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積慧
(福建省尤溪縣第四中學,福建尤溪 365104)
課堂反思是教師在課堂教學活動中行之有效一種的教學方法。很多一線教師都在追求高效的課堂教學方法,而課堂反思就是一種獨特的提高課堂有效性的教學方法。隨著新課程的實施和開展,教師要更多地關注自己課堂教學活動中每個細節的反思,這樣可以適時修正和調整自己的教學方法,并不斷改進,促進高效課堂的構建。新課標指出:“要根據教學目標、教學內容的特點、學生的年齡特征以及教師的自身特質選擇合適的地理教學方式,注意運用多樣的教學方法,幫助學生學會學習。”因此,教師在地理課堂教學當中,要用教學反思方法來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和活動,反思自己在教學中的成功之處和存在的問題,以對教學全過程的合理性、有效性、針對性進行監控和督促,從而構建高效的課堂。
教學過程是教師的教授與學生的學習雙邊互動的活動進程。在教學中,教師處于主導地位,學生是學習的主體。然而,在地理課堂的教學實踐中,教師發現自己把知識點講解得很清楚,但通過提問或檢測卻發現學生學習效果并不理想。這是為什么呢?通過反思發現,我在教學態度上存在一定的問題,如表現過于嚴厲、與學生的互動比較少、對部分學生要求過高等。因此,要想提高教學效果,教師應對自己的態度行為進行重新審視,檢討自己的教學言行。課堂上,教師如果用生動的語言、親切慈愛的目光、支持鼓勵的手勢,積極與學生互動,課堂氣氛會特別活躍,會達到學生牢固掌握知識的效果。
高效課堂必須有時間保證。然而在實際教學中我們發現,上課開始,學生往往情緒興奮,但重點不在內容上,如何將學生的注意力轉移到課堂上呢?這就要求我們必須關注課堂導入。課堂導入在一節課的教學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特別是對于大多數學生興趣不高的地理課堂教學,作用更加明顯。精彩的導入是開啟新課的鑰匙,會使整個教學活動更加順暢。
如教學八年級《長江》這一課時,我采用《長江之歌》導入,邊放歌曲邊展示歌詞“你從雪山走來,春潮是你的風采;你向東海奔去,驚濤是你的氣概……”同時屏幕上伴以奔騰的長江視頻,展現長江雄渾、波濤洶涌、奔流入海的氣勢。我提問:“聽了這首歌和看了奔騰的長江視頻,你對我們即將學習的長江有什么樣的認識呢?我們應了解和掌握什么知識呢?”這些問題能激發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使其產生強烈的求知欲望,愉快而主動地投入到學習中去。
當然,課堂導入的方式多種多樣,教師要在地理課堂實踐后對自己的課堂導入環節進行反思,做到導入有法,就能提高地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新課改要求地理課堂教學要改變教師“一言堂”的陳舊模式,教育家葉圣陶先生主張,教師“自始就不必多講”,而應“致力于導”,“使學生逐步自學得之”,所以,課堂要讓學生積極活動,主動參與,成為課堂的主人[1]。而教師整個教學過程中重在誘導、引導、指導。這要求教師要對教學內容的特點、學生的知識水平和個性特點等進行全面的思考、科學的分析,選擇不同的教學方法,追求教法的靈活性和多樣性,以不斷變化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求知欲,使之形成持久的注意力,保證課堂教學取得良好的效果。
如教學七年級《海陸變遷》這一課時,為了讓學生了解影響海陸變遷的因素的有關知識,我采用師生一問一答的形式,但課堂效果不理想,未能激發學生主動參與的積極性。后來,我在另一個班上這節課時,采用了實驗的形式。我事先讓各小組準備一個容器,里面裝一些水和不溶于水的物體制作成海陸分布的模型,旁邊再放一些水和小石子,通過把容器內的水倒掉或往容器內加水或往容器內加小石子等方式,學生得出海平面上升或下降、陸地隆起或斷裂的自然因素和填海造陸的人為因素都能引起海陸變遷的結論。課堂氣氛非常活躍,每個學生都躍躍欲試。同樣一堂課,我改變了教學方法,課堂氣氛與效果便迥然不同。
再如,教學《美國》這一課時,在講解“人種構成”這一知識點時,我以往的教學方法是讓每個學生閱讀課文中關于人種構成的段落,然后由學生直接說出人種構成的情況。這樣的教學方法雖然讓學生掌握了課堂知識,但其學習興致不高。于是通過反思我一改以往的方法,由學生扮演美國主要人種角色,介紹自己是什么人種、祖先因什么原因來到美國,并簡要介紹自己所了解的美國的一些情況。在這節課中,我不是簡單地設置學習目標或命令性的任務去驅使學生的學習活動,而是努力將一定的教學內容游戲化,用興趣引導學生進行學習實踐,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在教學中,學習的方式方法至關重要。教師不能獨霸課堂,更不能包辦學生的思想;要注重他們的個性,關注他們鮮活而新異的見解。在教學過程中,要處理好教材、學生、教師的多邊對話,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演好教師的引導角色。這樣,學生即可在平等活潑的課堂中取得進步。
如教學八年級中國地理《遼闊的疆域》這一課時,需要學生掌握通過輪廓特征來判斷省級行政區,在展示我國部分省級行政區輪廓時,我就拋出問題:“請同學們將我國有的省級行政區輪廓與我們生活中一些事物相比,有什么相像的地方?或者有什么特殊的地方?”鼓勵學生發表自己的見解。這樣,與強加給學生的信息相比,學生對于這個知識點的掌握效果要好得多。
學生回答的問題或課堂表現,教師要適時做出評價。隨著課改的深入,表揚作為一種鼓勵學生的手段,越來越受到教師的重視。因為鼓勵性的語言有助于培養學生的信心,對學生的發展有很大的幫助。但與此同時,不當的現象又隨之發生。有些教師在課堂上濫用表揚,對學生回答的問題不管難易,價值大不大,都用“你很聰明。”“好。”“太棒了!”諸如此類的話,這樣過多的“廉價”表揚,缺乏激勵性,會使學生懷疑教師的真誠。教學中,教師要善于發現學生的閃光點,并給予及時、適當的肯定和表揚,使他們的積極性得以發揮;而對于學生錯誤性的回答也要加以糾正,還可以對一些粗心的學生進行適當批評,只要把握好度,注意方式方法,學生也會樂于接受。所以,不論表揚或批評,我們只要掌握好分寸,評價符合實際,都會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教學反思記錄我們實際教學中碰到的問題,既有課堂失誤,又有意外收獲,但無論是什么,這些都能為我們積累經驗,促使我們帶著教學中的問題學習教育理論,把點滴經驗加以系統化、理論化,同時它又是課前備課的全面深化和發展,根據工作不足“對癥下藥”,構建高效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