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雪峰
(江蘇省如東縣先民初級中學,江蘇如東 226400)
現階段,不少英語教師為了完成教學目標,依然使用傳統的灌輸性教學方式,看似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成績,實則學生沒有獲得相應的語言技能。因此,改進初中英語教學方法刻不容緩。語言作為文化基礎的表達媒介,承載了豐富多彩的文化知識、風土人情,所以,學習語言離不開對學生文化意識的培養。
詞匯教學一直是英語教學中的基礎內容,如若沒有大量牢固的詞匯積累,英語的學習將會十分吃力[1]。詞匯教學雖然重要,卻是教學過程中最容易疏漏的環節。很多教師通過布置詞匯記憶的課后作業,聽寫單詞就算完成了任務。學生則通過死記硬背來記憶單詞,測試期一過,就基本遺忘了。這種教學方式不僅沒有任何作用,還會適得其反。利用文化意識熏陶,進行正規詞匯教學才是正確的課堂教學方式。
以易混淆的“on, over, above”一組的詞匯教學為例,具體情境創設如下:
師:同學們,請看這一組詞匯:on, over, above,它們表示什么意思呢?生:都表示“在……上方”。師:那有誰能告訴我它們之間有什么區別?可以完全替代嗎?生:不知道,但意思相同,應該可以互相替代。師:在一定情況下,它們是可以互相替代的。但是它們所表示的意義還是有較大區分的。雖然在我們的母語中,上面就是上面,它可以表示任何有接觸的、無接觸的兩個事物之間的關系,也可以表示存在覆蓋關系與被覆蓋關系的兩事物之間的方位關系,可是在英語中這種情況是要進行細致區分的。而on, above, over就是分別表示具體情況下,兩種事物間的方位關系的。生:那么它們分別是如何表示的呢?師:好的,老師現在分別舉例來說。大家請看自己的書桌,現在每個人桌上都有一本英語課本,這時候我們就可以用“on”來表達為“The English book is on the desk.”,滿足“on”的兩個狀態:第一,偏向于描述靜態事物;第二,必須是兩個互相接觸的事物之間的關系。請大家看看老師舉的例子滿足這兩個要求嗎?生:滿足了。師: over,偏向于描述一些動態事物,如:The water came up over our knees.與“高于”的意思相近。而當它表示靜態事物時,一般含有覆蓋在了某物之上的意思,誰可以舉個例子?生:She put her coat over the bed.師:嗯,例子舉得十分恰當,大衣的狀態就是覆蓋在了床上,這下同學們明白了嗎?生:明白了,over含有覆蓋、超過的意思。師:很好,第三個表示在什么事物之上的單詞——above,也與“over”一樣有“超過、高于”的意思,但是它的含義較廣,不需要在正上方,不需要有接觸,只要超過了另一個物體,便可以用above表示。例如,這座山比那座山的海拔高2000米,就可以使用這個單詞。所以它一般也與數字連用,有誰可以造個句子?生:The temperature is three degrees above zero……
采用這種詞匯教學策略,利用文化滲透的方式,幫助學生充分理解詞匯含義,以及詞匯在具體語境中的運用,才算真正掌握了單詞,而不再是浮于表面的死記硬背。這樣也利于學生豐富詞匯儲備量,為英語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每一種語言都因其文化背景的不同,導致語法規則大相徑庭。語法是構成語言的鏈條,是正確語序的前提保證[2]。但語法內容偏于理論化,往往較為枯燥與乏味,因此利用文化滲透的方式進行語法教學,是教師應積極嘗試的教學方法。
例如,教師應在學生學習之初就對語法知識進行大致說明,讓學生對英語語法的學習有一個提前認知。為此,筆者創設了如下的簡介方式:
師:同學們,你們眼中的英語是什么樣的呢?外國人說話又是怎么樣的呢?這學期我們要開始學習嶄新的英語語法知識了,包括時態、語態等各個方面。比如,在我們國家的文化中,提起已經發生過的事情時,我們會用“當時”“過”“了”等詞匯,例如“我去過那里了”“我當時正在吃飯”等。但在英語當中,過去時分為一般過去時、過去進行時、過去完成時幾種具體時態,現在時可分為一般現在時、現在進行時,將來時又可以分為一般將來時、過去將來時。聽起來好像很復雜,但它只是將時態、語態細致地劃分了出來,然后給它們起了一些名字而已,其實還沒有我們國家的語言難學。當我們慢慢了解了英語中的文化知識,就能很快學會這些語法規則了。
簡單的開場白是對語法內容的大致概括,既引起了學生的重視,同時告知了學生何為語法。用中外文化差異之間的對比,引起學生對語法學習的關注,而不是在沒有任何預設情境下就開始教學語法內容。
學習英語的最終目的不是應付考試,而是通過所學知識的積累運用于日常交際當中,即語用環境中[3]。因此,課堂教學中語用情境的設置,是教師應當精心設計的教學環節。
以Let's celebrate!的單元教學為例,筆者創設了這樣一個場景:
師:同學們,你們最喜歡的節日是什么?生:春節!因為可以吃很多好吃的,還可以拿到壓歲錢!師:嗯,老師也最喜歡春節。因為每當到了春節,大街小巷都是紅紅火火、熱熱鬧鬧的場景。每個家庭都會采購很多食品物資,掛上春聯,貼上福字。這是我們國家最熱鬧最盛大的節日。在西方國家里,也有幾個很重要的節日,比如同學們都知道的圣誕節、萬圣節。大家知道這兩個節日,人們見面會說什么嗎?生:Merry Christmas! Happy Halloween!師:沒錯!以萬圣節為例,在萬圣節的時候,小孩子會穿上各種稀奇古怪的衣服,戴上面具——mask,提上一個小籃子——a small basket,去敲附近每一戶人家的門,說“Trick or treat!”意思就是不給糖果就搗蛋,然后每家每戶的家長就會愉快地送給他們一些糖果candy。孩子就會帶著一籃子“豐收的果實”回家了。請大家看投影上的這一段小視頻,就是老師剛剛所說的場景了。(播放投影,適當的時候進行講解與翻譯)生:哇!這個節日好有意思啊!師:下面同學們可以跟著老師一起來學習這首關于萬圣節的歌曲This is Halloween,感受一下西方人慶祝萬圣節的喜悅!
以上這種教學方式,首先通過了解西方文化習俗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接著播放簡單易懂且具有代表性的影片片段,再利用傳統西方節日的歌曲營造課堂氣氛。整個過程不僅新奇有趣,而且潛移默化地以了解文化習俗為媒介,幫助學生掌握了新詞,學習了新的口語語句。需要注意的是,在語用教學中,教師可采用大量的肢體動作來輔助語言交際,可幫助學生加深學習記憶。
在初中英語教學中,教師教給學生的不僅是語言,還是文化,要用文化滲透語言,用語言帶動文化。在幫助學生認識、了解了文化語境、文化背景、文化習俗之后,語言的學習就不再被動,而是學生主動地學習與吸收新知識、新方法。因此,通過有意識的文化滲透是幫助初中英語教學更加完善、高效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