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義民
2015年7月國務院印發《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將“互聯網+”作為一項國家戰略。2015年1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宣傳思想工作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強調指出,“意識形態工作是黨和國家一項極端重要的工作,高校作為意識形態工作的前沿陣地。”高校圖書館對大學生的思想引領和政治教育工作發揮著越來越明顯的促進作用。2017年5月18日,由深圳大學和南方科技大學等高校共同發起深圳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中心成立,重點關注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理論與實踐,探索發展規律。據普查,“互聯網+”與思想政治教育、“互聯網+”與高校圖書館素養教育、高校圖書館思想政治教育三方面研究內容頗多,主要體現在國內學術界研究,但“互聯網+”與高校圖書館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較少?;诖耍谩盎ヂ摼W+”技術與理念,推動高校圖書館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工作。
2.1 “互聯網+”與思想政治教育。“互聯網+”與思想政治教育現狀研究分布廣泛,符合“互聯網+”是一種產品形態的特性[1]。汪娟,陳光臻[2]認為過構建工作體系、培養師生“互聯網+”素質、健全網絡資源體系、深化教育教學改革,進行了“互聯網+”高職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探索和總結反思。龔雄亭[3]指出利用“互聯網+”思維方式武裝自己,占領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陣地,其戰略意義非同凡響。謝玲[4]針對“互聯網+”時代新疆大學生成長中出現的新特點,促進青年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與新媒體的有機契合,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指導,運用新媒體創新新疆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對策是形勢所需、時代所需。柏龍彪[5]發現“互聯網+”模式與思想政治教育是良性的互動關系,有助于形成全新的教育思想理念和教育變革創新,但不是教育本質的變革。白潔[6]認為高校可吸取互聯網思維的精神、價值、技術、方法,等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的創新,進而實現對青年學生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教育和引導。李金[7]認為主動借助“互聯網+”時代文化價值理念以及網絡信息技術便捷手段、途徑,積極開創開放性人性化的思想政治教育良性生態環境。
2.2 “互聯網+”與高校圖書館素養教育。“互聯網十”時代,任精舉[8]認為高校應積極推動圖書館由“信息中心”向“學習中心”轉型,強化教育職能,打造成學校重要學習平臺。陸浩東[9]認為圖書館依托 “云舟”教育服務模式可為用戶構建一個虛擬的知識共享空間,以此解決用戶信息素養能力和創新能力不足的問題。“云舟”是以“互聯網+”思維和開放的知識共思想為基礎,建立在資源、空間、平臺、工具、服務的域空間知識服務體系,它為圖書館開展用戶信息素養教育構建了靈活開放的終身學習教育體系。張立濱[10]研究了“互聯網+ 時代高校圖書館信息素養教育的主體目標,以及信息素養教育網絡平臺的構成與作用。李巧芬[11]認為在“互聯網”時代背景下實現教育功能的四個途徑,即更新教育理念、探索教育模式、豐富教育載體、拓展教育功能,為遠程教育的開展提供支持。周建芳,劉桂芳,沙玉萍[12]提出基于微視頻創新信息素養教育的邏輯思路和行動路徑。即基于微視頻創新信息素養教育是圖書館與其他行業跨界融合的積極探索,是在尊重人性的基礎上對傳統模式的重構,既強化相關主體之間的連接,又促進信息素養教育生態的開放,從而形成一種多方共贏的利益格局。楊曉菲[13]認為以傳統的信息素養教育模式如培訓、講座等為主要方式,以圖書館+服務的融合實踐、數據管理等為補充方式是未來圖書館數據素養教育的發展對策。
2.3 高校圖書館思想政治教育。鄭小容[14]建立了評價圖書館思想政治教育現狀的指標體系,利用層次分析法確定指標的權重,提出了基于可拓理論的圖書館思想政治功能評價模型。張榮[15]認為高校圖書館思想政治工作的原則為以館員為主體的原則、民主性的原則、平等公正原則;方法為自我教育的方法、示范教育的方法、理論教育聯系實際的方法。劉瑜[16]從基本原則、認識論和程序設計等方面探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蘭曉霞[17]通過開展問卷調查活動,闡述了當代大學生的思想道德現狀,并結合高校圖書館的實際自我科學定位,提出了高校圖書館加強思想政治教育職能的新方法。朱金鵬[18]經過研究和分析提出正確認識、科學定位,創新機制、主動參與,強根固本,優勢互補等強化高校圖書館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徑選擇。
