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 靜
(福建省泉州開發區實驗學校,福建泉州 362000)
語文教學和生活有著密切相關的聯系。教師在教學中,可以積極構筑生活化語文課堂,讓語文教學回歸生活,促使學生體會到語文學習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如果教師能找到生活和課堂之間的端口,則能讓學生投入到生活化課堂中,更好地感受學習的快樂。
多元智能理論認為,充分提供情節背景的學習是有效的[1]。教師在教學中,也可以通過創設生活化情景的方式促使學生喚醒生活記憶。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課件,為學生展示一些生活情境,激活他們內心的情感;可以給學生提出一些問題,讓他們討論生活話題,這樣也能充分喚醒他們的生活記憶。這樣能讓學生逐漸找到課文和生活之間的關系,進而更好地進入到課文情境中,更加深入地學習。
在教授《閱讀大地的徐霞客》一課時,教學重點在于讓學生理解徐霞客淡泊名利、不畏艱險和鍥而不舍的科學精神,激發學生探究自然奧秘的情懷。教師在教學中如果能聯系學生的生活記憶進行指導,學生則能更好地感受文章的內容。教師可以提出問題:“大家是否有過游覽祖國名山大川的經歷呢?你能從中感受到什么呢?”學生的生活記憶被喚醒,想起自己曾經帶著歡樂的心情游覽景區的情景。教師繼而引發學生再次思考:“徐霞客是普通的游覽嗎?他所撰寫的《徐霞客游記》和普通的山水文學作品有什么不同嗎?”學生認識到:“徐霞客的作品更注重科學性,他往往會為了推翻歷史上的錯誤而腳踏實地到某處進行走訪。”教師繼而又鼓勵學生聯系生活進行思考:“大家在生活中是否也曾經有過探究真實的經歷呢?說說自己的感受吧。”學生提出:“我曾經為了驗證蜻蜓是不是真的會在下雨前低飛,而連續幾天都蹲守在草坪中,我覺得十分辛苦;但是當我通過自己的觀察驗證了科學時,心中還是十分高興的。”教師繼而可以鼓勵學生思考徐霞客在考察過程中的想法,這樣學生就能更好地理解課文的內涵。
通過創設情境的方式,能讓學生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喚醒對生活的記憶。這樣學生就能更快速地理解課文的內容,從而提高語文學習的效率。在生活化語文課堂中,創設情境的方式有很多種,包括多媒體展示和問題展示等。
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嘗試參與到課本劇的表演中。在表演的過程中,學生要回憶自己的生活認知,嘗試在改編劇本的過程中將自己對于生活的認知寫入劇本中。這樣能讓學生有所感悟,提高他們的思維能力。
在學習《成吉思汗和鷹》時,教師可以鼓勵學生編演課本劇,將自己從文章閱讀中獲得的認識改編成劇本,并記錄下來。在學生嘗試編寫的過程中,教師提出了問題,讓學生分享生活中是否也遇到過類似的事情,并將自己的感觸記錄下來。學生首先在教師的引導下分析了這篇文章講述的內容,如有學生認識到:“這篇文章講述了老鷹忠誠救主的故事,動物雖然不能說話,但是卻有人性,只能通過動作來救主人。”教師又引導學生嘗試說出在生活中是否見到了類似的事情,如有學生提出:“鄰居家的小狗叼著咸魚,主人認為是其偷吃了魚,后來發現有野貓來偷魚,而小狗與之搏斗。上次也是野貓偷魚,而小狗是幫助主人將魚搶回來,但是主人卻誤解了。”教師又鼓勵學生思考在編寫劇本時如何將自己的感受寫入劇本中,如有學生借著成吉思汗的口表達了自己的想法:“沒有想到,它竟然會如此忠誠,只可惜,我錯怪了它,人類總是錯誤地認為動物不是自己的同類,因此提防它們,卻忘記了和它們之間的友情。”在編寫劇本的過程中,學生升華了生活認知。教師在生活化教學中,可以讓學生透過劇本寫自己對于生活的認識,寫自己的生活感悟,這樣也可以找到生活和課文之間的端口。
親子活動也是一種生活化教學的好方法,教師可以聯系學生的家長,讓家長參與到對他們的指導中。家長可以圍繞課文和孩子進行討論,探究生活問題。這樣不僅能讓學生在親子互動中和父母形成更為良好的關系,而且還能讓他們增加生活體驗,認識到學習語文知識有助于更好地生活。
《葉公好龍》的教學目的是讓學生了解這個成語故事的內在含義。由于學生對這個成語的理解可能不夠深刻,因此教師可以組織他們和家長一起展開親子閱讀活動,嘗試一起討論從成語故事中能得到怎樣的啟迪。教師可以聯系學生家長,鼓勵其和學生分享自己的生活體驗。如有家長和學生展開討論,說了自己的生活體驗,并說出自己的感想:“在生活中其實也有不少葉公好龍之人。比如爸爸的單位里,有的領導表面上說要追求民主選舉,誰都可以當科長,但是最終卻并未真的如此做。這說明其本心害怕因為民主選舉而讓自己選不中。這其實就是一種葉公好龍的思想。”通過家長的解釋,學生也對這個成語有了認識,并說了自己的體驗:“那我們班級中有同學說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才好,但是實際上并不愛勞動,這是不是也是葉公好龍的體現呢?”在這樣的討論中,學生和家長交流了思想,并討論了各自的生活體驗。
教師要注重語文學科的交際功能,促使學生深入展開親子互動活動。在活動中,學生和家長的關系會更為親密;同時,也能讓家長作為自己的傾訴對象,說出自己學習課文后的感受,這樣也可以有效地將家庭和學生的學習聯系在一起。
實踐活動對于學生的成長和發展有很大的作用,同時也是生活和課堂之間的端口。教師在構筑生活化語文課堂時,要注意組織學生參與到實踐活動中,讓學生在實踐運用中提高學習能力,認識到語文學科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點。
在學習《遲到》這篇課文時,教師組織學生參與到實踐活動中。該活動為調查類活動,主要采訪學校的師生;同時也可以采訪所住小區中的居民,有條件也可以訪問一下其他的路人。在調查中,學生要嘗試了解人們是否有時間觀念、是否曾經遲到、在何種情況下會遲到、一般會遲到多長時間;并嘗試將自己的調查結果寫成報告。如有學生嘗試總結自己的認識,提出不少人都有過遲到的經歷。人們主觀地將事情分成了重要的事情和不重要的事情,越是重要的事情,遲到的現象便越少。由此學生總結了自己的認識:“遲到的行為人人都有,但是人們對待遲到的態度有所不同。可是,我還是認為遲到是一種很不好的習慣,如果能夠準時的話,還是準時比較好。”通過這段分析,學生更好地投入生活,完成了實踐活動。
孔子曾經提出:“不觀于高崖,何以知顛墜之患。”這點明了知識和生活實踐之間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由此可知,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努力將理論和實踐聯系起來,找到語文課堂和生活之間的接口,積極構筑生活化語文課堂。這樣才能讓學生喚醒生活記憶、升華生活認知,在豐富的生活體驗中更真切地獲得感受,進而提高語文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