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雪丹
(長春市第一中等專業學校 吉林 長春 130022)
當前,校企結合的教育模式、雙師型教師的教育理念已經試行多年。但是在試行的過程中也出現了很多新的問題:
1.雖然學校按照企業需要的人才進行學生的培養,可學生學到的多數是書本上的理論知識。盡管有一定的工地實習機會,但是學生學到的都皮毛,對以后的工作意義不大,走上工作崗位后還是要從頭學起。
2.面對本科生的競爭壓力,中職學生在學歷上就矮人一頭,在實踐技能上如果沒有過人之處,很難在就業競爭中受到用人單位的青睞。
3.基本功不扎實,到達一定高度之后就會遇到職業發展的瓶頸。
2016年3月5日的“兩會”上,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鼓勵企業開展個性化定制、柔性化生產,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首次出現在政府工作報告中,說明“工匠精神”已經得到了黨和國家的高度重視。
如何能結合改革成果,構建合理課程教學管理和質量評估體系,培養具有工匠精神的實用型人才,將成為未來中職教育的新課題。我認為“現代學徒制”是解決這一問題的鑰匙,也是連接校企結合的“粘合劑”。
什么是工匠精神呢?工匠精神是指工匠不僅要具有高超的技藝和精湛的技能,而且還要有嚴謹、細致、專注、負責的工作態度和精雕細琢、精益求精的工作理念,以及對職業的認同感、責任感、榮譽感和使命感。
然而現實是:作為GDP全球第二的制造業大國的中國,并沒有多少百年企業。其中,重要原因之一,是工匠精神沒有能夠得到有效傳承。
那么大國工匠精神主要表現在以下五個方面:執著專注、作風嚴謹、精益求精、敬業守信、推陳出新。
找到了差距我們通過什么來更快的,有效的建立和發揚大國工匠精神呢?
現代學徒制是當前國際公認的職業院校教育教學的主導模式之一。2015年,我國正式拉開現代學徒制試點的大幕。所以,通過開展現代學徒制,促進我國職業教育發展,實現大國工匠之夢,將是未來一段時期內主流的職業教育發展方向。
現代學徒制是傳統學徒培訓與現代職業教育相結合,學校與企業聯合招生招工,教師與師傅聯合傳授知識技能,工學交替、實崗育人,校企聯合培養行業企業需要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的一種職業教育制度。
我國開展現代學徒制試點,就是通過試點旨在解決校企共同育人,培養行業企業需要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
以建筑裝飾專業為例,我們可以按照企業需求開展校企聯合招生,對學生進行雙重教育與雙重管理。學生在校學習時既是學校學生,又是企業的學徒工,形成專業設置與企業需求對接、實際教學過程與施工過程對接的“三對接”模式,這樣可以提高技能型人才培養的針對性與實用性。解決合作企業對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缺失問題。
如果按照企業需求開展校企聯合培養,建立校企雙元育人的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學校與企業可以為學生提供更為寬廣的學習與就業選擇空間,同時,企業也會更加容易的找到所需要的定制型人才,可謂一舉兩得。
學生也可以在校學習期間,可根據職業崗位能力目標的不同,選擇裝潢公司不同崗位學習,找到更適應和適合自己的崗位。通過教師與師傅聯合傳授知識和技能,工學交替、實崗育人,可以實現學生全方位了解未來工作的內容和工作環境。
首先是相關的法律法規不夠健全。根據現代學徒制的理念,接受培訓的人員有職業學校學生和企業學徒雙重身份,而這兩者之間工資待遇、職責、保險等方面是有很大差異的。目前,我國相應的規定或立法和學徒的職責及待遇并沒有明確的法律和明文依據,很多時候是以學生身份參與企業生產實踐。
其次,是家長理念上的問題。一些家長理念還停留在“把孩子送到學校,怎么教育那是學校的事情”的階段,所以學校和企業在聯系家長的過程中時常碰壁。還有一些家長覺得學徒,那注定是惟命是從,現代學徒制雖然冠上了現代這一名詞,學成后工作也不愁,但最后還是當一名工人,不但與理想相差甚遠,而且面子上也不好看。
綜上所述,我國的學徒制教育模式雖然已經起步,但是與西方國家相比發展得較為落后,且培養目標、方式上也存在著較多問題,這些問題的存在與現代職業院校的教育方式以及培養方式有著密切關聯,有待今后大家共同研究出行之有效的方法開展教育教學工作,最終實現大國工匠之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