以上文獻各有千秋,但缺乏“互聯網+”與高校圖書館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面融合研究。
3.1 基本內容。思想政治教育內容主要包括政治思想教育、思想教育、思想教育與品德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與心理教育的共體等。本文的研究對象是“互聯網+”背景下圖書館思想政治教育變革,給出圖書館思想政治教育的對策建議,最終達到使研究對象獲得更好發展的目標。具體內容劃分為:(1)“互聯網+”產生背景、內容、特性,以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原則、方法、特性,以及“互聯網+”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2)高校圖書館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征(隱性的、以文化、科技知識、網絡信息資源為載體)及其優勢(陣地、資源、環境、網絡監管、權威性等),以及“互聯網+”與高校圖書館思想政治教育的高度融合。(3)使用網絡調查法和歸納法,調查高校圖書館思想政治教育現狀,并以鄭州師范學院圖書館為例進行了實證分析。(4)利用“互聯網+”,搭建新型的高校圖書館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服務體系。從大學生思維、咨詢館員水平的視角論述了“互聯網+”背景下的高校圖書館思想政治教育,促進高校圖書館思想政治教育的創新方式。包括全面互聯與智能感知、開放包容與大數據、組織重構與協同演化等;互聯網+”特性嵌入到思想政治教育全程,從人性化、大學生體驗、智慧與智能、跨界融合等,提升“互聯網+”背景下高校圖書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績效的效果,也將為高校圖書館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理論與實踐研究提供新思維、新方法。
3.2 重點。(1)提升話語權。重點研究“互聯網+”背景下的高校圖書館參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話語權的問題,需要高校圖書館率先做出一些改變,不再事不關己、高高掛起、墨守成規,而是與“互聯網+”時代同步,充分豐富的館藏資源、圖書館環境、人員與技術優勢,占領主陣地,發揮“互聯網+”背景下高校圖書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話語權,通過重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方式,以連接一切、包容、創新、開放、共享等思維看待高校圖書館思想政治教育。(2)創新創業?!盎ヂ摼W+”背景下,高校圖書館的知識中心界限不再明顯,與其它行業的融合合作成為主要發展部分,將這些知識借助于網絡環境、創客環境去實現對其它行業領域的知識支持,促進萬眾創新、大眾創業。(3)由大學生傳統的信息素養教育向數據素養教育轉型。以傳統的信息素養教育模式如培訓、講座等為主要方式基礎上,形成基于科學數據管理、業務流程規范與數據資源挖掘開發等數據素養教育。(4)高校圖書館內部功能相應轉變。設立情報信息中心,由專職館員服務,圍繞高校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發展決策和社會服務的需求,依托圖書館豐富的資源與人才優勢,借助移動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等,開展數據挖掘、分析、計算,為大學生提供基于事實數據、科技信息、文獻資料等的高度定制化的情報信息挖掘與分析服務。例如《基于文獻分析軟件的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發展情況分析》等?;蛘咧匾晥D書館軟、硬件建設、重視圖書館實踐活動等方面探索了加強思想政治教育變革的對策。
基于“互聯網+”背景的高校圖書館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符合《指導意見》、《意見》精神,拓展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的范疇。根據業已有些成功案例的魅力提出教育觀念、教育質量、教育技術支持、教師人才隊伍等方面革新方略,為高校相關部門決策高校政治思想工作創新提供了有益的參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