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建敏
現代認知心理學認為,知識是通過人腦與環境的交互作用而存留在記憶中的信息,知識可分為陳述性知識和程序性知識。“前者回答“世界是什么”的問題,它相當于我們平常所說的“知識”(狹義的知識)。后者回答“怎么辦”的問題。相當于我們平常說的技能”【1】皮連生在認知心理的基礎上把程序性知識細分為對內調控的能力,即認知策略以及對外辦事的能力,即智慧技能。也就是說語文知識可分為三類:陳述性知識、程序性知識、技能性知識(內、外)。本文重點闡述的是技能性知識的習得。
技能性知識是“運用習得的概念和規則來調節、控制自己的加工活動,策略性知識也是一種特殊的程序性知識。主要涉及到解決問題的辦法。”【2】概念、規則的獲取主要是通過陳述性知識和程序性知識的學習。技能教學主要是以獲取某種辦做事情的方法為目的的教學活動,通過課堂訓練,學生能掌握并運用某類學習方法來進行自主學習。由此可見,技能性知識的學習是建立在陳述性知識和程序性知識的基礎上的。因而在教學設計中,要注意處理好三者之間的關系,它們之間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水乳交融的狀態。陳述性知識、程序性知識的學習離不開技能性知識,技能性知識的學習也需要陳述性、程序性的知識支撐。
1.學而有法。筆者認為,要使技能性的知識成為指導學生學習的指導性方法,就得讓知識看得見,摸得著,并不是說學生把知識學完就丟了,而是要使知識成為能夠指導學生學習的一項技能和可靠抓手。就好比在教授一首古詩時,不僅要讓學生知道詩歌所傳達的思想感情,還要讓學生知道作者是通過什么樣的描寫手法或表達方式來傳達他的情感的,也就是說,要教給學生一套鑒賞這一類古詩詞的方法,日后學生在遇到同類的古詩時,才能夠在大腦中抽取解讀此類古詩文的方法。這樣的課堂教學才算是真正意義上的語文課堂。
2.知識的呈現要有技巧。教師在教學設計時,要注意知識的呈現順序以及發揮教師的引導作用。皮連生在“知識分類教學理論”指出,知識的呈現必須要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只有這樣,學生才能更好地理解知識,從而不斷地重構自己原有的認知結構;其次,知識的呈現還必須具有條理性,這樣學生在大腦中搜尋信息的時候才有線索可尋;最后,規則、技能類的知識要經過一定的變形練習,才能使學生在陌生環境下以不變應萬變。
3.摸清學情,對癥下藥。教師要充分把握學情,學生已經掌握的知識可以跳過,對于學生遺忘的或者還不懂的知識點,老師要進行“鋪路搭橋”,一步步引導學生,最后才能地達成教學目標。比如在一節以技能教學為主的數學課堂中,教學目標是:學生會運用圓周長的計算公式:圓的周長=圓周率*直徑=圓周率*半徑*2。那么老師不是直接擺出例題,告知學生這條公式是怎么運用,而是首先要對學生的基礎進行摸底,看他們是否掌握了周長、圓周率、直徑、半徑這些概念,如果沒有,老師則要告知他們這些概念是什么,在掌握了基本的概念后,教師就要引導學生對例題進行一步步地演算,最后共同推導出公式,如果課堂有時間,教師可以接著提供給學生適當的變式練習,以鞏固學生對這條公式的掌握,如若課堂時間不夠,可以安排學生進行課后練習。
基于皮連生的“知識分類教學理論”,筆者圍繞技能性知識教學,設計了以毛澤東的《沁園春·長沙》為例的教案,旨在通過課堂的學習,學生能夠掌握“如何賞析寫景的古詩詞”的步驟、方法。
《沁園春·長沙》上片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分析詩歌的意象特點,建立意象與詩人情感的聯系
2.能夠歸納賞析寫景的古詩詞的步驟和方法
教學過程:
一.回顧舊知
師:同學們,上周我們學習了《雨巷 》和《康橋》這兩首詩,你們還記得賞析現代詩可以從哪幾方面入手嗎?
生(1):賞析現代詩歌可以從三個方面入手:①了解詩歌的寫作背景和作者的人生經歷;②品析詩歌的內容,把握主旨;③抓住詩中描寫的意象,體會作者的情感。
師:回答得很全面,這位同學提到了“意象”這一詞語,老師想問你們還記得意象是指什么嗎?
