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新華
(江蘇省泰興市第二高級中學,江蘇泰興 225400)
地理是中學課程中的一門基礎學科,它所囊括的人文、現象、理論知識覆蓋范圍極其廣闊,具有強烈的綜合性特征。基于當前地理核心素養的要求,綜合思維能力是其四大核心組成之一。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探索運用不同的教學手段來全面培養學生的綜合思維能力。例如,探索地圖可以讓學生在經緯之間遨游地理世界,培養抽象性思維;現象模擬可以讓學生深入形象感知地理文化,培養發散性思維;通過規律分析可以讓學生自主探究地理現象,培養邏輯性思維;利用多媒體技術手段,可以讓學生在視聽體驗中增強學習動力,培養創新性思維……
地理學科研究的主要內容是“時間”和“空間”的地球表面地理事物演變情況,因此要想讓學生具備良好的地理綜合思維能力,空間想象力的拓展是必不可少的[1]。在地理教學中,教師可通過豐富的方式向學生展示地理事物的多種形象:一是借助教材、模型、相關影像資料等,展現具體直接的地理形象;二是通過飽滿生動的語言,描繪出復雜的地理情境;三是以簡潔的線條符號和地理示意圖形,體現縱橫交錯的地理布局。學生的時空想象能力還比較匱乏,所以教師必須從實際出發,充分運用教學資源,用通俗易懂的形式解釋地理事物與現象,讓學生能夠身臨其境,增強熟悉感。例如,在課堂教學或課后作業中利用地圖,引導學生有意識地讀圖、填圖,熟悉地理空間分布格局,構建基本的知識框架。
在地理教學中,教師不僅需要通過生動豐富的語言,描繪出具體的地理情境,還應當鼓勵學生積極進行口頭表達,主動闡述自己對地理知識的見解,通過語言描述加深對學習內容的理解。例如,在學習《外力作用對地表形態的影響》時,教師可抓住學生熱愛旅游的心理,組織學生開展旅游見聞討論,回憶在旅途中感受到的自然風光與地理環境;還可以在中國地圖上將各個典型景觀在多媒體上進行圖片展示,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理清外力作用對地表形態所產生的主要影響,在暢所欲言中碰撞出思維的火花。
地理知識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如果讓學生死記硬背相關知識點,很容易出現知識點混淆,學習效果不甚理想。在課程教學中,教師可以結合教材內容提出與生活經驗有關的問題,例如:時下風靡的農家樂旅游現象,憑借的是怎樣的區位優勢?“一場春雨一場暖,一場秋雨一場寒”這句話體現了暖鋒和冷鋒過境后怎樣的天氣差異?如果對家鄉的農業發展提點建議,可以從哪些方面思考?實踐證明,當學習內容與實際生活相關時,知識點會顯得更加有親和力,在降低理解難度的同時讓學生學習的興趣更高,思維活動也更活躍。
地理教學中,僅通過教材單一展示,無法提供給學生真實全面的感受,如果通過實驗來模擬教材中的一些地理現象,可以使學生獲得直接經驗,總結出科學的結論。例如,在講述《地球自轉》這節課時,借助手電筒的光作為太陽,而地球儀作為地球,以此演示晝夜更替現象;在教授“水土流失”相關知識時,用光滑斜面、黏土、燒杯和噴壺模仿大氣降水,通過比較不同覆蓋程度的水土流失現象差異,進一步總結植被覆蓋程度對水土流失的影響。在對這些現象背后的地理規律分析的過程中,學生能夠加深對知識點的印象,也提升了學習技能。
在地理教學中,許多知識點之間是相互關聯的,教師應當引導學生延伸和擴展思維,學會觸類旁通、活學活用[2]。例如在學習《地表形態》這節課時,地貌類型與地表形態的演化種類多樣,此時便可以運用“舉一反三”的學習方法,先帶領學生從典型的一種形態如“沖積扇”開始分析,了解沖積扇的成因、特點,以及這種地表形態的形成與外力作用之間的關聯,接下來在學習其余地表形態時便可遵循這樣的思路,將知識點有效整合引申,達到“會學”“會想”。
地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要將教材上的基礎知識傳授給學生,還應當結合學科特點,按照科學的思維規律揭示地理現象的形成、發展與變化的過程,有效運用邏輯思維。例如,在學習《海水運動》時,教師通過展示地球表層洋流的分布圖,引導學生觀察洋流在運動形態和時間上存在的共性,并歸納出日本暖流和加利福尼亞寒流、東澳大利亞暖流和秘魯寒流的方向、流經海域、穩定對比等,進一步總結出暖流和寒流的特征,在歸納出洋流的特征和成因后,進一步總結世界洋流的分布規律。通過歸納對比和規律分析,學生對知識點之間的遞進、因果聯系有了更深刻的認識,重建更為縝密的思維導圖。
多媒體作為新興信息技術,在日常教學過程中,可以提升課堂活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開展多媒體教學,可以有效提升地理教學水平,為學生提供豐富直觀的教學環境,為學生深入了解書本知識營造很好的教學氛圍。例如,在講授“自然災害”相關知識點時,由于日常生活中接觸得比較少,只在電視、電影中略知一二,學生對自然災害的認知處于抽象狀態,導致學習起來比較困難。而利用多媒體平臺,可以把抽象的教材知識轉化為形象的直觀知識,會使知識點真正入腦入心。此時教師可以充分借助Flash動畫和一些網絡媒體資源,將各種自然災害的圖片、視頻乃至國內外發生過的自然災害詳細報道展示在課堂上,能夠增強地理教學的豐富性與生動性,給予學生感官刺激,誘發學生的學習動力。
地理這門學科具有一定的實踐性,與我們身處的自然環境密切相關。如果只是將教學活動停留在課堂上,那么學生所獲得的地理知識只是理論和片面的,只有組織開展必要的戶外實踐活動,與大自然親密接觸,才能有效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促進學習的自主性、積極性、創造性。例如,在講授《資源利用和生態保護》這節課時,教師可以就近組織學生集體參觀濕地森林公園。公園中豐富的植物在凈化空氣、調節空氣濕度、降低城市熱島效應和減少地面輻射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通過觀察濕地森林公園中的自然生態資源,學生可以深入了解濕地對于環境保護的作用,引發對資源利用的思考,并提升環保意識。
地理學科的學習掌握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因而綜合思維核心素養的培養十分必要。教師要循循善誘,把地理綜合思維與教學過程相融合,把地理知識、生活常識與地理綜合思維相結合,充分利用現有的教學資源,組織開展豐富的社會實踐活動,激發學生的地理學習興趣,提升其知識應用能力,讓學生帶著目標出發,帶著問題思考,帶著方法解決,為全面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奠定基礎。引導學生走近地理并用綜合思維去認識它,地理教學將會大放異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