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昭
(青島上海路小學 山東 青島 266011)
作業是課堂教學的有力補充,是學生進行學習最基本的活動形式。學生數學知識和技能的掌握、數學思想方法的形成、數學活動經驗的獲得,應用意識和創新意識的培養,都離不開作業這一基本活動。設計前置作業,引導學生對要學習的內容進行前期的鋪墊和準備,可以幫助教師了解學生對新內容的認識和學習情況,把握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困惑點和易錯點,從而找準教學的生長點,更有的放矢的進行課堂教學。
前置作業設計目標應該具體,針對不同的年級又有所不同。
1.低年級前置作業設計側重于自學方法的指導,前置作業不能多,學習方法要具體,課堂上可以在教師指導下,在小組和班級交流中體會,這樣降低了難度,學生會更樂于自學。
低年級數學的前置學習主要是根據教學內容找身邊的、生活中相關的數學例子,在設計前置作業時,要明確要求,要細致,讓學生清楚每一個要求的目的。根據以上原則,在教學一年級下冊十幾減幾不退位時,我給學生布置了前置作業:自學例1和例2并完成想一想“算一算”,不會的可請教家長;在算一算中,明確方法,數一數,用小棒擺一擺,用計數器撥一撥。第二天,在課堂上請學生來教學例題,題目的計算的方法,注意什么,基本都是學生介紹的,我只做了歸納和總結。在鞏固練習時,學生上黑板板演,其余學生做“小評委”,孩子們的眼睛是雪亮的,他們的要求比老師還嚴,從課后作業反饋情況來看,大部分學生已經基本掌握。
2.中高年級學生,已經有了一定的自學能力,對他們的前置作業可以把這課的教學要求比較全面具體地提出來。
例如在設計《逆推》一課前置作業時,先設計復習舊知識:讓學生回憶在之前解決問題時,學過的整理條件和問題的方法,記錄并舉例說明。這樣設計不僅讓學生回顧與整理之前解決問題的相關知識,還對滲透的數學思想方法加以梳理。接下來一個問題是讓學生從之前學習的方法中,找到適合本節課所需的方法,讓學生明確學習目標,重點、難點,帶著問題對教材進行學習,認真閱讀教材文本,思考重點問題,努力完成學前準備內容和部分探究活動內容。
3.為了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在空間與圖形內容的前置作業,我們也要給他們創造一個想象的機會,讓學生也能經歷“猜想”和“證明”的過程。
例如在學習《長方形面積計算》一課中,我設計了這樣的前置作業,要求學生在不看課本的情況下,先自己猜想長方形的面積可能和什么有關?接下來,又設計了三個長方形,這三個長方形,一和二寬相同,二和三長相同,通過讓學生分別測出它們的面積、長、寬,填表后,大膽猜想,長方形面積和什么有關,有什么樣的關系,然后讓學生用自己的方法證明,長方形面積的計算公式。學生通過獨立思考,加深了掌握知識,創新能力和創新品質同樣能夠得到培養。
4.前置作業的學習內容不要過多或者是過于具體,應該給學生留下思考的空間,還不能給學生太多需要動筆去完成的內容,如果學習內容比較具體單一可以課上提出自學問題,讓學生課上自學、小組討論、全班交流同樣也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同樣是以生為本。在高年級的導學性前置作業設計中,在提出簡單的要求后,充分放手讓學生自己回顧所學知識,再用喜歡的方式進行整理。
這類作業主要來源于每個單元結束后的“整理復習”。由于中低年級的學生年齡小,所以前置作業設計了三部分內容。第一部分,給學生設計一個框架,讓學生根據這個框架回顧每一個知識點所學的內容,并進行相應的舉例,寫出解題的提示、完整的解題過程和注意事項。例如在整理兩位數乘兩位數這一單元內容時,學生通過口算、估算、筆算的完整解題過程整理計算的方法,也有學生是用經驗交流的方法,寫出口算、估算、筆算兩位數乘兩位數時容易出錯需要注意的問題,給同學進行提示。
第二部分設計了錯題袋,把自己在學習這一單元時出現的錯題整理在小研究里。整理錯題的過程也是一個復習的過程,記錄著屬于學生自己的錯誤“足跡”,為學生鞏固知識有了準確的依據。第三部分是我來挑戰,小組內同學互相出幾道同類型的題目,小組內互相批閱。在這個過程中,出題者必須掌握好這部分內容,因為出題者有義務給做題者講題。這樣,學生不僅自己學會了知識,發揮了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還提高了自己管理能力、和同學溝通交流的能力。
在高年級的前置作業設計中,在提出簡單的要求后,充分放手讓學生自己回顧所學知識,再用喜歡的方式進行整理。
復習檢測后,課堂上我們也采用讓學生自己講評試卷,我們稱之為研評課,在小研究中設計了兩部分內容:錯題袋和好題庫,并提出要求。
錯題袋的要求:1.為什么錯了?2.應該怎樣解答?3.給同學們的提醒。
好題庫的要求:1.你認為(這次測試)有難度的題目是什么?
實踐證明,前置性作業為學生創設了廣闊的探索空間,激發起學生探究的積極性,為學生課前嘗試性、自主性學習指引了方向,使課堂上的小組合作學習有了準備,交流有了落腳點,討論有了思想,展示有了素材。教師把前置性作業與課堂教學中的“小組合作”、 “課堂展示”有效結合,相輔相成,可以更好地體現“先學后教,以學定教”的教育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