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芳
(江蘇省海門市海南中學,江蘇海門 226100)
在初中英語課程教學中,中英文化差異引發習慣差異和思想差異,通常成為學生學習英語的障礙,不利于他們英語學習能力的提升與知識水平的提高。初中英語教師應高度重視跨文化意識的培養,促使學生能夠結合英語文化,靈活調整自身語言的敏感性與自覺性[1]。
將英語文化背景融入日常教學中,在潛移默化中增強文化對學生的熏陶和感染。初中英語教師可結合具體教學內容,深入挖掘文化信息,重視知識背景的講解,讓學生在學習英語知識的同時,了解相應的文化背景,從而增強對英語語言的認知。
在教學牛津英語八年級下冊Unit 4A good read時,Reading A Gulliver in Lilliput選自小說《格列佛游記》的第一卷“小人國”。在導入環節,教師與學生討論曾經讀過的故事,如:Are you interested in reading stories? What stories have you read? Why do you like them? 鼓勵他們說出Alice in Wonderland,Snow White和Cinderella等故事名字。接著,教師組織語言:The story we' re going to read comes from the English novelGulliver's Travels.展示《格列佛游記》這本書或其封面圖片,詢問學生:Have you read this book before? 簡單介紹故事內容,并告知他們課文背景:本文所描繪的小人國情景其實是當時英國的縮影,作者抨擊當時的議會、司法等方面的黑暗,政客們在一些國計民生毫不相干的小節上鉤心斗角,揭露英國統治者的殖民政策。
通過對課文背景知識的講解,為學生掃除文化障礙,加深對故事情節的理解,有助于他們對課文的學習,幫助他們了解當時的英國社會背景,推動跨文化意識的培養。
詞匯教學屬于初中英語教學的基礎部分,是學生積累英語詞匯量和改善學習能力的重要途徑。初中英語教師可從詞匯教學切入滲透文化信息,引領學生從多個角度理解詞匯的多種含義,借此培養他們的跨文化意識。
比如,在牛津英語八年級上冊Unit 5Wild animals的教學時,本單元主要是以野生動物為話題開展學習,在學習詞匯“lion”時,獅子在中英文化中差異比較明顯。中國的百獸之王是老虎,英國的百獸之王則是獅子。英語語言文化中和獅子相關的習語有很多,包括:see the lions(游覽名勝);beard the lion in the den(虎口拔牙);as bold as a lion(勇猛如獅);fight like a lion(像獅子一樣勇猛戰斗);the lion's share(獅子的一份,指最大的一份);regal as a lion(獅子般威嚴)等。漢語文化中的老虎與英語文化中的獅子通常相對照,如:“虎頭蛇尾”翻譯為“come in a lion, go out like a lamb”;“置身虎穴”在英語中是“put one's head in the lion's mouth”;“攔路虎”則翻譯成“a lion in the way”。
上述案例,在英語詞匯教學中滲透文化信息,讓學生從其他角度了解“lion”的含義和用法,意識到英語文化和漢語文化的不同,增強他們跨文化的意識。
英語與漢語在表達和用法上有很多不同之處,教師須有意識地進行總結和對比,以此增強學生對英語語言的理解能力和對英語文化的敏感度,并發現中英文化的差異,實現培養他們跨文化意識的目的。
教學牛津英語八年級上冊Unit 2School life時,教師可對中英時間觀念的不同進行對比。中國人的時間觀念屬于環形,如年齡更迭、月份輪流、季節往復、晝夜交替等。漢語語法沒有時態變化,時間上也比西方人慷慨,在禮儀用語中常用“請慢走”“請慢用”“各位慢吃”等。西方人的時間觀念屬于線形,將時間分為過去、現在和未來三段,使用時間精確至每分、每秒,甚至毫秒,像to the minute,in a second等。西方人浪費物質卻珍惜時間,在時間上精打細算。在西方社會里時間幾乎是一種商品,因為它是實在的、有價值的。東西方在時間觀念上表現出的彈性與硬性、模糊與精確差異,使得雙方在跨文化交際時往往會產生沖突和誤解。
針對上述案例,通過對中英時間觀念的對比,提升學生對時間意識的敏感度,不僅可培養其跨文化意識,還能夠讓他們在學校生活中知道時間的珍貴。
學生親身參與體驗才可以對英語文化更加敏感,并提升自身運用英語語言的自覺性。教師可以結合教材內容創設特殊的語言情境,為學生提供大量的實踐機會,讓他們在豐富多彩的語言實踐活動中感受中英文化差異。
在牛津英語七年級下冊Unit 4Finding your way的教學中,教師先出示一幅候鳥南飛的圖片,提問:Where are the birds in autumn?How do they go there?通過提問導入要學的內容告訴學生今天要學習有關方向和各種交通方式的知識,圖片則能夠吸引他們的注意力;接著,教師出示一幅中國地圖,找出北京、上海、廣州、武漢等城市的位置,告知學生北京在武漢的北方,呈現句型:Beijing is in north of Wuhan,并分別介紹上海、廣州相對于武漢的具體位置,呈現east、south、west和north的用法;然后,教師要求學生結合中國地圖,任意挑選兩個城市學習八個方向的英文說法,了解東北、西北是把北放前面,東、西放后面;東南、西南是把南放前面,東、西放后面的書寫規則。
通過這種方式,學生在特殊的語言情境下學習介紹位置關系和辨別方位的表達方式。利用圖片不僅沖擊學生的視覺,也更加形象直觀,有利于他們對知識的理解,掌握英式方向的表達方法。
從培養學生跨文化意識角度切入,在初中英語教學中,教師須利用信息技術優勢,播放與教學內容相應的英語影視作品,組織學生觀看、分析和討論,提高他們的跨文化意識[2]。
在牛津英語七年級上冊Unit 7Shopping教學實踐中,本單元的主題為Shopping,主要是介紹購物和對所購的物品的描述,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經常出現購物的情形,他們對學習的內容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喜歡把語言學習與自己的現實生活和興趣聯系起來。教師可在網絡平臺上搜集國外影視作品中的購物片段,通過情景還原模擬與學生自由對話,引導他們對比中英兩種文化中的購物表達差異,包括消費者和售貨員初次見面的反應、談話內容與用語習慣等;并要求學生認真觀看和研究。這樣不僅能夠使他們學會標準的英語發音,還可引領他們更好地學習英語購物技巧和表達方式,初步學會購物的日常口語知識。
總之,在英語課堂上,要鎖定學生生活,將教學內容與學生生活相結合,感受文化、應用文化,讓學生跨文化意識的培養與運用真正融入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