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 玉 石晶晶
大學生創新活動作為高校人才培養的重要模塊,得到了政府、社會、學校和企業的廣泛關注和積極推動。目前,各高校在構建大學生創新創業激勵機制方面進行了諸多探索,主要體現在物質激勵、制度激勵、榮譽激勵等“顯性”方面,產生了一定的作用[1-3],但是針對隱性激勵機制在大學生創新活動中的激勵策略研究不多。從創新活動的結果上看,存在著大學生對參與創新活動的比例不高、參與不夠深入、質量有待提升等問題[4-6],本文主要針對這些客觀現實,研究隱性激勵機制的實施策略,力圖從精神層面上引導師生客觀理解并能深入參與到創新活動,真正發揮創新活動在人才培養中的功能。
隱性激勵是依靠信任、尊重、制度背后的理念、價值觀以及文化內涵等精神性層面的內容通過內隱的暗示性與滲透性的方式來激勵組織成員,從人的精神、心理層面的需要的滿足激發組織成員更大的動力,能發揮較強的激勵作用,具有內隱性、暗示性、激勵成本低,激勵作用持久的特點。這種激勵活動是在組織成員不知不覺地情況下進行的,激勵主體并不直接指向于激勵對象的行為,表現出間接性的激勵[7]。具體來說,筆者認為高校中隱性激勵的實施的必要性有以下三方面。
學生參與創新活動的過程和形式,改變了師生間傳統的說教形式,學生的角色從傳統的“知識接受者”轉變為“課程參與者”和“主導者”,教師的角色從“傳授者”轉換為“指導者”和“引導者”,一方面有利于師生關系形成一個更加平等的交流渠道,另一方面學生在自我探索的過程中,有追求的目標和學習的源動力,有利于形成自我管理、自我成長的自我激勵,有利于創新精神的傳播和創新氛圍的營造,進一步鞏固并改善的學風和教風。
大學生在參與科技創新活動的過程中,實際是知識從無序到有序,從雜亂到系統的過程,很大一部分成果的獲得首先是通過想象進行構思,并在實踐中得以證實的,這在無形中賦予了他們豐富而嚴謹的思維想象能力,培養了他們敏銳的觀察力和洞察力,讓他們更容易接受新的知識,鍛煉了學生實際動手操作的能力。同時,這種帶著“項目”去對這些知識和內容的學習和鍛煉,既有知識的學習,又有實踐的鍛煉,既有區塊的區分,又有整體的聯系,既有知識的傳授,又有自我的探索,有利于學生系統性的對知識體系的訓練和濃縮,形成更好的知識體系。
創新活動中知識的傳遞方式從傳統的“傳授式”變為“探討式”,師生交流的內容和形式更加寬松,師生交流的時間更加自由,師生面對面的機會更多,在這種情境下,學生對教師的認可從師者關系轉向一種亦師亦友的情感認同,教師對學生的發現和培養也更為流暢,師生間的這種良好的關系,也有利于他們在“目標”中形成共鳴,在隱性激勵的理解上形成共識,繼而傳遞和繼承。
在現有的顯性激勵的基礎上,實施隱性激勵的目的是為彌補顯性激勵機制的不足和缺陷。而如何將隱性激勵融入到育人的全過程,使其更好更有效地促進大學生創新活動的積極性,首先要全面了解隱性激勵實施的難點所在。
大學生是一群具有較高智商、較好素質的群體,對新事物的接受能力較強,在信息多元化的時代,個性特征明顯,對事物的認知和接受力也具有很大的差異性。這導致在大學生創新活動的認識上、過程中、目的性差異較大,這些因素直接影響大學生參與創新活動的動機、態度和效果,因此在設計策略前要充分考慮到多層面、多目標、多需求的現實情況,注重通過隱性激勵統一師生的價值認同,形成精神引導。
當前大學生的創新意愿很強,在高校的顯性激勵的刺激下下,會偏向追求目標的達成而忽視創新過程的熏陶和內化。相比而言,隱性激勵的效力不是能立竿見影的,它是一種潤物細無聲的激勵方式,它的傳播途徑是在潛移默化中完成的,這注定它的效力周期也相對慢一些。
隱性激勵與顯性激勵是彼此聯系的不可分割的統一體,顯性激勵要靠隱性激勵實現持久的效力,隱性激勵要需要借助顯性激勵的過程實現其滲透的目的。可以說,顯性激勵是隱性激勵的外顯,隱性激勵是顯性激勵的內涵,只有兩者相互配合才能相得益彰,但在配合的關鍵點的把握上還需要進一步研究,特別是兩者融合的方式、內容、時間點上需要有科學的依據和實踐的論證,才能達到1+1〉2的效果。大學生參加創新活動,更多的是因為顯性的激勵的刺激,而如何在過程中加入隱性激勵的環節,是增強隱性激勵效果的關鍵。
現有評價體系的目標導向性過強,而且考核指標的覆蓋面不全[6],現有的考核方式基本上是將成績等同于效果,結果常常就是成績掩蓋實際的創新效果,事實上,學生創新活動包含的內容較多,事物相對繁瑣,教師全程參與其中必然耗費更多的時間和精力,但現有激勵機制過度的制度化、行政化,追求管理的便利,簡單的量化指標數據實質上已完全不能表達客觀事實的質量和過程的復雜,實際的評價指標完全不能等同于本質的創新效果,也就是說數量的簡單量化不能代表質量的提高,在這種評價體系下,不良學術問題頻頻出現,實質參與度亟待優化,教師職業認同感降低,價值觀扭曲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7-8]。長久如此,必將迫使師生為完成短期考核指標而忽視創新精神的初衷和內在精神層面的素養。所以說,隱性激勵機制的必要性愈加強烈。
