學生參與課堂,通過提問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態,進一步推動課堂教學的開展。在提問的過程中,教師要把握好評價的過程性,對不同學生的回答做出合理的評判。例如,在學習《乘法運算》一課時,教師在課堂進行提問:“2+3+3+2+5+6+2+2+2+3+3+3+5+3=?”學生可能首先想到的是“直接做加法”的計算方法,教師對這部分回答的評價應是鼓勵其再想一想,接著學生又會提出“找出其中2的個數、3的個數,先交換順序再進行計算”的方法。這時,教師要對學生提出的不同想法給予肯定,該學生能將以前學過的加法交換律與結合律聯系起來,是非常值得表揚的。然后,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做出總結性的評價,并將題目的解答辦法進行歸納整理。
數學與生活是密切相關的,小學數學大部分課程是來自日常生活的,因此在小學數學課堂上,教師要對學生提出的問題或是存在的想法進行有效的評價,對學生的問題與回答給予積極回應,保護學生的自尊心,讓學生能積極融入課堂進行探究學習。小學數學知識相對比較抽象,因此學生在學習時會有一定的難度,或產生一些疑惑,教師在課堂上應及時對學生的思維方向加以引導。當學生在經過認真思考并勇敢舉手回答時,教師要對學生的積極行為表示肯定。教師良好的評價可以幫助學生樹立學習的自信心,在以后的課堂上更會踴躍舉手發言。
此外,教師還要把握好對學生的評價時機。就小學數學而言,教師的提問時機是由課堂的內容決定的,教師在提問的過程中要把握好知識點與實際生活的聯系性,這樣便于學生針對某一知識點展開敘述。通過將問題與知識點進行結合,教師可以充分了解學生的認知程度,同時也是課堂效果的反饋。例如,在學習《穩定的三角形》一課時,教師可以向學生提問:“生活中的哪些事物中有三角形?”學生根據自己的認知與生活經驗進行回答,所以答案也是五花八門、獨具特色的,有的學生會回答:“我家房子的屋頂是三角形的。”有的學生會回答:“奶奶送給我的香囊的一個面是三角形的。”面對學生不同的回答,教師應當做出不同的評價反應,表現出教師對學生回答的重視,同時對學生能夠細心觀察生活,發現生活中的數學知識進行表揚。
在小學數學課堂上,教師既要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又要避免對學生的課堂評價過于夸張。教師在實際的小學數學課堂上要把握好教學評價的度,在給予學生肯定評價的同時,又不會讓學生滋生自滿的心態,同時客觀、科學的評價態度還有利于樹立教師的威信,保持教師嚴肅認真的形象。教師在教學之余可以掌握一定的心理學知識,科學認識高效評價對學生的積極作用與影響,明確教師評價語言的取向以及語言的特色性,采用適當滲透的評價來深化學生對數學的學習興趣。根據羅森爾效應,教師可以獲取贊美、信任與期待,給學生帶來積極的能量,學生感知到激勵就會有動力與自信,從而激發其主動學習數學與探究數學的欲望,這種探究意識的建立對學生今后的學習是有促進作用的。
此外,教師應對不同的學生實施不同的評價機制,每個學生的性格特點都是不同的,在實際的小學數學課堂上,教師應根據學生上課的態度與反應了解每位學生的性格特點,從而知道他們適合哪種評價機制。對于一些自信心不足、學習吃力的學生,教師應多多鼓勵他們,當這部分學生提出問題時,教師應給予他們肯定與鼓勵,從而讓他們能夠在小學數學課堂上建立學習的自信心,獲得積極向上的動力;對于一些本身外向、容易驕傲的學生,教師在課堂上應當做好對他們的督導工作,當學生提出問題或者積極發言時,教師的評價應當是客觀、中肯的,不能讓學生得意忘形。在實際的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還要把控好學生的課堂展示時間,不要因為一個學生失去課堂的方向,也不能因為課堂的方向降低學生的積極參與性,正確對待學生在數學課堂上的即時提問也是教師應當注重的問題之一。
小學數學課堂的高效評價不僅可以讓學生了解自身的學習狀況,而且高效的評價也會使課堂氛圍融洽,學生都能積極發言,使師生之間彼此產生信任感。現代教育的發展要求教師不僅要教授學生一定的知識,而且要求教師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使其擁有對自身積極的認可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