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歆虹
(福建省福清華僑中學,福建福清 350300)
“探究”和“與他人合作”是學習地理的核心方法,也是培養學生地理核心素養的關鍵。傳統課堂由“課上教師講,學生回家練”模式構成;而翻轉課堂“知識傳遞”過程是由學生在課前通過自主學習進行,課堂轉變為師生、生生之間交流互動的場所,將“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貫穿課堂,更有助于培養學生核心素養[1]。
翻轉課堂“知識傳遞”過程需要學生在家進行自主學習;但由于課本中有些知識學生通過書面理解難以掌握,這就需要教師提前幫助學生做好知識鋪墊,幫助他們降低自學難度,提高自學效率。微課基于網絡,并以視頻為主要載體,內容是某個知識點或教學環節,具有時間短、內容少、主題突出和針對性強的特點。學生通過課前觀看微課視頻輔助學習,若在學習過程中遇到難以理解的知識,學生可根據自身需要選擇學習的內容反復觀看,從而滿足他們個性化學習的需求。學生通過微課自主學習后,可以將疑難問題通過QQ群、微信群等交流平臺與同學互動交流;同時,教師也可利用交流平臺適時提出問題讓學生進一步討論,進而幫助他們進行知識拓展[2]。微課滿足了學生課前自主學習的需求;教師通過微課在課前進行“知識傳遞”,同時也給予學生在線的輔導。通過網絡平臺生生、師生之間的交流,教師能夠提前了解學生的學習困難,在課堂上給予有效的輔導,促進學生知識的內化吸收,從而提高翻轉課堂的效率。
以下筆者選擇人教版地理必修1《冷熱不均引起的大氣運動》“熱力環流”模塊,設計融入微課的翻轉課堂,并針對其教學組織、教學評價的有效性進行分析。
課名:冷熱不均引起的大氣運動
翻轉課堂內容:熱力環流
1.學習內容及重難點分析
《冷熱不均引起大氣運動》這一節分成三部分內容,在介紹了大氣的受熱過程后,引入了熱力環流的學習。熱力環流是大氣運動最簡單的形式,也是理解大氣水平運動、氣壓帶風帶的形成以及鋒面系統的理論基礎。如果不能理解熱力環流,《地球上的大氣》這一章的學習將面臨巨大的困難。
本堂課翻轉課堂內容重點為熱力環流的原理;難點為熱力環流過程中等壓線變化和實際應用。
2.學習目標分析
(1)理解熱力環流的形成;
(2)能夠繪制熱力環流示意圖并運用其解釋某些自然界中的熱力環流現象。
判斷目標達成的方法:繪制“海陸風”“山谷風”和“城市風”示意圖。
3.課前任務設計
學生任務:
(1)學生由教師組合分成8個小組;(每個小組涵蓋不同能力層次的學生);
(2)觀看“熱力環流”微視頻,并且完成達標檢測。
教師任務:
(1)提供“熱力環流原理”教學微視頻;
(2)設計達標檢測題(紙質稿,課前完成)、課堂演練試題(紙質稿,當堂完成),并分別說明評分標準和細則。
4.課堂活動設計
活動一:達標檢測學生互評
班級各小組對照教師給出的評分標準及細則,進行互評。
(教師邊巡視邊批閱,找出學生易錯點,做到心中有數。)
活動二:錯點分析
各小組共同整理小組成員的錯誤點,共同討論分析錯誤的原因,最后派一位代表上臺發言講解。
活動三:教師針對性講解
各小組發言完畢后,教師將各小組錯誤點進行分類評析,梳理知識框架和解題思路,針對性進行重難點剖析。
活動四:課堂實戰演練
全體學生獨立完成課堂演練試題相關內容,教師巡視批閱。對于錯誤較少的,教師直接指正;對于錯誤較多的,教師統一進行板演講解。課后,教師可根據學生的掌握情況,將他們仍有疑惑的知識點,錄制微課,他們課后觀看學習,進行強化鞏固。
本節課,學生課前觀看“熱力環流原理”微視頻,教師傳授知識過程于課前完成,課堂上以學生之間的交流討論、發言評價為主,課堂活躍程度比較高。課堂教學過程是否有效,取決于教師對整個教學過程充分的把握。首先,教師必須實時跟蹤學生在網絡平臺的交流討論情況,并適時拋出問題進行知識拓展,從而了解學生課前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其次,教師需要根據學生小組討論活動,掌握學生解決問題的實際情況;再次,教師需要組織學生進行大膽的發言展示。教師只有具備開闊的視野、豐富的教學活動組織經驗,適時引導學生質疑和表達,才能促進整個教學的良性循環。
在教學評價中,翻轉課堂更側重的是學生的“獲得”和“體驗”,更重視學生創造能力和思維能力的培養。可以通過建立學生的學習檔案,檔案涉及學生課前自主學習的表現、達標檢測題完成情況、小組互動交流討論中的表現、學生總結發言情況等,從而實現形成性評價和總結性評價、個人評價和小組評價、定量評價和定性評價之間的有機結合[3]。
本節課教學過程中,筆者在以下幾個方面遇到阻礙:①目前,高中生對地理學科學習以應試為目的,興趣并不高,導致學生并未認真完成課前自主學習任務。此外,學生硬件條件差異大,寄宿生不便使用“微課”學習。②學生課前自學的難度較大。觀看“熱力環流”教學微課后,大部分學生反饋,雖然一節微課時間短,但往往看一遍不能很好地消化吸收,須重復觀看,這占用大部分時間;更有部分學生反復學習后仍不理解。③交流展示過程中,很多學生不敢上臺發表自己或是小組的看法。④翻轉課堂實戰演練過程中,有一部分學生礙于面子,不懂裝懂,不敢暴露自己存在的問題,導致教師無法有效地進行針對性輔導。⑤翻轉課堂一堂課課堂容量有限,并不能解決學生出現的所有問題。
針對上述問題,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改進:①將微課與翻轉課堂相結合,挑選合適的課型。錄制微課可選擇與生活密切相關的知識模塊,從而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或是選擇知識難度較小的知識模塊,不占用學生太多的課外時間。②對于寄宿生不便使用微課的問題,需要學校支持,統一開放網絡學習的時段或教室,為學生學習提供便利。③對于學生程度差異大的問題,可將不同程度的學生劃分到一個小組,課前集中學習,由程度較好的學生帶領幫助輔導程度較差的學生,從而提高學習效率。④在課堂教學中,教師需要多鼓勵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暴露問題,給予學生發言的信心,讓更多的學生參與到交流中。⑤在課堂互動交流后,教師可根據學生對知識的反饋情況,課后及時制作問題講解教學視頻,從而補充豐富課堂。
將微課與翻轉課堂相互融合,有助于地理課程逐漸向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模式轉變,幫助學生更好地適應概念抽象、圖表繁多、知識點零散的高中地理學習模式,獲得更好的學習體驗,實現知識的內化吸收;同時,這種教學模式可以使教師因材施教的理想成為可能,使學生移動碎片式、個性化的學習成為現實。但目前該模式還存在許多不足,需更多教師參與實證研究,共同推進。