校園制度的公平公正是師生參與創新活動的重要保障,是指引師生行為擔當的關鍵一環。具體實施中,首先要進一步完善相關大學生創新激勵制度,將文化理念融入到文件制度中,讓創新文化成為引領和指導創新活動的“啟明星”,讓每一個參與創新活動的師生都能理解創新的意義和價值。其次正視制度的不完善,創新活動是一個過程性的活動,其復雜性在于“成果”不等同于效果,顯性激勵多是的從結果層面給予肯定,隱性激勵機制則應該立足于過程化的激勵,形成“隱性激勵為主,顯性激勵為輔”的激勵機制,定期調整和論證學校現行的制度,切實落實到制度的改革和創新上來。第三,要契合創新活動的實際情況制定制度,不能單方面考慮管理層的意志和需求,要盡可能地讓師生參與討論、修訂和落實的實踐中來,真正搭建一種“人人要創新,人人可創新,參與求有益、成績不強求”的寬松創新氛圍,不僅要通過內容的完善覆蓋師生創新的全方位、全過程,還要通過規范的體制規避投機取巧、規避殺雞取卵式的片面性導向,傳遞給師生歸屬感和信任感,激活師生內心對創新的追求和渴望,不急于求成。
要建立行之有效的隱性激勵機制,必然不能缺少一系列的傳遞載體和平臺。為此,首先要重視師德師風的教育力量,利用教職工政治理論學習的制度,開展師德師風教育,使每位教師都能不忘教書育人的初心,牢記立德樹人的使命,時時注意教師“行為示范”的價值體現,傳遞正能量。其次,要利用新媒體等宣傳平臺做好榜樣教育,講好師生創新創業的故事,向社會、校園發出創新的聲音。第三,要梳理現有的學生創新體系的內容,納入到“第二課堂成績單”的制度體系。第四,要建立服務學生創新的扁平化管理組織。如寧波工程學院成立的大學生科學技術協會,在學生科技創新的組織、宣傳中拉進了與同學的距離,較好地充當了橋梁和紐帶的作用,極大促進了學生的參與積極性和參與率。肯定的說,任何一種文化都是具有慣性的,學校創新氛圍的建設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要通過親情教育、朋輩教育、情感教育等協同效應增強學生創新活動的骨干隊伍建設[9]。
研究發現,所有的文化沒有科學精神的支撐,就會缺乏真實性和正確性,也會失去不斷開拓創新的精神力量[10]。也就是說,崇尚科學的文化追求是創新的動力源泉,只有崇尚科學的文化追求,才敢于質疑舊論、挑戰權威、創立新說,才能發現新現象、把握新方向、掌握新技術、提出新思路,在實踐中才能持續創新。落實在學生創新實踐中,首先要建立科學的管理體系,形成領導核心體系,打通“三大課堂”的結點,發揮三個課堂的聯動作用。其次要挖掘“團隊”的協同作用,強調教師的學術引領價值,引導學生有的放矢而不是去“碰運氣”,逐步形成“教師團隊化,學生梯隊化,備賽基地化,研究陣地化”的格局。其次在創新評價中要體現科學化,區別于教師的創新評價指標,不能唯論文、唯項目等來衡量學生的創新能力,要大力引導學生在“微創新”或是“二次創新”上多下功夫。可以說,創新沒有“標準化”,評價也不能“標準化”,要設立“特區”,對于無法用現有的評價指標去評判的創新成果,要建立特殊的評價流程。具體而言,就是不僅把握好“大眾創新,萬眾創業”時代下的優良社會環境,更需要高校自身的革新,大膽借鑒和探索,用科學的精神來領航創新的方向[5]。
校園精神實則是校園文化的精髓和核心。每所高校的校園文化不盡相同,其原因就在于每所大學的校園精神是不同的。校園文化彌散校園,滲透于師生、員工觀念、言語、行為舉止當中,滲透在師生員工的學習、工作、生活的態度情感之中。而在如何形成校園精神的引領問題上,應該重視禮教的作用,注入精神內涵。如可以通過各種重大活動的儀式設計、學術典禮、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多種形式的學術論壇、文化講座、學術交流會等,增強學生的價值認同與文化使命感[11]。可以將校園精神融入到學校的校史館、文化長廊、建筑文化等中,植根于每一位校友內心中,形成師生、校友、社會人士共同的認知特征。特別是教師作為校園精神忠實的守護者和引領者,對校園精神的理解最為深刻細致,對校園精神的感悟也更為透徹全面,因此,一支優秀的教師隊伍對高校來說至關重要,他們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創新熱情,更能把握學生創新的獨立性和靈活性,保護好學生某刻“靈感的沖動”,在創新活動的宣傳和開展中有著不可代替的作用。因此,學校應該盡力創造輕松舒適的工作環境,為師生創新靈感的激發提供條件[12],也是為和諧奮進的校園精神的營造做好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