生(2):指具有作者主觀情感的物象。比如《雨巷》中的“丁香”就是一個意象。
二.整體感知
師:回答得很好。這節課,我們來學習如何賞析寫景的古詩詞,看看它們是否和賞析現代詩一樣呢?讓我們走進毛澤東的《沁園春·長沙》,賞析文中上片描繪的景物,體會作者的偉人情懷。
《沁園春·長沙》
獨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頭。
看萬山紅遍,層林盡染;漫江碧透,百舸爭流。
鷹擊長空,魚翔淺底,萬類霜天競自由。
悵寥廓,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
師:這首詞的上片寫了哪幾幅畫面呢?作者由此生發了什么樣的疑問?
生(3)上片描寫了兩幅畫面:山水之景的靜態畫面、水中和空中的動態畫面,作者由此發出了“悵寥廓,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的疑問。
師:這位同學能從景物描寫的角度來進行概括,這一點非常值得大家學習,但對畫面的概括還不夠精煉。誰能用文中的詞語來說說上片描寫了什么圖?
生(4):獨立寒秋圖、萬類霜天圖。作者由此發了“誰主沉浮”的疑問。
三.品讀畫面
師:很好,現在請同學們朗讀上闕中描寫景物的句子,思考文中寫了哪些景物?
生(5):山、林、江、舸、鷹、魚
師:我們現在對所描寫的景物按宏觀與微觀的角度分一下類。從宏觀層面看,作者寫了哪些景物?那從具體的一個點來看呢?
生(6):宏觀上寫了:萬山、層林、漫江、百舸;從具體的一個點看寫了:鷹、魚。
師:很好,現在同學們分成兩個小組,每個小組抓住一個角度分析:作者寫這些景物的共同點是什么?分析的時候,同學們可以抓住詞中的一些關鍵字眼,從而找到景物的共同特征。
生 (7):宏觀層面上,“萬山”“層林”“漫江”“百舸”說明了作者看到的山林江河遍布之廣,江面上的船數量之多,這些都體現了此時湘江及兩岸風光的壯闊,磅礴,恢弘。“紅遍”“盡染”“碧透”,寫出了秋天的山滿布紅葉,山下的江水又是如此的碧綠清澈,這些都說明了此時的湘江兩岸處處散發著秋天絢麗的色彩,是如此的熱烈。
生(8):具體到點上,“擊”說明天上的雄鷹是如此的矯健勇猛,自由自在地在天空翱翔,“翔”字則體現了魚兒在清澈江水中遨游時的歡愉自在。這兩個字表達出了雄鷹和游魚的生機勃勃,自由自在。
師:非常不錯,大家都能注意抓住數量詞、范圍詞及色彩詞、動作詞來找它們之間的共同點。如果請同學們用詞中的一個字來概括秋,該是哪個字?詞中秋天的整體特點是什么?
生(9):競。秋的整體特點是:絢麗多彩,昂揚奮進,萬物都散發著磅礴旺盛的生命力。
師:面對如此昂揚旺盛富有生機的秋天,作者此時卻話鋒一轉,以“悵”字起頭,想到了什么?請同學們用對應的詞句來回答。
生(10):蒼茫大地,誰主沉浮?
師:那么作者為什么會生發出這種“悵”的情緒呢?
生(11):作者俯看游魚,仰看飛鷹,身旁是絢麗磅礴的山河美景,他納悶地尋思究竟是誰主宰著世間萬物的升沉起伏。由此,作者聯系到了我們這壯美遼闊的中國,又是誰在主宰著它的命運呢?這恰恰體現了作者內心心懷天下,立志振興中華的遠大的抱負及以天下為己任的博大胸懷。
四.方法總結
師:回答得非常好!同學們,描寫景物的文章,一般都寄托了作者的某種特殊的體驗或情感。剛才我們以《沁園春·長沙》為例,學習了如何去賞析帶有情景交融的藝術特色的詩詞,請大家說說賞析寫景的古詩詞有哪幾個步驟?
生(12):要先看看作者是從什么角度來描寫這些景物的,然后再看這些景物有什么共同點,構成了怎樣的意境,最后再看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師:大家回答得非常好,經過大家的努力,我們創建了“賞析寫景的古詩詞的方法”。下面我們來總結一下一般的思路:首先,先指出所描寫的景物;然后,找到這些景物的共同特征;最后,由景物的共同特征去感悟作者抒發的情感。
五.作業布置
請大家依據我們剛才所學的分析方法,對毛主席的《沁園春·雪》進行賞析,賞析時,要注意分析景物的共同特征,正確把握住作者表達的情感。下節課我們繼續探討。
附板書
注 釋
【1】皮連生.知識分類與目標導向教學——理論與實踐[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8.09.
【2】張曉旭.基于知識分類理論的教學設計[J].滁州學院學報,20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